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传统信号控制四路环形交叉口环内车辆间相互干扰对交叉口延误的影响,本文提出 1种多进口协同放行的信号控制方法.首先,基于元胞传输模型建立能描述信号控制四路环形交叉口车流特征的动力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之上,以交叉口延误为优化目标、配时参数为目标变量建立信号优化模型,利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从而得到信号配时参数;最后,通过实例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路环形交叉口进口道左直车道分流渠化后,环道车辆延误明显降低;与单进口轮流放行方式相比,本文提出的多进口协同放行控制方法能有效降低交叉口车辆延误.  相似文献   

2.
城区无信号交叉口次要道路通行能力计算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无信号交叉口的次要道路往往有不同的车道功能划分组合,现有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不能真正解决混合交通流在其上的最大通过能力计算问题。以可接受间隙理论为基础,利用概率论方法,对直左、直右等合用车道功能组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小型车、大型车构成的混合车流在不同合用车道上的转向队型分析,建立了该类交叉口主路车流服从负指数分布下的支路通行能力模型,从而发展了无信号交叉口的混合车流通行能力理论,为现代化的城市、公路交通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交叉口可变导向车道的车道功能与信号配时的协同优化,构建优化模型,对交叉口时空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达到交叉口车辆平均延误最小的目标。根据优化模型所得的车道功能分配和信号配时参数进行交通仿真实验,探讨可变导向车道条件下不同信号相位相序方案对交叉口运行效率的影响,并分析不同进口道以及不同流向的车流受到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协同优化模型能显著降低交叉口的车均延误、提高车流运行效率,并使得在某些交通量条件下使用信号优化无解的问题变为有解;同时发现不同的相位相序方案对设有可变导向车道的进口及其对向进口的左转车流运行有较大的影响,合理的交叉口相位相序设置能够有效地减少交叉口时空资源的损失。  相似文献   

4.
低渠化环形交叉口延误理论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环形交叉口的延误,用排队论方法分析低渠化环形交叉口的交通流特性,提出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延误研究的基本思路,建立单向两进口车道与两环行车道的环形交叉口车流延误模型,得出环形交叉口进口道车流延误时间与自由流比例有关;与行车最小车头时距有关;与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有关;与交叉口车流交织段长度有关。模型对环形交叉口的规划、设计以及服务水平的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公路平面交叉口左转专用道的恰当设置在提高交叉口安全性的同时,也是改善交叉口运行状况的一种有效手段,确定左转专用道的设置阈值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以二级公路典型无信号交叉口的行程时间、延误、服务水平及冲突次数为目标,运用交通仿真分析技术对交叉口设置左转专用道和直左混行车道进行对比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左转专用道的设置与进口道的交通量相关.其中设置左转弯车道与否的行程时间、延误、冲突都随进口道交通量的增加而增加,当进口道交通量大于600 veh/h时,设置了左转专用道的通行能力及安全性较优,当交通量大于1 000 veh/h时,设置左转专用车道的延误和冲突次数急剧增加,服务水平和平均速度降低,表明左转专用道的设置阈值为600~1 000 veh/h.  相似文献   

6.
在不考虑右转机动车通行相位的前提下,按照同一相位内不同方向交通流不冲突原则,得到了叠加放行4种基本相位相序方案,并分析了不同相位相序方案流量比适用条件及其它相关影响因素。根据叠加放行相邻相位交通流特点,给出了叠加放行各个相位关键车道组流量比、周期相位损失时间、信号周期确定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相位有效绿灯时间算法模型。采用最小信号周期、关键车道组总流量比等参数指标,对单口放行、对称放行、叠加放行3种信号控制方式效益进行了评价。最后结合实例,运用理论计算及VISSIM软件交通仿真两种方法,进一步验证了叠加放行信号控制方式在缩短信号周期、减少交叉口交通延误等方面发挥出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当交叉口进口车道流量比符合一定条件时,采用叠加放行信号控制方式,周期相位数增加但周期损失时间不变,而且通过灵活选取相位相序方案组合形式,可以充分利用道路时空资源,有效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针对以稳态理论为基础推导的自适应信号控制延误计算模型不能反映交叉口各进口道车流动态变化的情况,提出以定数理论为基础,考虑交叉口各进口道车流的动态变化过程,仿效延误三角形的推导模式,通过简化交叉口进口道的车流到达形式,并基于Markov特性建立了一段时间内自适应信号控制条件下的平均车辆延误计算模型。借助自适应信号控制软件系统(OPAC)作为仿真平台,以实际调查数据为例,延误模型计算结果与交通仿真结果的比较分析表明:建立的延误计算模型较稳态理论下的延误计算模型更能客观反映交叉口的车流运行状况。  相似文献   

