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说到女司机,可能会有人无奈地皱眉或者高声批判;可能会有人戏谑地"呵呵"两声。我想还是有人会为认识的一两位女司机点赞。之所以会有不同反应是因为他们曾"遭遇"过不同的女司机,他们可能看到的是新闻报道里的"奇葩"女司机,段子里的"笑话"女司机,或者亲身经历了"匪夷所思"的女司机。但是女司机那么多,肯定不是都好,也绝对不是都差。  相似文献   

2.
<正>现在,"女司机"三个字对于记者来说是新闻点,对于段子手来讲是素材,对于男司机来说是笑话,对于女司机来说是有色眼镜。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从记者的报道中大家看到了的是把汽车开进人行地道的女司机,是边开车边喂奶的女司机,是不知车没油了而大闹4S店的女司机,是倒车挤死老公夹死自己的女司机。这样的女司机真的很"奇葩",所以"女司机"便获得段子手的青睐,他们的段子里,女学员在听  相似文献   

3.
<正>因为有不少女司机确实干了些出人意料的事情,闹出不小的动静,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将女司机称之为"马路杀手",甚至谈女司机"色变"。另一方面,一些调查数据却在显示女司机的危害性远远低于男司机。从较普遍情况来讲,女司机可能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弱于男性,但在开车好习惯养成方面女司机是强于男司机的。女性"先天"不足,但开车习惯比男性好许多男性司机认为,女性作为驾驶员,的确存在一些先天缺陷,否则不会经常出现一些"极品"失误,这是生心理条件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正>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的发展可谓跌宕起伏,最初以受害者姿态站出来谴责施暴者的女司机随着行车记录仪中视频的曝出,从道德舆论顶端瞬间跌入地狱,终不堪忍受大众指责连发两次道歉信,息事宁人。事件被关注之初是"女司机"效应的习惯性选择,后网友为施暴者叫好成功将对女司机的关注升级为对道德观、价值观的拷问,最后行车记录仪曝光事件发生的原因,舆论便向施暴者倾斜,从而引发对"路怒症"的大讨论。在被打女司机与舆论"斗法"  相似文献   

5.
野蛮价值观     
<正>有人建议卷首语别总谈些很技术的内容,最好高屋建瓴、思想深邃一些。好吧,今天就聊一个高大上的话题:价值观,但却是从一件暴力新闻开始,以成都被打女司机事件为引子。事件过程可分四步曲:女司机强行并线至他车急刹车;被别男司机报复反别女司机;女司机发疯般再次别男司机差点至车祸;男司机疯狂暴打女司机。整个事件正应了"冲动是魔鬼"这句话,结果是女司机受伤住院,男司机被刑事拘留。此事件已成五一过后的热闹话题并长时间发酵,  相似文献   

6.
<正>打开电脑,骤然发现"女司机惨遭男司机暴打"已成热门话题,点击量超过1000万。据报道,5月3日,女司机卢某驾驶私家车行驶至成都娇子立交桥下时,被男司机张某逼停后当街殴打,致使卢某脸部骨折,全身多处挫伤。视频里"女司机遭男司机当街暴打,35秒内4脚踢中脸部"。这是什么仇什么怨,才会让该男士对一个女士下如此毒手?据打人者张某交代,卢女士在行驶过程中多次"随意变更车道",致使张某驾车躲避过程中车内孩子受到惊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热议的女司机案热度有增无减,大有让女司机身体被私刑之后,在精神上也要受众多网友私刑之势。在某一网站的"你真心认为女司机被毒打是应该的?"的调查中69%的网友认为被打应该是真心所想,31%网友认为只是气话,对于这一调查,笔者真希望这69%的网友的选择也是句气话,要不然,如此下去,滥用私刑,可能下一个被打的就  相似文献   

8.
女性一向都是喜爱干净整洁的,当然女司机也不例外了,因此女司机通常对驾驶方面和车辆内部整洁有益的小东西也相当感兴趣,现在我就来为女司机朋友们介绍一些吧: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在成都街头,因一位女司机的一次野蛮变道,引发两车"斗气"兑逐,最后,男司机别停女司机后对其暴力殴打。目前,男司机已被刑拘;而媒体报道,当地交管部门也已经表示,女司机的违法变道行为将受到处罚。但这起野蛮超车和路怒症引发的血案仍未画上句号,继续在网络上发酵。在网民大量的跟帖中,有一些过激之言,但也不乏理性的反思:如果没有汽车文明,我们的汽车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公安部交管局曾经推出一个创意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路上车多了,开车的女司机也越来越多,而且大多车亮人靓,由此关于女司机的话题也就多了起来,女司机开车普遍比男同志问题多些,除了不会倒车,不敢超车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外,女司机经常或多或少有些“心病”,而这些“心病”则常常是引发女性驾驶员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正>5月11日,备受关注的"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有了最新进展,当事女司机公开道歉,表示将"自愿接受相关处罚","过往的驾驶陋习一定通过认真学习加以改正"。从网上网下舆论的反应来看,无论是选择原谅还是表示质疑,均传递出一个共同期待:遵从法律、真心服法,才能赢得社会普遍认同。法规是凝聚公众意志并为公众所认同的行为规范。既定的规则告诉人们,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如何行为,行为的后果是可预期、可兑现的。但是,  相似文献   

