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中提出了一种自动变速器油冷却器散热需求分析新方法。首先通过AVL CRUISE的仿真,计算出典型工况下包括发动机转矩和自动变速器挡位等车辆状态。基于自动变速器在离散工作点的动力转换效率,拟合出全工况效率,得出变速器整体散热需求。然后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进行油底壳散热仿真,算出ATF冷却器的散热需求,并据此进行冷却器选型。最后,通过实车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使用本文所述ATF冷却器散热需求分析方法进行选型,能满足自动变速器的冷却要求。  相似文献   

2.
<正>(接上期)(4)串联除湿加热(图19)(1)该加热泵循环包括水冷型冷凝器处的散热(冷却)、冷却器冷凝器总成处的散热(冷却)或吸热(汽化)和冷却器1号蒸发器分总成处的吸热(汽化)。(2)由电动压缩机总成压缩的制冷剂流经的路径:冷却器2号膨胀阀总成→冷却器冷凝器总成→单向阀→2号电磁阀总成→冷却器膨胀阀总成→冷却器1号蒸发器分总成→蒸发器压力调节器→蓄压器总成。  相似文献   

3.
(7)CVT油冷却系统CVT油冷却系统由油冷却器、油过滤网和油冷却器控制阀等组成。CVT油冷却器总成如图10所示。1)CVT油冷却器。在变速桥前侧采用了小型、轻便的铝质冷却液冷却式油冷却器。当CVT油温过低时发动机冷却液对CVT油进行加热;当CVT油温过高时利用发动机冷却液进行冷却。与以往的A/T车一样,在散热器的下端安装了CVT油冷却器如图11所示。  相似文献   

4.
4长城炫丽车无级变速器外接装置4.1油冷却器接口油冷却器安装在发动机的散热器旁边,以保持油温低于120℃,变速器油从变速器流向油冷却器然后流回变速器。特别提醒:一定要注意变速器上油管的安装(图20)。4.2换挡机构  相似文献   

5.
文章简单介绍了废气再循环(EGR)冷却器技术以及几种常见的冷却器类型,分析了选择冷却器型号的标准以及换热管尺寸规格、冷却器流动方式、管子排列等设计方法,探讨了其制造工艺,主要包括一期的装配、激光焊接、装配与二期的真空钎焊。  相似文献   

6.
车用燃料电池在怠速工况下的运行性能是制约其商业化的技术挑战之一。运用基于商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软件Fluent及其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模块,建立了PEMFC三维稳态数学模型并进行了车用怠速工况下的仿真研究。应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燃料电池怠速性能的操作参数影响因素。在Fluent软件环境下分析了怠速工况和额定工况下燃料电池的内部流场,并分析了异同。实现对于燃料电池在怠速工况下运行性能的优化。  相似文献   

7.
按照轻型车国五和国六标准中常温冷启动排放和实际行驶污染物排放(Real Driving Emission)试验规程,使用定容稀释排放测试系统和便携式车载排放设备(PEMS)对9辆样车进行了运动模式和普通模式下排放和油耗测试。结果表明:运动模式下THC排放结果要低于普通模式;NOx在两种模式下排放结果无规律性;NEDC工况下CO的结果变化不大,WLTC工况下运动模式明显大于普通模式,且一些车辆会出现运动模式下CO排放剧烈增加的现象;运动模式下油耗结果均大于普通模式,平均增加30%,NEDC工况比WLTC工况表现明显,低速工况比高速工况表现明显;两种模式在WLTC工况上的差异更接近实际道路。建议重点关注车辆运动模式下CO排放以及低速工况下的油耗。  相似文献   

8.
<正>(接第6期)2.4.11.2.废气分析的基本规则和方法(1)废气测试基本值①正常废气排放浓度值表26是发动机废气排放浓度值在怠速工况的正常范围数值。②不同工况下废气排放浓度值范围表27是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废气排放浓度值范围。  相似文献   

