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公路交通适应性的涵义出发,构建了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指标权重的客观赋值方法;弥补了灰色平均关联度的不足,并采用改进的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公路交通适应性评价。同时以陕西省和天津市公路发展为实例,说明了该方法在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中的应用,并将评价结果与传统的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对比,说明该方法权重赋值客观,更符合实际,改进的评价方法易于操作,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2.
公路网的交通适应性既存在模糊性也存在随机性,但目前国内公路网交通适应性评价方法只侧重其中的某一方面,这显然是欠科学的。基于模糊理论和概率论的云理论具有同时处理模糊和随机问题的能力,并且过程简单,容易实现。研究了如何应用云理论来处理公路网交通适应性评价过程中的模糊性和随机性问题,设计了具体的评价步骤,并以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和黑龙江省公路网为例给出了如何应用云理论进行评价的过程,评价结果表明与实际情况相吻合。与传统评价方法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法非常便于评价公路网的交通适应性,并且具有在给出评价结果的同时还能给出评价结果可信度信息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河北省交通运输及公路建设现状,选取9个公路、经济指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法对其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河北省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了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特征及规律。  相似文献   

4.
公路交通行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型行业转变的背景下,有必要开展满意度调查工作,全面了解用户对公路交通服务的满意状况。文章针对公路交通服务的特点,建立了具有层次化结构的用户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建设、管理和养护三大领域,并提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用户满意度评价模型。在北京市首次开展的公路交通服务用户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应用该评价模型获得的满意度总体评分为3.46,满意程度介于基本满意和比较满意之间;满意度评分相对较低的指标应作为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5.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公路交通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理论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社会经济研究的各个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该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解决影响因素复杂社会问题的优越性,将其应用于公路交通安全评价中,建立公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公路交通安全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6.
合理评价公路运输适应性对于找出公路运输短板、建设人民满意公路运输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交通高质量发展内涵,从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5个维度选取11个评价指标构建公路运输适应性可拓评价模型,运用简单关联函数确定指标权重,计算公路运输适应性综合关联度及级别偏向特征值,并以湖北省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2014—2018年湖北省公路运输适应性介于良好适应和一般适应水平,且偏向于良好适应,能较好地适应交通高质量发展需求,且在提高公路运输安全、减少交通拥堵和节能减排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权数判断法确定了公路交通与经济社会适应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了数据包络分析法在公路交通与经济社会适应性评价中的应用,最后以河南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8.
为合理分析城市常规公共交通适应性,在挖掘适应性含义的基础上,分析城市常规公共交通适应性的内涵和具体表现,提出城市常规公共交通适应性具体表现在公交线网结构及规模、公交旅客运输能力、公交服务水平以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四方面,基于此构建了城市常规公共交通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通过引入TOPSIS模型,建立了基于TOP-SIS模型的城市常规公共交通适应性评价方法.以西安、咸阳和宝鸡3个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为例,采用所提模型对3个城市常规公共交通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公共交通适应度值为0.62,为基本适应.   相似文献   

9.
邵洁  马俊 《公路》2008,(10):140-144
以浙江省公路交通发展为实例,合理测度其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在构建公路交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分层次综合指数法开展综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对指标权重、评价标准及指标无量纲化处理等做了进一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王益  荣建  陈家源  汤婧  罗薇 《公路》2022,(4):331-339
交通安全设施是公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车辆安全、畅通、高效、快捷行驶的交通工程基础设施,在现代道路交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对于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多集中于损坏性审查,较少关注其合规性,未能形成系统全面的评价方法体系。因此,基于实际工程养护需求,总结众多评价方法优缺点,建立基于场景化的交通安全设施评价体系,实现设施综合评定以及标志、标线、护栏分项评定。通过对北京G109路段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本文提出方法的可行性与科学性。为交通安全设施养护与评比工作全面推进,为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1.
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8  
根据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内容和特点,从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水平、发展能力、发展协调性3个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指标属性值和无量纲化的计算方法;应用模糊识别原理,结合AHP权重确定方法,依据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目标(级别划分)的实现程度,提出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多级模糊识别综合评价模型;其评价方法和模型,反映了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对区域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评价有借鉴作用。最后,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城际轨道网布局的适应性提供适用的决策方法,在分析城际轨道交通网络与区域空间结构适应性内涵的基础上,建立了既能反映区域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和区域空间结构主要特征,又能反映二者相关联的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城市群城际轨道网布局的适应性评价模型——基于灰色关联熵的加权灰色关联度评价模型.该模型以加权灰色关联评价模型作为研究框架,对平均灰色关联度模型进行改进,应用灰熵分析方法确定关联系数的权重,更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城际轨道网布局与区域空间结构的适应性情况.以武汉都市圈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为例,验证该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公路主枢纽站场布局评价指标定量化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在合理构建站场布局评价指标体系与比选模型的基础上 ,对两层评价指标分别作了定量化研究。其中第一层评价指标如站场布局的适应性、协调性、经济性、方便性、社会性和运作性引证了各国众多公路主枢纽评价定量化的结果。对第二层评价指标如站场规模适应性、站场发展余地、与其他运输方式协调性、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性、车辆出入条件、旅客货主进站便捷性、对环境影响程度、运营管理难易性等评价指标采用负指数方法 ,并应用合理的修正系数对评价值修正 ,将其评价值控制在 0~ 1之间。之后 ,将两层的评价指标进行了综合定量化 ,使得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化  相似文献   

14.
针对于传统交通适用性评价过程存在的随机性和模糊性问题,提出一种组合赋权—云模型的高速公路路网交通适应性评价方法。首先,从路网结构性能和路网运行效率两方面,选取路网密度、饱和度等8个定量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相对分析法,将适应性划分为4个等级后,依次确定各等级区间范围;其次,基于逆向云模型理论,得到各评价指标隶属各等级的确定度,利用组合赋权所得权重对各个指标确定度进行加权平均。最后,根据确定度最大原则,综合得到交通适应性等级。以四川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数据和网络拓扑数据为基础,构建评价模型,最终结果为不适应,为今后高速公路网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5.
基于粗集理论的交通控制系统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为满足智能交通系统高性能模糊控制器设计的需要,把粗集理论融入常规的模糊推理,提出了一种交通控制模糊建模新方法,利用粗集理论的知识推理,直接从交通系统的测量数据提取模糊规则,解决了城市交通模糊控制规则提取的瓶颈问题。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简单有效,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从交警的经验直接提取模糊规则的局限性,以获取最优的模糊模型,同时建模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提取的模糊规则更具客观性。该方法可以推广应用于多交叉口的模糊协调控制,对于采用复杂算法的控制系统更能显示出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公路网规划后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周伟  向前忠 《中国公路学报》2003,16(1):99-103,107
从后评价的角度 ,按前后对比的思想对公路网规划进行研究 ,创造性地提出了公路网规划后评价的概念 ,偿试性地阐述了公路网规划后评价的含义、特点、内容、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 ,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公路网规划后评价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交通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对城市交通尤其是对外交通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外交通发展策略,从而探索更好的交通方式,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多种渠道。  相似文献   

18.
基于灰色评价理论的自适应最优路径选择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充分考虑了驾驶员在路径选择中的不同要求,依据层次分析法和灰色评价理论建立了一种根据驾驶员的偏好自适应选择最优路径的方法,并设计了相应的决策支持系统,为智能交通流诱导系统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