8.
公交专用进口道的选择和设置会对进口道的社会车流运行产生重要影响.在阐述公交专用道在交叉口的设置形式和适用条件的基础上,基于实际交通调查数据,设 计了典型交叉口公交专用进口道仿真模型,选取了交叉口车辆排队长度、公交车延误、小汽车延误和人均延误作为评价指标,利用VISSIM软件仿真分析公交专用进口道运行效果与交叉口饱和度之...  相似文献   

9.
当港湾式公交站相邻外侧车道交通流量较大时,由于缺乏合适的可插入间隙将使公交车辆产生过多的延误。本文采用可穿插间隙理论,首先分析公交车辆出站过程,再确定公交车辆从启动到汇入路段车流的时间构成,其次确定公交车辆穿越临近车道交通流所需的临界间隙数值,从而确定不同流量路段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公交车辆出站延误模型,最后利用VISSIM仿真软件,对外侧车道设置不同流量参数,并设置行程时间检测器,获得公交车辆延误仿真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提升逆向可变车道交叉口通行效率,提出一种基于逆向可变车道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方法.假设车辆到达服从泊松分布,基于逆向可变车道交叉口车流运行特征,构建了逆向可变车道交叉口通行能力和延误计算模型;以周期时长、主预信号控制、逆向可变车道长度及饱和度等为约束,交叉口通行能力最大和平均延误最小为目标,建立了交叉口信号配时双目标优化模型,采用模拟退火算法求解.选取南昌市某交叉口分析了其设置逆向可变车道后,在高、中、低流量及不同左转比例下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在不同流量下均能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并减少延误,且更适合高流量交叉口;当高流量交叉口左转比例大于 20%时,交叉口通行效率改善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1.
以可接受间隙理论和排队论为基础,利用概率论的方法,对无信号T型交叉口左转车的交通特性进行分析。建立了左转车流的服务率模型,及被对向直行车阻断且其后有直行车到达的左转车到达率模型。然后将两者引入排队系统修正判断无信号交叉口是否需要设置左转车道的概率模型,算出了一定左转率对应的临界车流量组合,并绘制了判断是否需要设置左转车道的临界车流量组合曲线。利用此曲线可判定无信号T型交叉口是否需要设置左转车道,对无信号交叉口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等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常规的交通组织与信号控制处理不对称车流的效果不理想,会造成时间、道路资源的浪费。针对不对称交通流的特性,提出设置移位左转车道的不对称交通流交叉口信号控制优化方案。以直行车辆与左转车辆车均延误最小为目标,建立移位左转交叉口时空资源优化模型与车辆延误计算模型。通过研究交通流不对称程度与移位左转车道长度对左转车辆延误的影响,分析不对称交通流移位左转车道的适应性,并运用VISSIM软件对优化方案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与交叉口现状相比,方案2中车辆的平均延误降低27.2%,平均排队长度降低29.7%,说明移位左转车道信号控制方案能极大改善不对称交通流交叉口车辆的行驶情况,减少车均延误时间,使车流运行更加顺畅。  相似文献   

13.
王大海  王茜 《ITS通讯》2006,8(2):34-37
本文对高架桥下交叉口的时空资源进行了分析综合利用,提出了一种多相位半幅路权系统。该系统通过对高架桥下交叉口路面的道路渠划,把各种交通流通过交叉口路面的道路划分为上下两个半幅路面,并使半幅车道数大于进口处的车道数;由信号机控制信号灯以半幅路面路权为单位放行交通流,巧妙安排相位和相位顺序;在整幅放行前的前半幅路权放行时,可以使车流缓慢、安全地分流在较多的放行车道上排成车队形式;待后半幅路权放行时,以多路车队形式集中通过路口。缩短过路时间,提高通行效率,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资源。  相似文献   

14.
基于误差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建立了适应能力较强的信号交叉口进口车道平峰时的交通延误网络模型,并利用邯郸市某信号交叉口进口车道的平峰小时交通延误的数据,对该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进行训练和测试.比较分析预测结果和实际数据,结果表明该BP神经网络对于交叉口进口车道的交通延误预测结果可靠有效.此外,在交通情况更加复杂的信号交叉口或者时间段,以该模型为基础可以建立更加可靠的预测信号交叉口进口车道交通延误模型.  相似文献   