9.
作为降低柴油机氮氧化物排放的有效手段,高增压和高废气再循环(EGR)技术已受到广泛关注。EGR冷却器是EGR系统中的关键部件之一。而在高性能EGR冷却器的使用保养中,必须消除冷却器中的碳粒堆积物。在之前的相关研究中,已报道过EGR冷却器中碳粒堆积物的特性。利用氧化方法预先调查了换热性能的恶化及堆积质量的相关信息。对堆积层的微观研究揭示了EGR冷却器中堆积物的分布情况。换热管内表面形状对堆积层的厚度影响很大。堆积层的体积密度约为0.2 g/cm~3,远低于文献报道的颗粒密度。  相似文献   

10.
选择了1辆进行轻型车排放控制装置耐久性试验的车辆,在底盘测功机上按照AMA(里程累积循环)和SRC(标准道路循环)工况分别运行,采集了测试车辆的催化器温度和车速数据,研究分析了两种不同耐久工况下的催化器温度分布特征和瞬时变化特征。研究表明:AMA工况下,温度主要分布在460~640℃之间,催化器平均温度为549.34℃;SRC工况下温度分布在两组比较集中的温度区间,31.6%的温度点分布在440~560℃的低温区间,63.5%的温度点分布在600~740℃的高温区间内,平均值为605.4℃,高于AMA工况下平均温度。AMA工况下催化器温度变化呈现高低温反复变化特征,而SRC工况下温度反复变化过程不明显。对于子循环下催化器温度变化,AMA工况呈现出左峰始终小于右峰的规律,SRC工况则取决于催化器温度整体处在上升还是下降阶段。  相似文献   

11.
活性碳罐是车辆燃油蒸气排放系统中的核心工作部件,不同车辆装配的碳罐工作能力也各有不同,标定不同的车辆在不同工况下的脱附流量会有一定差异。试验采用密室法,分别模拟EPA(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工况和NEDC(NEW European Driving Cycle)工况进行脱附循环,研究不同工况下碳罐工作能力与脱附流量之间的相对应关系,以及对蒸发排放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中对同一辆带有车载加油蒸气回收(ORVR)系统的汽车分别进行3次EPA法规和国六法规的加油排放试验(预处理工况分别为FTP和WLTC),并采集脱附工况下的炭罐脱附流量和加油排放量。结果表明,FTP工况的炭罐脱附总量(981.89,993.25和987.54L)大于WLTC工况(867.88,881.31和876.8L),且EPA加油排放结果(0.033 1,0.036 7和0.039 6g/L)远小于国六试验(0.111,0.103和0.107g/L)。说明在FTP工况下车辆的脱附效果较好,加油试验前车辆富余的炭罐工作能力越大,越能有效控制加油排放。  相似文献   

13.
在一款1.0 L 气道喷射增压汽油机上研究了机油稀释的分布区域及其产生机理,发现机油稀释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高速大负荷工况。通过对喷油器喷孔直径、喷油相位、VVT 动作角、空燃比、水泵流量、机油冷却器散热量、曲轴箱强制通风系统 PCV 阀补气量等相关特性参数的调整验证,发现喷油相位靠后、空燃比过浓是机油稀释严重的主要原因,水泵流量、PCV 阀补气量、VVT 动作角、机油冷却器散热量对机油稀释也有一定的影响,喷油器喷孔直径的变化对机油稀释无影响。最终在该款发动机上综合采用优化喷油相位、水泵流量、PCV 阀补气量、机油冷却器散热量的措施,最大机油稀释水平控制在5%以下。  相似文献   

14.
采用前向仿真的方法,建立搭载丰田第二代混合动力系统(TOYOTA Hybrid SystemⅡ,THSⅡ)的Prius轿车的MATLAB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Prius轿车在美国环保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高速路燃油经济性测试(Highway Fuel Economy Test,HWFET)循环工况下,电动机工作在高效率区域;在城市测功机驾驶时间表(Urban Dynamometer Driving Schedule,UDDS)循环工况下,电动机工作在较低效率区域。  相似文献   

