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深水大直径变截面钻孔灌注桩施工中,常出现变直径段桩轴线偏心严重、多层钢筋笼使变截面处部分砼保护层偏薄、灌筑工艺不精细使变截面处砼松散及桩底外围沉淀超规范等质量缺陷。本文通过大鳌特大桥深水大直径变截面桩基施工实践,采取了变截面段加导向环成孔技术、PHP泥浆泥沙分离循环系统、灌筑混凝土技术等方法,取得了全部桩基达I桩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变径桩具有承载力高、施工速度快以及经济性强等特点,被广泛运用于铁路桥梁基础中。然而,现有桩基承载力计算方法主要针对等直径桩基,未能考虑变径截面带来的影响。由于桩基变径截面的存在,其竖向承载机制区别于普通的等直径单桩。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竖向荷载作用下,砂土地基中钉形变径桩在变截面处的承载模式。计算结果表明:变截面以下有限范围内的土体存在刚性核,与变截面共同承担上部荷载;与普通等直径桩相比,变截面桩的桩身轴力在变截面处出现明显的突变现象;依据球孔扩张理论,引入变截面处承载力的计算公式,结合传统的桩基端阻与侧阻计算原理,推导了变径桩的竖向承载力计算公式。与现有规范对比表明,提出的公式可较好地计算砂土地基中变径桩的竖向承载力。  相似文献   

3.
超长变截面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钻孔灌注桩施工存在质量控制直观性差、施工工艺较为复杂、水下灌注混凝土施工要求严格等因素,结合变截面钻孔桩现场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介绍超长大直径群桩质量控制技术,以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4.
变截面桩的水平荷载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模型试验分析了水平荷载作用下桩在不同变截面位置处桩的工作机理.根据水平荷载—位移曲线、桩身入土深度—拉压应变、水平荷载—拉压应变、水平荷载—桩顶转角的测试结果,分析了变截面桩的水平承载性能,并进一步分析了变截面不同位置变化对水平承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变截面桩为弹性桩,桩身截面位置的合理布设对于桩体材料节省和抵抗水平位移具有关键的影响,合理布设变截面位置对于工程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扩底楔形桩沉桩施工过程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底楔形桩是一种可以有效发挥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降低负摩阻力影响的新型纵向变截面桩;然而针对其沉桩施工过程中的挤土效应、沉桩阻力等研究则相对较少。基于PFC数值分析软件,建立扩底楔形桩和等体积混凝土用量的常规等截面桩的沉桩施工过程模拟数值模型;通过与等截面桩沉桩模型试验和圆孔扩张理论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所建立的数值分析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比分析扩底楔形桩和等截面桩沉桩过程中桩周土体位移场、应力场以及沉桩阻力等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沉桩过程中桩端阻力值的大小,不仅与横截面面积有关,而且与桩侧界面形式有关;本文数值模型情况下,扩底楔形桩静压沉桩施工桩端阻力、桩侧摩阻力和整体沉桩阻力分别是等截面桩的1.8,1.1和1.5倍。  相似文献   

6.
天津中新生态城中生大道上跨蓟运河故道桥梁工程,箱梁与一般的变截面箱梁不同之处为其纵横向均为变截面,外形圆润流畅,但同时给施工带来了很大难度。施工中对于不同深度的淤泥,分别采用了钻孔桩和清淤换填、戗灰等软基处理方法,均有效地控制了基础沉降;现浇鱼鳆式变截面箱梁,采用贝雷架作为模板支架,保证了大体积现浇混凝土所需的稳定性和刚度及线形控制,模板制作、钢筋加工均利用软件辅助设计,很好地控制了施工精度,施工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以变截面桩板墙加固某山区填方边坡为工程背景,对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竖直位移进行了现场监测。结合工程实际建立有限元模型,通过对实测位移结果和数值模拟位移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模型的正确性,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变截面桩板墙桩身内力及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桩身弯矩从桩顶处先递增后递减,变截面处突变,距桩顶13 m处最大;桩身剪力从桩顶处先递增后递减,在13 m处为0,13 m以下反向先递增后递减,在10 m处剪力最大;桩身水平位移随距桩底距离增加而增加,变截面处较小,桩顶处最大。针对其受力变形特性,提出在桩顶与截面变化处设置连系梁,变截面处设置过渡段、控制土体压实度等变形控制措施,为后续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粉土地基CFG桩与螺杆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承载力高、造价低等优点,螺杆桩复合地基已在多条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上广泛使用,但独特的变截面设计使得其受力机制和承载特性比普通直杆桩复杂。为研究粉土地基中螺杆桩的承载特性,以呼和浩特至准格尔新建铁路工程为背景,采用室内模型试验,对比分析螺杆桩和直杆桩的单桩及单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桩径和桩长条件下,螺杆桩单桩极限承载力比直杆桩单桩提高67%;螺杆桩单桩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比直杆桩单桩复合地基提高43%;螺杆桩的轴力在直杆与螺杆段的交界处出现明显拐点。直杆桩复合地基顶部存在负摩阻区,螺杆桩复合地基在直杆与螺杆段的交界点下方约30 cm处出现了负摩阻区,在工程设计、施工中,应注意变截面处的处理,以防止负摩阻力作用对桩体结构的破坏。  相似文献   