15.
为了得到设置对角匝道时须满足的交通量条件,分析了合流区主路外车道的车头时距分布,利用间隙接受理论和分段积分法,建立了对角匝道驶入主路的适应交通量模型。然后考虑驶入对角匝道的右转交通量及其车头时距分布,利用间隙接受理论,建立了驶入对角匝道的左转车流的适应交通量模型,并得到了驶入对角匝道的左右转车流的约束条件。分析结果表明:对角匝道设置的交通量条件与主路交通量、匝道交通量、加速车道长度、合流区外侧车道车头时距的区间分布状况、汇合车辆的临界间隙和随车时距以及驶入对角匝道的左右转交通量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主支路交叉口设置信号的临界流量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寻求主支路交叉口设置信号的临界流量依据,以可插车间隙理论和排队论为基础,用概率分析法证明了将多股主路车流看作一股车流的可行性,建立了主支路交叉口的平均延误模型.从交通效率的角度出发,对比交叉口信号设置前后的平均延误时间,针对常见的3种无信号交叉方式,得到了不同临界间隙下设置信号的临界流量曲线,为主支路交叉口的信号设置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准确地描述城市道路交叉口交通流演化规律,以具有进口道展宽设计和合用车道功能设计的信号控制交叉口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排队消散过程、分流过程、可选择性换道和合用车道4个现实因素改进了元胞传输模型(CTM);结合交叉口的几何特征,以车道组为单位提出了路段元胞划分方法;在此基础上,调整了元胞发送能力函数对排队的消散过程,并进行了建模;在分流过程建模中引入阻塞因子来描述不同车道组空间排队的相互影响,以平衡相邻车道组空间排队为目标对过渡区可选择性换道行为进行了建模,并在合用车道建模中考虑了不同流向车流的冲突效应;结合实际交叉口,选取车道组周期最大排队长度作为评价指标,验证了改进CTM的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改进CTM可以同时估计不同车道组的排队长度,随着直行车流比例的增大,改进CTM的估计误差逐渐减小,不同流量场景下,路段最大排队长度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和加权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WMAPE)的平均值分别小于16.43、21.36 m和13.51%;与基准方法相比,不同场景下改进CTM对路段最大排队长度的MAE的减小幅度为15.31%~90.03%,且在高流量场景下...  相似文献   

18.
在信号交叉口设置预信号可以实现公交车辆在社会车辆之前排队,当主信号绿灯启亮后公交车辆优先通过交叉口。然而,设置预信号在减少公交车辆延误的同时,会增加社会车辆延误,因此预信号设置时需要满足一定条件才能取得理想效果。本文从车道数量、车道利用率及人总延误三方面研究设置预信号需要满足的条件。首先介绍设置预信号交叉口的布局型式,然后介绍进口道设置预信号前后的延误计算方法,最后分析预信号设置条件。研究表明:在进口道有两条直行车道处设置预信号,当车道利用率不均衡系数在0.5-1.7范围内、公交比例大于0.3、车道饱和度大于0.40时设置预信号能显著减少交叉口延误并且对社会车辆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在绿波协调控制交叉口群中,绿波段前沿交叉口对于交通流具有整流特性.针对单一交叉口延误计算方法对交叉口群整流特性考虑不足的问题,基于车流运行时间偏移呈正态分布的假设,采用非集计方法分别提出了绿波带内、绿波带间和右转车流的延误计算模型.分析了交叉口群对车流的整流作用,以最小二乘拟合法为基础,提出了交叉口进口道车辆到达函数拟合方法.分别考虑交叉口群绿波带内和绿波带间的车流运行时间偏移,以单车延误期望累积建立了交叉口进口道车流延误计算模型.利用交叉口车流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文章结合基于VSP(Vehicle Specific Power)的交通排放模型和交通仿真模型VISSIM,对左转车道设计对交通运行和交通尾气排放(CO、HC和NOX)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单纯的设计左转车道虽然提高了左转车流所拥有的通行能力,但是不仅不能降低车均延误和平均停车次数,而且还会导致CO、HC和NOX 3种气体的尾气排放量升高,建议对于左转车道应设置左转专用信号相位或进行停车线提前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