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针对目前交叉口和重载交通路面车辙、推移病害较严重的现象,提出了灌入式复合新型路面的概念;结合江苏省某路面工程实际,从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入手,开展了灌入式路面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要点相关研究;为验证灌入式复合路面的实际使用效果,通过弯沉检测对灌入式复合路面和掺抗车辙剂路面的承载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灌入式路面在延长路面使用寿命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灌入式复合路面在交叉路口、货运通道等车辙病害严重路段得到广泛应用。鉴于灌入式复合路面室内成型过程相对复杂,文中提出了试验标准化作业流程,并采用灌浆饱满度指标评价成型效果;为全面评价灌入式复合路面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为灌入式复合路面的推广提供参考,分别对6种不同类型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及低温抗裂性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3.
针对沥青路面易出现车辙问题,采用新型特种高性能树脂灌浆料灌注大孔隙沥青路面,形成半柔性路面,开展I-Pave灌入式高性能复合抗车辙混合料的设计研究,分别评价混合料室内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水稳定性,并结合实际工程应用和性能跟踪观测进行深入验证.结果表明:I-Pave灌入式高性能复合抗车辙混合料龄期3 d时,动稳定度可...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江苏省干线公路交叉口车辙病害,提高道路服务水平,通过对车辙病害的现场调查,分析交叉口车辙发生的成因。针对车辙的实际情况,提出适用于处治交叉口车辙的新技术,并通过对工程案例的跟踪观测,对其处治的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灌入式复合路面对于缓解江苏省干线公路交叉口车辙病害具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沥青路面的车辙变形主要是由于沥青混合料在高温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引起的,山区长上坡路段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车辙是在交通荷载长时间作用、高温和重载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通过对贵州地区高速公路路面车辙病害问题的调查,分析了高速公路长大纵坡路段车辙病害产生的原因,对长大纵坡路段车辙病害形成机理和解决措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重载交通、坡度、低速行驶是导致高速公路长大纵坡路段车辙病害产生的主要原因,对于山区高速公路长上坡路段的路面结构设计需要从车道设计、沥青混合料设计、路面结构组合设计等方面进行单独设计,从而提高沥青路面结构的抗车辙能力,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6.
在大空隙(20%~30%)母体沥青混合料中灌入水泥砂浆,形成一种水泥-沥青复合半柔性路面材料。对其抗车辙性能和疲劳特性进行室内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此路面材料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在试验温度为70℃、轮胎接地压强为1.0 MPa非常规车辙试验条件下,其动稳定度均在6 000以上,与常规沥青混合料相比较,其更能适应高温和重载作用下的路面抗变形需要;温度对半柔性路面材料的抗裂性能有明显影响,断裂强度随着温度降低而增大。  相似文献   

7.
高速公路早期车辙病害调查及处治试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伟  张肖宁  韩大建 《公路》2004,(3):113-117
对某高速公路早期车辙病害进行了系统调查,分析了车辙对路面平整度、构造深度的影响及联系;通过路面与桥面铺装的车辙对比,并应用RLWT车辙仪对路面各层的抗车辙性能、薄弱环节及产生车辙原因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路面车辙的处治方案进行了分析,可为相关路面车辙病害调查处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PR抗车辙剂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高速公路路面养护工程中的实践应用,首先总结PR抗车辙剂原材料要求,其次,在阐述PR抗车辙剂改性沥青软化点指标要求的同时,对PR抗车辙剂在公路路面养护的实践应用进行探讨,实践可知,在公路路面养护中应用PR抗车辙剂能切实改善路面病害问题,对提高车辆行驶舒适性、安全性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陈波  魏小皓  吴逸飞  钟科  罗桑 《中外公路》2021,41(1):228-232
灌入式复合路面是一种在开级配沥青混合料中填充水泥砂浆而形成的路面结构,兼具沥青路面与水泥路面的优点,但其优良性能的发挥主要取决于基体沥青混合料的合理设计与否。为此,该文提出三阶段检验法,以GOAC-13和GOAC-16两种沥青混合料为例,首先检验基体骨架的基本性能,其次考虑水泥砂浆在满足第一步条件下的灌入效果,最后通过检验复合材料的性能指标作为综合评判标准。结果表明,通过三阶段检验法得到的灌入式复合沥青路面具有优良的路用性能,可以满足行车需求;而且适当减小灌入式沥青混合料的公称最大粒径,有利于增强其抗剪切强度和高温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苯丙乳液对灌入式半柔性路面材料的性能影响规律,采用单轴压缩动态模量、车辙、低温弯曲、冻融劈裂等试验,测试了添加苯丙乳液灌入式半柔性路面材料的力学和路用性能.结果表明:苯丙乳液能够明显降低灌入式半柔性路面材料的动态模量,使其柔性增强.随着掺量的增加,材料动态模量呈持续降低的趋势.不同试验频率下,掺量低于6%时模量随...  相似文献   

