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目前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整体稳定性研究主要基于假定全部桩体发生剪切或者弯曲破坏的不足,采用有限差分法,对不同位置处桩体的受力特性,破坏模式以及复合地基整体破坏过程的开展方向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桩体弹性模量对桩体受力、破坏模式和破坏顺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在路堤荷载作用下,会同时发生弯曲与剪切2种破坏模式,并且水泥土搅拌桩受力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很大的不同;路堤荷载作用下,桩体的破坏具有渐进性,坡肩以外桩体更易发生弯曲破坏,破坏方向由坡脚首先发生,并向路堤中心逐渐延伸,而路堤内侧桩体更容易发生剪切破坏,破坏方向由路堤中心向坡脚延伸;随着桩体弹性模量的增加,桩体会由剪切破坏转变为弯曲破坏;低模量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会首先发生内部剪切破坏,之后坡脚处发生弯曲破坏;高模量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会先于坡脚处发生弯曲破坏,随后在路堤中心发生剪切破坏;桩体弹性模量的提高会增加桩体抗弯刚度,使其承担更大的弯矩,更容易发生弯曲破坏。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交通荷载激增,桥梁构件破坏和整体结构倒塌时有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其中,相对其他形式结构桥梁,钢桁-混凝土组合结构桥梁冗余度较低,重载作用下构件的初始破坏易引发桥梁整体倒塌,故明确钢桁-混凝土组合梁桥连续倒塌机理和模式,对该类桥梁抗连续破坏-倒塌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工程意义。因此依托钢桁-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实体工程,采用能量法和显式动力学数值分析方法,对其构件重要性、破坏后剩余结构冗余度和倒塌动态行为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最不利荷载作用下,钢桁-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边跨正弯矩最大区域下弦杆破坏后剩余结构的最低冗余度为1.94,而边跨梁端支点附近腹杆破坏后剩余结构的最低冗余度为1.61。组合梁边跨正弯矩区下弦杆破坏后剩余结构遵循转动铰机制倒塌,破坏路径较长,结构整体倒塌前具有显著变形,最大竖向位移达到60.1 cm;组合梁支点区域腹杆破坏后剩余结构遵循滑移面机制倒塌,破坏路径极短,倒塌前整体结构无明显变形,最大竖向位移仅为9.1 cm,结构破坏呈明显脆性特征。腹杆失效所形成的滑移面倒塌机制对钢桁-混凝土组合结构梁桥极为危险,需重点设计预防。通过对钢桁-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破坏路径的研究,探明了该类结构各构件的重要性分布特征和结构连续倒塌机制,为提高同类型桥梁抗破坏-倒塌性能提供理论依据和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3.
考虑不同拉压特性的边坡岩体结构稳定性位移判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岩体顺层边坡破坏主要表现为剪切滑动和溃屈破坏等形式,而溃屈破坏常具有以板或梁的形式发生屈曲破坏的特征,其是否发生屈曲破坏与岩体力学性状有很大的关系,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岩体拉压特性不同的特点,探讨了顺层边坡岩体结构的屈曲稳定性态,并对岩梁模型进行了合理修正,给出了顺层边坡岩体结构稳定性位移判据。  相似文献   

4.
边坡变形破坏机制的底摩擦试验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云 《东北公路》2003,26(4):66-68
本文介绍边坡变形破坏机制的底摩擦试验模拟方法,通过底摩擦试验模拟边坡的变形破坏演变过程,分析边坡的变形破坏机制,以寻求得当的边坡处治办法。  相似文献   