15.
某增压汽油机在交变负荷台架试验过程中出现机油冷却器油水混合问题,造成试验中断,所以基于试验数据确定分析工况,然后对该型号油冷器进行热应力及疲劳安全系数分析,最后提出优化方案,对优化方案进行分析,确定优化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实验室测试与实际使用柴油车排放之间的差距问题,汽车行业引入实际行驶排放(RDE)要求。现代柴油机技术证明,可以在宽泛行驶工况下实现车辆在道路上的低排放。研究进一步表明,通过综合采用一体化的排放控制技术,可以在超过欧六dRDE要求的宽泛行驶工况下实现持续的低氮氧化物(NOx)排放和低颗粒数量(PN)排放。采用稀薄氮氧化物捕集技术(LNT)与双剂量尿素喷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相结合,通过综合采用LNT和SCR催化剂涂覆柴油机颗粒物捕集器(SDPF)上的紧密耦合SCR系统,可以实现低负荷NOx控制。另一方面,通过装有AdBlue??喷射器的下置SCR系统涵盖了高负荷工况的NOx控制。采用P048V轻度混合动力系统也可以辅助NOx控制,以确保良好的驾驶性能和燃油效率。采用先进的控制策略,确保在所有排放控制功能之间实现最佳交互。该系统在1辆C级试验样车上进行验证。在道路上和实验室中进行了一系列综合测试,以涵盖宽泛的行驶工况。特别关注了市区和高速公路行驶工况下排放性能的稳定性。结果显示,在所有行驶工况下,每种后处理组件都有助于实现持续的低NOx排放。研究表明,SDPF可有效控制颗粒排放。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国轻型车排放和油耗认证循环工况正处于NEDC(New European Driving Cycle,新欧洲驾驶循环)和WLTC(Worldwide Light-duty Test Cycle,全球统一轻型车辆测试循环)并行、CLTC(China Light-duty Vehicle Test Cycle,中国轻型汽车行驶工况)逐步导入的特殊时期。对WLTC和CLTC-P(China Light-duty Vehicle Test Cycle-Passenger,中国乘用车行驶工况)进行分析,对比两种不同驾驶工况的特点,并选取同一辆车进行WLTC和CLTC-P排放污染物和油耗测试,对两种循环下排放和油耗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不同工况下整车排放和油耗特性,为后续整车开发和标定提供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针对某柴油机机油冷却器水道阻力较大,影响到发动机工作性能的问题,采用三维计算机流体动力学(CFD)软件对机油冷却器进行流场分析及阻力模拟。根据模拟结果,找到流体阻力大的原因,对模型进行了优化设计。对优化后的模型进行再次模拟,以确定最优方案,并对优化后样品进行阻力测试,以验证仿真结果的准确性,为后续机油冷却器的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
陈熊  李孟良  侯献军  徐月云 《汽车工程》2013,(12):1074-1077
通过对比某轻型柴油车DPF前、后端颗粒物在NEDC测试循环的不同工况段上的数量浓度和质量浓度随粒径分布的差异,分析了DPF对不同粒径颗粒物在不同工况下的过滤效果。结果表明,在市郊高速急减速工况下,DPF对各粒径颗粒物(特别是粒径小于1μm的细颗粒)过滤效果较低,是该车辆运行NEDC循环时DPF综合过滤效率低下(只有52%)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汽车悬架控制臂的多目标拓扑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多工况下的柔度(静态)和振动固有频率(动态)为目标函数,对汽车悬架控制臂进行多目标拓扑优化。基于SIMP变密度的拓扑优化方法,将多级容差序列规划与折衷规划法相结合,首先进行自由振动工况下的频率优化,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静态工况下的柔度优化,最终得到了同时满足静态柔度最小和振动低阶频率最高要求的控制臂拓扑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