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对虹桥机场旅客的问卷调查初步得出了不同旅客的信息需求及对发布设备的选择,在此基础上利用主成分法对不同的旅客对不同信息的需求强度和信息需求与发布设备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期作为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旅客信息诱导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综合客运枢纽的服务水平以及满足乘客对枢纽各类服务信息不同的需求,以现有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枢纽乘客的需求出发,首先基于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乘客对枢纽信息的需求层次;再应用Kano模型设计问卷并展开调查,对枢纽信息需求类别进行分类,筛去乘客需求程度较低的信息;对筛选后的枢纽信息重新设计问卷进行乘客需求重要程度调查,运用熵值法处理调查数据得到枢纽信息需求重要度的初始权重,再通过Kano模型对初始权重进行调整,得到枢纽信息需求重要度的最终权重;最后提出一种基于乘客需求的综合客运枢纽信息需求重要度模型.该方法应用于北京四惠交通枢纽的调查数据,研究结果表明车辆运营状态类信息重要度较高,最终权重为0.091 29;而时间类信息重要度较低,最终权重为0.090 68.最终重要度权重的不同说明了不同枢纽信息类别对于乘客满意度提升效率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已有研究表明,在群体特性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交通信息发布媒介的可认知性将直接影响枢纽信息发布的有效性.本研究通过上海市13个公共交通枢纽翔实的RP调查,在相关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枢纽换乘标志认知性与换乘标志信息过载阈值之间的关系,并对行人获取信息的过程进行了模拟实验.并从行人对于信息的识认性角度出发,以双层模糊评价方法为基本方法,以枢纽信息发布媒介信息发布数量为研究对象,对客运交通枢纽通道内某一信息发布媒介某一信息发布界面的信息过载阈值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李斌 《交通与计算机》2011,29(5):116-121
信息诱导系统是提高综合交通枢纽换乘效率、均衡客流分布、提高系统利用率以及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文中系统分析了综合交通枢纽信息诱导系统在面向不同的受众群体下所具有的系统功能,分别对面向乘客、车辆以及运营管理者的信息诱导功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了综合交通枢纽信息系统的结构组成,包括综合交通枢纽信息诱导系统的应用平台,并分别对综合枢纽交通信息采集平台、信息共享平台、信息管理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的结构进行具体的分析。针对不同的交通枢纽类型,提出了综合交通枢纽信息诱导系统的服务设计要素。  相似文献   

5.
红庙枢纽立交位于特长隧道出入口处,隧道与立交相互制约。针对特长隧道及其出入口交通枢纽的交通状况,以实地交通调查和城市交通预测数据为基础,运用VISSIM交通仿真软件建立仿真模型,通过改变流量、流速、流向等不同参数,分别对该枢纽立交交通瓶颈点预测、交通枢纽整体通行能力等进行交通仿真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归纳了该枢纽堵塞区域瓶颈点发生规律,得到实际枢纽立交整体通行能力与规范"设计通行能力"的比值关系。  相似文献   

6.
为提升综合交通枢纽运营效率,加强对大客流状况及客流结构波动的预警,对枢纽内部不同交通方式分担率进行科学预测,运用马尔科夫模型,通过调研获取综合交通枢纽客流集散方式结构在不同状态下的转移矩阵,对私家车、出租车、公共汽车及轨道交通这4种交通方式的客流分担率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建立枢纽客流分担率预测模型。以虹桥枢纽为例进行实例验证,为综合交通枢纽调度管理策略的建立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为例,介绍了枢纽交通配套设施中出租车上下客点规模的确定方法。通过对现场调查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实际运营中交通枢纽的交通特征及参数,给出枢纽配套设施出租车上下客点规模需求预测方法,为综合交通枢纽陆侧交通的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等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针对现状城市交通与高铁枢纽接驳耗时过多问题,以长沙西站高铁枢纽为例,研究提出高效的进出站快速集散系统,以协调整个城市的对外交通。首先,对大型交通枢纽片区的外部和内部快速集散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一是对服务于高铁枢纽旅客进出站的快速集散道路交通系统进行研究,提出“双井”模式,适合于客流量大且客流来向分散的大型交通枢纽;二是对内部到达高铁枢纽的小汽车、出租车交通的进出站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其次,对站前广场周边各类交通设施布局进行研究,确保枢纽服务范围内的交通高效可达。最后,对服务于高铁周边商务区的地下环路交通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地下环路适用情况和单向逆时针交通组织方式,通过地库联络线连通周边地块,利用立体交通组织的方式,从空间上分离高铁枢纽进出站交通与周边商务区交通,减少交织,提高高铁枢纽片区交通效率。  相似文献   

