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降低某船用转运装置泵站的机械振动噪声,改善船舶工作环境,采用隔振等方法对转运装置液压泵站进行减振降噪改进,并进行振动和噪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转运装置泵站的振动噪声大大降低,船舶工作环境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结合某型交通艇,分析噪声来源及传播途径,并详细介绍减振降噪设计所采取的措施,实船测试表明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4.
5.
船用通风机减振降噪的探讨和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用通风机的性能、噪声和振动是衡量风机好坏的重要指标。性能关系到通风效果,噪声和振动关系到船员身体健康、工作效率和安全性。本文首先对船用通风机从进口到出口进行了整体模拟,并在此基础上对叶轮和蜗壳进行了优化设计,使之合理匹配,从而提高风机性能,并从源头上降低空气动力噪声。实验结果表明,与原型机相比,改进之后的风机在设计工况处噪声值降了5dB。同时,本文还通过减小叶轮的偏心距来进行减振研究,使通风机组的结构噪声比原型机下降2dB。  相似文献   

6.
通过理论计算并结合试验验证,对某型船用柴油发电机组进行减振降噪设计.优选阻尼材料,设计不同的隔声罩结构,通过试验对比分析得到最优结构,对公共底座结构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对公共底座进行改进设计,用吸声材料对底座的空腔进行填充,在传递途径上对噪声进行抑制.试验结果显示,采用该减振降噪设计取得了 6.5 dB的降噪效果,柴油发电机组整体减振降噪指标得到了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7.
减振降噪技术的应用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高立冬  喻浩  王暖 《中国造船》2002,43(2):44-49
本文针对某型号测量船主要噪声振动源采取相应技术措施进行减振降噪综合治理研究,其中主机采用低频大载荷隔振器的单层隔振、辅机采用浮筏隔振装置、机座采用局部阻尼处理等措施。由于该船采用了先进的浮筏技术及其他隔振措施,在提高船上测量系统读取数值精度的同时,大大改善了船上水声设备测绘工作环境和船员的生活环境,提高了该船的设备使用寿命和船员体力极限。本船自噪声在低航速时已淹没在海洋背景噪声之中。特别是该船减振降噪装置在系统的声学匹配设计方面取得了进展,经实船验证,效果良好,证明该设计方法可行,对减振降噪技术在各型舰船上的工程应用开发研究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船用冷藏装置振动产生的原因以及采取的隔振措施。其中在压缩冷凝机组隔振设计中,借助冷凝贮液器作为中间质量组成双层隔振系统,大大减轻了设备重量和节省了成本,实测隔振效果大于35dB,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国外舰船机电设备的减振降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振动和噪声是舰船一大公害。减振降噪的措施通常有两种:设法降低噪声源本身的发声和扰动强度,防止共振;限制振动和噪声在机械结构和空气中的传递途径,并在限制的过程中用适当的阻尼和吸收材料进行隔振,把振动和噪声能量耗散掉。本文不是从改进设备本身的技术性能上来降低结构噪声,而是对设备采取弹性支承措施,如安装减振、消声隔振器,使用挠性接管等措施来降低结构噪声。本文仅根据外刊报导,扼要地介绍目前国外在舰船上常用的减振降噪措施。  相似文献   

10.
浮筏减振降噪技术在某型海洋测量船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关根  郭乃林  李江翔 《船舶》2000,(3):29-34,38
本文主要介绍浮筏减振降噪技术以及联合配合试验情况,并对主动力推进系统降振技术、换能器舱室阻尼处理和舰船总体减振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针对船舶自流注水系统噪声突出的问题,从系统配置的角度提出了浮力调整水舱接入高压空气系统提高浮力调整水舱背压的低噪声改进设计方案。建立二维模型对该低噪声改进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初步验证,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对不同压差下的监测点脉动压力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浮力调整水舱背压提高后脉动压力幅值减小,该低噪声改进设计方案具有可行性。对不同背压下的注水系统模型流场和声场在同一流量的注水工况下进行数值分析,计算结果表低噪声改进设计方案降噪效果显著,可为船舶海水系统流噪声的治理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创新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据统计,在发现(Discovery)、发明(Invention)和创新(Innovation)三者中,只有不到1%的发现和发明能够转化为创新并最终得到应用。推动创新思维成功转化的核心要素是创新者的科学意识,这对舰艇之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工程尤为重要。许多优秀的创新思维之所以没能走向成功,是因为缺乏该维度的认知预警。增强科学意识就是为了识大体,形成整体的视野与惯通的眼光,保证创新设计走大道正途,在前进中把控风险。  相似文献   