5.
在构造节理发育的火成岩地区,由于某组节理特别发育,岩体会表现出似层状结构特征,这种边坡的变形破坏,既具有一般层状结构边坡变形破坏的共性,也具有自身的特性。本文以金丽温高速公路似层状结构边坡的变形破坏为实例。通过地质调查、钻孔资料和孔内电视成像资料分析、地质雷达探测等手段,系统地研究了坡面岩体的变形破坏现象、破碎岩体的空间分布、底滑面形态等,揭示了似层状结构边坡变形破坏的基本特性,为所研究边坡治理方案的确定提供了依据,也为似层状结构边坡破坏机理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邓淑飞  张开金 《公路》2022,(6):107-115
为研究钢管混凝土K形节点脱空后的承载力以及防脱空措施,通过有限元方法,模拟计算了钢管混凝土K形节点脱空后的力学性能,提出了防脱空建议,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当支管壁厚较小时,不同脱空率下节点破坏模式均为受压支管局部屈曲破坏,极限承载力大致相同,脱空只影响节点弹性刚度,且节点弹性刚度随着脱空率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支管管壁较厚时,破坏模式为主管表面塑性破坏或冲剪破坏;随着脱空率的增大,节点的刚度及承载力均逐渐下降;主管内增设PBL后,主管表面刚度得到提高,不同脱空率下节点破坏模式均变为受压节点的局部屈曲破坏,各模型承载力大致相同;相比于原脱空钢管混凝土节点,节点刚度及承载力均有提高;PBL可显著降低核心混凝土脱空产生的不利影响,当脱空率较大时,PBL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论沥青路面不均匀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包秀宁  张肖宁 《公路》2004,(9):148-151
根据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呈现局部破坏的特点,提出解决路面早期破坏问题的研究方法应当针对这种破坏形式的主要原因——沥青混合料的不均匀性进行研究,解决混合料的不均匀问题才是解决水损害和其他早期破坏的关键。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沥青路面不均匀现象的形成过程和国外有关的研究情况,提出沥青混合料不均匀研究的问题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保证深埋TBM隧洞岩性界面区域的安全、高效施工,综合应用现场调查、微震监测等手段开展顺隧洞轴向岩性界面区域的围岩破坏特征、微震活动特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岩性界面区域破坏围岩支护技术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由于岩性界面区域应力集中,开挖卸荷后围岩更容易破坏,且隧洞围岩南硬北软的特征导致不同类型的破坏以蚀变带为界分布在隧洞两侧,破坏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2)岩爆、结构型塌方破坏与微震活动具有良好的空间相关性; 3)当岩爆等级较低时,以结构型塌方为主体进行支护,随着岩爆等级升高,支护及防控的主体逐渐过渡为岩爆。  相似文献   

9.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水破坏及其防治措施(上)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文中首先介绍了水破坏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分析了水破坏的内因和外因以及密实式I型沥青混凝土为什么透水性,然后提出了减少水破坏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水泥混凝土路面开裂过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国雄  易志坚  何兆益 《公路》2001,(10):141-143
水泥混凝土路面在低应力水平状态下开裂破坏的问题非常突出。该文应用断裂力学、损伤力学和路面疲劳破坏的基本原理,重点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开裂过程进行分析,提出了混凝土路面开裂破坏的3个阶段及其之间的关系,并阐述各个阶段裂纹形成和板断裂破坏的原因及机理,为路面抗裂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水泥路面冻融破坏机理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静云  刘洋等 《东北公路》2003,26(1):14-16,56
从寒冷地区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表面类破坏出发,对混凝土的冻融破坏和盐剥蚀破坏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抗冻性试验对掺不同外加剂的混凝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西南地区红层边坡的实地调查研究,并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对红层边坡岩体结构和破坏形式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表明:红层边坡岩体结构归纳总结为层状结构、碎裂结构、散体结构和基覆二元结构四大类,层状结构进一步细分为五个亚类;红层边坡破坏形式划分为顺层滑动破坏、软弱互层破坏、楔形体破坏、倾倒破坏、风化剥落和坡面冲蚀六类;针对红层特性,对红层边坡的加固防护提出了放缓边坡、分格排水、植被保墒工程措施,实践工程防护和生态防护有机结合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波纹钢管加固不同破损程度混凝土管涵的力学性能及机理,采用室内两点加载试验,对波纹钢管加固的未破坏、部分破坏和完全破坏的混凝土管涵进行研究,获得加固管的荷载-位移曲线、破坏特征和截面应变分布,基于破坏特征和截面应变分布假设加固系统为套管体系(Ⅱ类管),根据变形协调条件推导极限承载力的估算公式,并论述套管体系中各个管体的荷载分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波纹钢管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混凝土管涵的承载能力和刚度;加固后的复合管为套管体系,荷载分配依据各个管体的环刚度大小,加固管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误差小于10%;只要待加固的混凝土管涵未完全破坏,波纹钢管对钢筋混凝土管的加固效果相近,即部分破坏与未破坏的钢筋混凝土管涵采用波纹钢管加固后的承载能力相近,而完全破坏的钢筋混凝土管涵加固后的承载力较低;填充层不仅起到黏结作用,而且在荷载分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钢筋混凝土管涵从未破坏到完全破坏时,填充层所分担的荷载迅速增加(由30%增至80%),而波纹钢管分担的载荷仅略有增加(由7%增至18%);当填充层的刚度从0增加到35 000 MPa时,填充层所分担的荷载从0增加到58%,钢筋混凝土管涵分担的荷载从69%下降到29%,波纹钢管分担的荷载由31%下降到13%。  相似文献   