9.
壁板坡特长隧道是沪昆客专全线控制性工程之一,该隧道采用合分修设计,合修过渡到分修由四个依次扩大的断面构成,均为超大断面。合分修过渡段施工面临跨度大、断面高、变截面等难点,隧道开挖、衬砌作业等与普通隧道有差别。本文根据壁板坡隧道合分修段施工实践,介绍了超大断面变截面施工过程中的总体施工方案、开挖方法、初期支护以及变截面二次衬砌施工等,总结了超大断面隧道变截面施工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0.
壁板坡特长隧道是沪昆客专全线控制性工程之一,该隧道采用合分修设计,合修过渡到分修由四个依次扩大的断面构成,均为超大断面。合分修过渡段施工面临跨度大、断面高、变截面等难点,隧道开挖、衬砌作业等与普通隧道有差别。本文根据壁板坡隧道合分修段施工实践,介绍了超大断面变截面施工过程中的总体施工方案、开挖方法、初期支护以及变截面二次衬砌施工等,总结了超大断面隧道变截面施工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1.
罗冬树 《铁道知识》1999,2(2):4-5,8
成就辉煌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铁路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局面。我国铁路正以辉煌的成就和快速的发展姿态迎接新世纪的到来。已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交流传动技术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工业技术发达的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初,将交流传动技术引入铁路机车,并于1979年开发出首台BR120型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在当年就投入运营。这些国家目前已不再生产交直流传动的机车。 交流传动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上牵引动力高新技术的标志。我国铁路科技工作者,对交流传动技  相似文献   

13.
对敞车中门开闭杆故障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应措施。  相似文献   

14.
杨光 《铁道建筑》2006,(11):12-14
介绍了沈阳北站无站台柱雨棚工程钢构件安装时的变形(柱顶位移、桁架挠度等)监测情况,对安装过程中的几种状态进行了对比,指出了该种类型的钢结构安装的一些注意事项和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庭式地下车站的疏散和火灾安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疏散模拟程序和火灾模拟程序对中庭式地下车站的疏散和火灾进行了模拟分析;分析了中庭式地下车站的布局、烟控系统和喷淋系统在火灾时能否为乘客提供足够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刘成禹  张维泉 《铁道勘察》2011,37(3):31-34,54
以龙厦铁路象山隧道出口浅埋段为例,在简要介绍花岗岩残积土工程性能的基础上,重点对花岗岩残积土中浅埋隧道修建的主要工程问题及其形成机理、控制对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花岗岩残积土中夹杂孤石及残积土软弱结构面发育,遇水崩解、软化、随水流失的工程特性,会给穿过该地层的浅埋隧道带来初期支护受力不均、内力增大、洞室及地表严重变形...  相似文献   

17.
我国铁路编组站综合集成自动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我国铁路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过程,分析编组站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已经开通的成都北编组站CIPS系统实践,介绍CIPS系统结构与功能特点,提出我国编组站现代化技术采用综合集成自动化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芬兰IC双层客车已投入运营。该车增加了服务设施以满足不同层次乘客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肖扬  范俊  黄希 《铁道学报》2011,33(2):52-59
现有DVB-S2标准中LDPC码的设计未考虑其长码编解码器的实现复杂性,也未给出其缩短码的设计。本文在现有DVB-S2标准中LDPC码的设计框架下,提出具有无短环和低码重码的缩短码的设计。本文推广DVB-S2的LDPC码,将其变换为缩短的LDPC码。码长大于4 000的小幅度缩短的LDPC码可无4环和低码重码,但码长小于4 000大幅度缩短的LDPC码存在4环和低码重码。本文对大幅度缩短的LDPC码进行两方面的修改:一是修改部分子矩阵的列重,以解决4环问题;二是采用802.16e中的准双对角线子矩阵替代DVB-S2标准中LDPC码使用的双对角线子矩阵。在AWGN信道下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LDPC码性能比改进前的误码率性能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20.
结合地铁运营的特点,对地铁地下车站公共区通风空调系统和区间隧道通风系统风机并联布置的优点和合理性进行分析,同时对并联风机的选型配置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