11.
张宇 《交通科技》2014,(1):72-75
在对沥青路面车辙病害及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按照长寿命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理论加大抗车辙沥青路面的厚度,并通过采取多级嵌挤密级配设计法进行沥青混合料级配优化设计和掺加抗车辙剂的方法对胶结料进行改性,从而综合提升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性能。绥牡高速公路长大纵坡的工程应用实践表明,在加大沥青层厚度和优化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基础上,可以使路面获得良好的抗车辙性能和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12.
半柔性铺装技术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半柔性铺装材料是将特殊级配的水泥胶浆灌入多孔母体沥青混合料空隙之中而兼具水泥混凝土 (刚性 )与沥青混合料 (柔性 )双重优点的路面技术 ,具有改善了路面的抗车辙、开裂、油蚀、推移等病害的能力。根据国内外多年的研究经验以及自己的使用论证 ,从设计到施工工艺较全面地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3.
针对灌入式复合路面结构设计中所需的路面应力和变形等情况,研究结合弹性层状理论体系,采用ABAQUS软件建立了不同面层组合形式下灌入式复合路面的力学仿真模型,包括:上中面层同为改性沥青混凝土或者水泥砂浆灌入式混凝土、上面层改性沥青混凝土+中面层水泥砂浆灌入式混凝土、上面层水泥砂浆灌入式混凝土+中面层改性沥青混凝土等,仿真计算出不同结构类型路面的层底应力、应变和路表弯沉等力学指标.结果显示,与普通路面结构相比,当水泥砂浆灌入层同时作表面层和中面层时,其层底拉应力和路表弯沉分别减少25.7%和50.9%;水泥砂浆灌入层作中面层时,相关力学性能也优于普通路面结构;水泥砂浆灌入层作表面层时,最大拉应力的影响范围要大于普通路面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表面层和中面层均采用水泥砂浆灌入层的结构力学性能最优,为最佳的设计方案;中面层采用水泥砂浆灌入层的结构次之,不推荐采用水泥砂浆灌入层单独作表面层的结构方案.   相似文献   

14.
提高稀浆封层质量的几个措施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叙述了稀浆封层对路面强度、稳定度和平整度的要求,并介绍了提高稀浆封层质量应采取的几个措施.采用乳化沥青稀浆封层进行预防性养护,可以改善路面的老化、裂缝、松散、车辙、磨光等病害,迅速修复路面,填补车辙,提高路面的平整度、防水性和抗滑性,从而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常州市某省道路段路面大修工程中灌入式复合路面工程应用,从沥青基体混合料的级配、水泥砂浆的性能要求、复合材料的性能要求提出相应指导意见。结合工程施工时的关键技术及质量控制方法,为今后灌入式复合路面的设计及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车辙作为沥青路面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严重降低了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路面承载能力,削弱面层及路面结构的整体强度,使得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迅速下降。依托京港澳高速公路驻信段实体工程,对其沥青路面病害类型与程度进行现场调研。通过该高速公路原有沥青路面车辙病害特征以及对旧料进行抽提回收分析,从材料组成、结构组合等方面,分析旧路结构的车辙成因,为加宽路面的抗车辙技术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平整度是衡量高级路面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为防止沥青硅路面在重载作用下产生车辙、推拥和波浪等病害,充分利用改性沥青及SMA具有较好的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能保持较好抗滑能力和平整度、减少噪音、提高路面平整度等优点,采用改性沥青及SMA结构取代中粒式沥青混凝土抗滑表层。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沥青路面病害产生的原因,介绍了国内外提高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的措施,对国内外几种较常见的抗车辙剂进行了综合比较,提出欲提高沥青路面的高温抗车辙性能,控制路面孔隙率是关键,同时需要结合修筑路面等级以及经济、社会效益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9.
《公路》2019,(11)
为研究高温条件下不同水泥混凝土路面界面处理及黏结剂组合方式对复合式路面抵抗车辙和侧向推移性能的影响,采用酸洗、抛丸、刻槽等不同层间处理措施,橡胶沥青、AF-I溶剂型两种黏结材料的复合试件板进行双侧无约束汉堡车辙试验,评价复合式路面高温抗车辙和侧向推移性能。结果表明:层间处理措施对车辙和侧向推移性能影响明显,当界面具有较好的构造深度时,整体抗变形能力明显提高;采用构造深度相对较高、纹理更密的十字刻槽以及刻槽间距较小的密刻槽效果较好,对防止车辙变形和侧向推移病害较为有效;相对于层间黏结使用橡胶沥青作为黏结剂的试件,使用AF-I溶剂型黏结剂的试件抵抗车辙和侧向推移效果更好;双侧无约束复合板式试件汉堡车辙试验中,车辙变形评价指标与侧向变形评价指标之间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层间处理措施对侧向变形评价结果影响更为明显;采取适当措施改善层间接触条件,对提高复合式路面的高温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南方某高速公路早期车辙病害调查和试验分析,发现沥青路面早期车辙与路面材料抗车辙能力差和施工质量控制不严有关,路面车辙仍继续发展,并逐渐向沥青中下面层发展。结合路面车辙产生原因及其特点,铺筑了4个处治方案试验路,并对其使用效果进行了观测。根据观测结果,对路面处治方案使用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并提出了后续全线车辙处治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