14.
土石混填路基变形破坏机制的底摩擦试验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石混填路基在我国西部山区已被广泛采用,但由于设计、施工规范不完善,路基经常出现多种形式的病害,降低了公路的服务水平。揭示土石混填路基的变形破坏机理,为设计和施工控制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自动化底摩擦仪,进行了不同填筑形式,不同压实度的土石混填路基的底摩擦试验,再现了路基的变形破坏过程和最终的破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土石混填路基的破坏主要源于坡脚失稳和不均匀沉降,最终的破坏模式可归结为路基边坡的滑塌和不均匀沉降导致的路基纵向开裂。对于坡度较小的斜坡路基,通过开挖台阶,可有效地提高路基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杨亚  王勇  刘杰  艾钰皓  高斌 《公路》2023,(3):13-20
双面加筋土挡墙加筋交叉区的两侧筋带相互影响,使其与常规单面加筋土挡墙存在差异。为研究双面加筋土挡墙的破坏机制,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研究挡墙的破坏模式及破坏开展过程,然后分析填土因素对挡墙变形的影响、面板刚度与挡墙整体安全系数的关系以及筋带在路堤内部的应变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施工工艺控制不当是造成公路双面加筋土挡墙病害的主要原因,应严格控制施工质量以及加强对筋带连接位置的保护设计;双面加筋土挡墙会发生路堤整体剪切与地基剪切2种模式的破坏,路堤整体剪切破坏的破裂面形式为折线形、破坏的表现形式是面板鼓胀,地基剪切破坏的破裂面形式为爪形、破坏的表现形式是地表隆起和挡墙绕墙顶变位;面板刚度与挡墙稳定性呈对数线性关系;填土黏聚力超过30 kPa后,挡墙面板鼓胀位移几乎不再减小,而是呈现明显的收敛趋势,最大鼓胀变形位置位于墙高的1/4~1/3之间。  相似文献   

16.
王浩然 《路基工程》2017,(3):113-116
为了研究抗滑桩加固斜坡含软弱夹层地基路堤边坡的稳定性及破坏机理,采用离心模型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软弱夹层对边坡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路堤边坡的破坏面不再是一般的整体圆弧滑动破坏,而是部分土体沿着软弱夹层发生滑动破坏。抗滑桩对含软弱夹层边坡有明显的加固效果,并且抗滑桩置于坡中时的加固效果要优于抗滑桩置于坡脚。  相似文献   

17.
根据国道 G106线佛岗至龙潭段路面大修工程施工经验,阐述了水泥砼路面破坏的形式,从路基和路面施工、面层养护等方面分析了导致水泥砼路面破坏的原因,针对形成原因提出了水泥砼路面破坏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我国早期修建的高等级沥青路面主要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近年来较快出现了早期破坏。结合国内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现象,从管理、设计、施工、维修养护等方面分析其破坏机理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破坏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剑 《公路》1996,(12):16-17
水泥混凝土路面在接缝处破坏比较常见,影响行车的舒适性和路面使用寿命;破坏后修复困难,投资较大。接缝的原因较多。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优良的密封材料,合理的接缝构造,正确的施工工艺和严格的施工管理,可以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的使用质量,减少和延缓路面破坏,从而保证行车质量和延长路面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0.
沿海公路桥梁破坏的原因分析及防止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由潍坊市及周边地区沿海公路桥梁的破坏情况,分析了其破坏原因,并对防止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