13.
宋现国  赵日定 《船舶工程》2015,37(12):93-97
从船舶建造单位的角度,以某系列海工船试航振动噪声数据为基础,分析海工船振动噪声源及其对各舱室的影响程度,并在后续船上采取了相应的减振降噪技术措施,经试航验证相应措施的效果令人满意。给出了类似海工船振动噪声控制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4.
应用统计能量分析方法分析某船典型舱段舱室噪声,从船舶舱室噪声的传递途径入手,找到船舶舱室噪声主导传递途径、主导分量,开展典型舱室噪声综合预报,探索船舶典型舱室振动噪声的优化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典型舱室噪声的减振降噪措施。  相似文献   

15.
船舶低噪声设计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动力装置引起的机械噪声是影响船舶舒适度、船舶电子设备可靠性、船员工作环境的最主要噪声源,也是船舶水下辐射噪声的主要噪声源之一。随着船舶动力装置向高功率密度方向发展,船舶的噪声级越来越高,简单的振动噪声处理已难以满足其噪声和振动限值的要求。为了研究控制船舶机械噪声,提出了船舶低噪声设计方法,建立了全船振动噪声评估及控制方法的设计流程。并以某型船舶低噪声设计为例,通过实船测试,验证了船舶低噪声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可靠性和规范性。该方法可适用于各种低噪声船舶的设计中,如物探船、游船、火车渡船等。  相似文献   

16.
根据船舶设计中提出的动力装置减振降噪的要求,以某船舶中经过不同方式隔振设计的多台辅机设备为研究对象,建立该舱室的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不同隔振装置的减振性能。结果表明:用简化为弹簧和阻尼器的隔振器来模拟实际橡胶隔振器,隔振效果在高频段有一定差异,低频段影响不大。为了改进隔振效果,可以适当增大隔振体系安装平台的厚度及中间质量体的质量,并综合考虑对机组共同激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越峰 《上海造船》2010,(2):6-9,13
水动力节能装置是提高EEDI和EEOI的重要手段之一,分析了常用的船舶水动力节能装置的结构形式、作用原理、适用范围以及应用实例,为水动力节能装置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俞翔  赵建学  柴凯  朱石坚 《船舶力学》2019,23(7):866-872
以具有柔性基础的准零刚度隔振系统为对象,分析了系统的共存吸引子及其吸引域。在共存吸引子的吸引域之间建立了一条目标轨道,分别采用开环控制和开环加闭环控制方法使系统迁移至目标轨道,实现了系统吸引子迁移控制。同时,对开环加闭环控制方法的稳定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同时存在一个周期3吸引子和一个周期1吸引子,开环控制方法难以使系统迁移至目标轨道,无法实现吸引子迁移控制;开环加闭环控制可使系统沿着目标轨道在两个周期吸引子的吸引域之间进行迁移,当其运行在较大振幅的周期3吸引子上时,可控制系统迁移至较小振幅的周期1吸引子上,从而实现减振降噪。  相似文献   

19.
安静化进程中,潜艇将再次面临辐射噪声能量新级差。必须应用结构噪声理论进行深度解读,它已成为工程跨越不可或缺的重要理论拼图。寄希望于浮筏隔振改良、更大结构刚度、阻尼或建造精进,中国潜艇完成超越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科研工作者要用结构噪声新思维,破解结构背后的声学密码,将互补特性、叠加特性与潜艇复杂巨系统的功能设计巧妙重构,才能达成控制能量注入、内波传导和声辐射的目标。这是结构噪声理论的核心价值,是解决潜艇安静化“最后一公里”的理论工具,逻辑上具备颠覆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