12.
<正>夜深人静,本想安澜,不知为何"路怒"二字却萦绕脑际挥之不去。"路怒",对国人来讲,好像是个新名词。其实不然。"路怒",虽是近几年才见诸报端的新名词,但"路怒"行为却早为人们诟病。5月上旬,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成为舆论焦点,抢占了各大新闻媒体的头条,亦成为街谈巷议的谈资。"路怒"更成为网络热词。本刊本期亦重点对"路怒"做了报道与评述。医学界把"路怒症"定义为阵发性暴怒障碍,主要是一种冲动控制障碍。据说,有百分之三十五的驾驶人自称自己是路怒族。看到视频里施暴者下手之狠,下脚之厉,被遭暴打的女司机和骑电动车女人  相似文献   

13.
"的姐"惨遭杀害 2月18日,是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天刚蒙蒙亮,大连市开发区出租车女司机孙某把新买的一辆白色桑塔纳开出了车库,开始了新的一天运营.  相似文献   

14.
范月敏 《车迷》2021,(2):53-55
从来没有哪一个新年让我如此期待!大概是因为过去的2020年太糟糕,实在是迫不及待地想向这一年发生的所有糟心事儿说再见,也向这一年因为疫情而错过的遗憾说再见! 2021年我们《车迷》杂志的内容进行了调整,争取分享给读者们一个崭新的内容体系.我们意识到开车的女性越来越多,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18年底,中国持有驾照的女性驾驶员高达1.23亿入,占30.13%,这两年女司机的数量更是呈现成倍上涨的趋势,女性用户的增速达到17倍,略高于男性,可见女司机团队正在迅速地庞大起来!所以,这个以女性视角为主的"女司机说"栏目应运而生.我们每一期都会和女性朋友们聊聊汽车,聊聊事业,聊聊热爱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公道和正道     
<正>成都,一名反复"别车"女司机,一位大打出手的男司机联手缔造了一出峰回路转的舆论反转剧,一万多条新闻开展相关报道评论,数十万人参与调查,超过四千万人关注。可是两名主角,一个在医院,一个进班房。网络沸沸扬扬,各路评论各种争吵多方骂架多种声音。我只想为挨骂的说句公道话,我姑且说之,您姑且听之。为网友讨公道,仅仅是戾气?突然出现的行车记录仪视频将整个事件反转,女司机千夫所指,男司机变身暖男,在互联网调查时,超过70%的网友认为在这个事件中女  相似文献   

16.
女司机喜欢在车的后窗吊上一排神情各异的"小精灵",殊不知,这一排玩偶会挡住你从后视镜里观望路况的视线,使驾车的安全系数打了折扣.  相似文献   

17.
今年3月22日,深圳市一位女司机,在停车场入口处,因开门捡停车卡误踩油门致车辆冲出肇事,司机当场死亡。设想一下,如果她的车能识别出这是一次误操作,车毁人亡的悲剧肯定就能避免。在不久前的日产先进技术说明会上,记者就见到了这种"聪明"的辅助系统…··  相似文献   

18.
<正>夏日来临,随着气温攀升,热门话题"男司机暴打女司机"阅读量也攀升为4000万。一种被称为"路怒"的病症,被更多的人知晓,一些不文明的行车习惯和行车方式遭到了社会大众的谴责。"路怒症",是一个诞生于汽车时代的词汇。因驾车引发情绪冲突、交通违法,甚至演变为刑事犯罪。"一遇堵车就抓狂,一见红灯  相似文献   

19.
<正>平常我开车的时候,大概有一些路怒。每当遇到开得太慢、距离前车又极远的车,我都会追上去看看谁开的车。如果是一位女司机,我立刻就没脾气了,觉得理所当然。如果是一位男司机,立刻会骂一句:"面瓜!"对了,当年,我刚开车那会儿就是一个"面瓜"。当时,我开着车的时候,看到超过我的其他车司机总是看我一眼,  相似文献   

20.
忠告写后面     
<正>为了行车道路的和平,为了男司机和女司机能更友好地相处,有网友根据自身经验写下忠告小编特此整理奉上,希望不只是对女司机,同时对新手都能有帮助。一、关于行车速度。车速慢一点不是不可以,但一定不要在快车道上慢,不但阻挡了别人,而且也本身也是种很危险的行为,很容易造成追尾事故。如果正常行驶中被很多人鸣笛示意,然后被超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