9.
随着多种交通方式的迅速发展,立体化综合交通枢纽的研究已经成为趋势。综合交通枢纽不仅是连接多种交通方式的重要载体,同时也体现了不同交通方式的整体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如何提高综合交通枢纽客流组织效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定性的方法,从枢纽选址与布局、多交通方式协同配合及枢纽内流线设计等三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阐述,探讨当今综合交通枢纽客流组织效率提升问题及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乌鲁木齐国际机场计划进行扩容改建,将以航空运输为核心,配套社会客车、出租车、公共巴士、城市轨道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进行集散与接驳,成为我国西北地区面向国际与国内的超大型综合交通枢纽。针对乌鲁木齐国际机场枢纽综合交通规划方案,阐述了规划背景,介绍了机场枢纽定位及组成,对旅客集散规模进行了分析,并简要阐述了综合交通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11.
轨道交通综合枢纽规划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上海、昆明、深圳等城市的轨道交通综合枢纽工程,对总平面布置、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及客流组织等内容进行了探讨,特别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与铁路站房的衔接进行了讨论,并对福田轨道交通枢纽设计案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基于IC卡数据挖掘获取公交OD矩阵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州市羊城通IC卡以及广州市公交系统信息为例子,探讨了实现基于IC卡信息获取公交客流出行特征的方法。在IC卡数据挖掘和统计基础上,对线路站点OD矩阵、区域OD矩阵进行了推算。相比传统的人工统计法。该方法易于实现,能运用到实际中且运算效率高,适用于海量数据的客流出行特征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3.
对城市地下空间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建设地下客运交通枢纽对改善城市核心区的交通和环境都有着积极意义。该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建设地下客运交通枢纽的优势与问题,提出了地下客运交通枢纽交通组织方法的设计原则,并以外滩交通枢纽为实例,对其出入口与内部的交通组织设计方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公共交通系统营运可靠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赵航  宋瑞 《公路交通科技》2005,22(10):132-135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大城市解决交通拥堵,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然而,公交营运水平的低下制约着公交的发展。本文借鉴可靠性理论对公共交通营运可靠性进行定义,并对公交营运时间和乘客服务可靠性分别进行了描述,据此建立起公交系统营运可靠性模型,然后采用随机模拟技术(即Monte Carlo模拟)进行求解,通过算例说明模型的可行性,最后通过分析可靠性模型得出大型活动期间改善公交营运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常规公交客流OD调查抽样率低,准确率难以保证的缺陷,提出调查公交线路客流OD的小票法,该方法可同时采集各站点的上下客人数及每位乘客的上下车站点等信息。在基于小票法的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公交线路OD分析方法,可准确得出公交线路的客流OD,同时还可以得到线路沿途各站点的上下客人数、断面流量等信息。  相似文献   

16.
在对旅游出行信息服务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旅游公交的面向旅游者的出行信息服务系统的总体结构和逻辑结构,指出了系统建设涉及的关键技术,并给出了对于整个系统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7.
把步行时间、候车时间、乘车时间、乘车费用等影响公交出行的因素,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得到其与动态公交信息间的函数关系。利用参数标定方法建立起公交阻抗的综合函数关系,借助数学方法,将时间与费用这2种阻抗进行量纲的统一。进而实现了公交阻抗与其他交通方式阻抗之间的可比。将模型应用于具体的实例中,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作为城市交通的枢纽,公共交通系统承载了大量的居民出行.自动数据采集系统收集的IC卡数据包含了大量的乘客出行信息,通过这些数据可分析居民公交出行规律,进而优化公交服务.引入信息熵及熵率对居民公交出行链重复性进行量化,研究了基于量化指标分析居民公交出行规律的方法.通过出行地点状态标定,将乘客的出行链转化为离散的出行序列;利...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上海6处停车换乘(P+R )点位使用率有高有低的情况,展开P+R用户选择行为调查。初步调查发现出行时间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出行费用。为研究结论普适性,采用网络观测辅以实际行程时间调查的方法,对高峰时段6个换乘点位的典型通勤路径的自驾、P+ R方式的出行成本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上海P+R设施应分为城区内和城郊设施2种类型;P+ R用户并非全部由自驾出行人员转换而来,也转自于公交+地铁或出租+地铁等其他出行方式人员;其中,自驾出行人员对时间节省最关注,道路通畅时其时间价值要低于交通拥堵时;公共交通出行人员由于出行时间节省而选择P+R;出租+地铁及普通停车换乘用户更关注出行费用;P+R有助于促进多模式交通出行,公交配套不完善地区P+R需求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