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9 毫秒
1.
重型渣浆泵的比转数较低,叶片过流部分较窄并与叶轮轴线几乎垂直,当渣浆流到叶片进口附近时发生急转弯,因固体颗粒运动惯性,一定程度上将保持原来的流动方向,在叶轮后盖板及叶片进口边附近形成颗粒的集中,与后盖板发生撞击后反弹,突然改变运动方向。从固体颗粒浓度、渣浆流速、固体颗粒冲角等影响因素分析渣浆泵进口流动状态对叶轮磨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柴油机缸套磨损是影响其寿命的重要因素。如何准确检测出异常磨损并预测磨损状况是一个难点。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运用图像处理技术对缸套磨损进行检测。在分析缸套磨损机理的基础上,制定磨损检测的总体方案,详细研究了边缘检测算法和模板匹配算法原理,最后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3.
鲁晓俊 《中国水运》2006,4(11):190-191
以轧辊轧钢过程中的摩擦磨损和摩擦疲劳为研究对象,通过磨损对比实验和接触疲劳剥落实验,综合评定不同处理方法的抗疲劳磨损级别,筛选出最佳的试样表面处理工艺.利用电镜拍摄典型磨损剥落程度照片,确定最耐磨试样的表面处理工艺,对轧辊的研究与改进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毛振东  彭昂 《船电技术》2012,32(12):49-51
采用磨料磨损试验装置研究系泊链22MnCrNiMo钢在静载荷作用下的磨损特性,并用电子分析天平、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分析材料的磨损规律以及磨痕表面的形貌。结果表明:22MnCrNiMo钢的单位时间磨损量随磨损时间和载荷的增加而增加;在低载荷和磨损时间较短时,材料磨损机理为微观切削机理,在高载荷时,其磨损机理为犁沟变形机理。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磨损颗粒图像处理方法,并应用于磨损颗粒图像的系列处理,获得完整的磨损颗粒图像信息.应用表明,该方法在磨粒图像特征提取上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采用分形方法来研究磨损过程中摩擦副表面三维形貌的变化规律.在环-盘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进行两因素的全因素试验.利用分阶段换试样的方法获取磨损过程中不同磨损时间后的盘和环表面.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采集盘和环表面的三维形貌,并用具有尺度独立性的分形维数表征磨损表面三维形貌的复杂性和不规则性.结果发现:不同载荷和速度下盘表面三维形貌分形维数的变化规律为先增大,然后维持稳定,最后减小;环表面三维形貌分形维数的变化规律为先减小,然后在小范围内波动,最后再减小.通过与摩擦副表面三维形貌的变化对比发现,盘和环表面分形维数的变化与摩擦副的磨合磨损、稳定磨损和剧烈磨损阶段相对应.研究结果可以用于表面磨损状态识别.  相似文献   

7.
何愎诤 《船舶工程》1999,(6):24-27,42
该文是发表于《船舶工程》1998(5)“走出研究柴油机气缸套磨损问题的误区”的续篇,其内容主要是分析了燃油中催化剂要与柴油机气缸套磨损的关系,并提出了进行气缸套磨损研究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解决大型设备对船舶甲板表面的磨损问题,研制一种新型高耐磨甲板防滑涂层。[方法]该涂层主要由底漆、防滑层及面漆组成;采用摩擦系数测试仪和滑动磨损测试仪分别进行涂层防滑、耐磨损性能测试,研究涂层在不同工况(干、湿、油态)下的磨损行为。[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研制的甲板防滑涂层具有高耐磨性及较高的摩擦系数;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摩擦系数随着磨损次数的增加逐渐降低,其中油态条件下涂层的摩擦系数最低,主要与航空煤油的润滑作用有关;涂层的磨损失重率随着磨损次数的增加呈上升的趋势;涂层的磨损机制主要为初期磨损阶段的磨粒磨损和稳定磨损阶段的粘着磨损。[结论]研究成果不仅能够保证海洋结构物的服役安全性,还可为新型甲板防滑涂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针对粗砂、钙化物和细砂等不同吹填介质和典型管线铺设工况,开展了钢质排泥管(Q235-DN850)管壁磨损特性的现场测试与生命周期分析。研究表明,输送土质对浆体输送管道的磨损速度有明显的影响,输送介质越粗磨损速率越大;不同管线铺设形式条件下,上坡管段的磨损速率最大、顺直管段次之、下坡管段的较小。基于此,给出了不同土质吹填工况条件下DN850-Q235钢质管的最大磨损点位和最大磨损速率,给出了管道剩余生命周期的预测方法,形成了不同土质条件下排泥管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  相似文献   

10.
优良的离温性能使得离温合金成为船舶动力装置的重要材料之一,同时也使其成为最堆加工的材料之一。文中采用陶浇刀具研究r商温合金的绿色切削和高速切削。获得了刀具的广义泰勒公式,研究了不同刀具材料对刀具磨损的影响,最后对刀具的磨损形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品须增韧陶瓷刀具较适合加工每温合金,陶瓷刀具的刀尖磨损和边界磨损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