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进一步分析不同地域高速公路路面温度随气温变化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在有关学者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以移动路面温度采集数据及道路气象站点观测数据为基础,开展不同地区、不同天气条件下气温与路面温度分布规律及特征研究。通过对实测路面温度数据值对比分析以及试验路段观测数据的验证分析,表明特定条件下不同天气时路面温度会呈现一定的规律及分布特征,据此可提取出路面温度相对低温点段。且实测路面温度与预测温度具有较好的延伸关联性,利用道路气象站监测气温与路面温度反演推算,确定和预测路面低温分布及可能出现结冰的位置,为公路冬季铲冰除雪养护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影响草原牧区公路风吹雪雪害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魏江生  张贵平  董智  左和君 《公路》2005,(8):159-163
为了防治草原公路风吹雪危害,本课题组调查了全国大部分草原牧区公路的雪害状况,通过数量化及风速流场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在草原牧区障碍物距路较近的零路堤、全路堑、迎风半路堑、背风半路堑极易形成公路风吹雪雪害;(2)路旁有障碍物的零路堤的积雪部位主要在障碍物的迎风侧和背风侧,如果离路太近极易造成公路路面积雪;(3)全路堑的积雪部位主要位于背风坡的坡脚和迎风坡的坡脚,且无论路堑走向与风向的夹角如何,都会造成路面积雪,只是积雪量、积雪部位和积雪形态不同;(4)迎风半路堑的积雪主要位于迎风坡的坡脚位置,其严重程度与迎风坡坡度,边坡坡脚距路的远近有关;(5)背风半路堑的积雪主要位于背风坡的坡脚位置,积雪形态以高大的雪檐为主,且坡脚距路越近路面积雪就越严重。  相似文献   

3.
平原区公路横断面要素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路横断面要素指标是公路的重要控制指标之一。一些传统观念认为,提高公路横断面要素指标有利于安全水平的提高,由此倾向于修建更宽的公路,这在平原区尤其明显。为客观分析平原区公路横断面要素的安全特性,对72条平原区公路进行了现场勘察和交通事故、道路线形、交通组成等数据的采集工作,并把研究对象公路分为双车道和四车道两类。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平原区公路横断面要素的安全性分析研究,包括双车道和四车道公路路基宽度、路面宽度对全部事故率、事故死亡率、普通路段事故率的影响规律。该规律可为平原区路基、路面宽度等指标的安全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公路黄土洞穴灾害与水土流失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通过野外调查对公路黄土洞穴水土流失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路堑边坡洞穴侵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形因素的改变;路基、路面洞穴侵蚀的主要原因是其特殊的汇水作用;路基边坡洞穴侵蚀的主要原因是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填土或弃土的特殊土性所致。黄土高原公路黄土洞穴分布规律表明,洞穴侵蚀程度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轻。  相似文献   

5.
《公路》2017,(7)
将郊区道路两侧一定距离内的人口密度值作为城市化水平判定道路沿线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划分出未城市化、半城市化、城市化、高度城市化等4档水平,并给出了相应的人口密度阙值区间,提出道路所需实际承担的道路功能分别对应为公路、近期公路远期城市道路、城市道路等3种。提出了整合道路规划定位和实际功能的道路性质判定步骤,以及设计标准择高取用、最小合理长度、道路性质基本连续等整合原则。提出了公路与城市道路功能叠加时的横断面、平面等设计方法,并结合上海近郊区嘉定新城道路进行了实例研究。  相似文献   

6.
王松根  李志强  黄忠昌 《公路》2005,(4):109-112
对公路路堑段地下水反渗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将其隔离在路面基层以下,以防止侵蚀、软化路面,避免由其引起的路面破坏。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公路隧道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结合公路隧道进出口过渡段路面所处的环境条件、交通荷载条件和基础支撑条件,对隧道过渡段路面结构类型和路面材料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了彩色抗滑薄层设计。研究表明:公路隧道进出口过渡段应该优先采用舒适性好、抗滑性好、后期维修方便的复合式路面;复合式路面应保证抗剪切性、抗滑耐久性和层间结合稳定;采用整体布置和间隔布置相结合的彩色抗滑薄层有利于道路美观和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越来越多疏港道路采用海堤形式,但海堤道路的路面经常出现严重的裂缝病害。该文以东海大桥连接段海堤高速公路的检测和调查数据为基础,总结海堤道路路面裂缝破坏规律,并建立海堤道路路面结构有限元模型,通过分析路面结构模型的应力分布研究裂缝产生的机理。研究成果表明:海堤道路路基的纵向沉降曲线宜采用折线形式进行拟合。海堤道路路面裂缝破坏与路基不均匀沉降高度相关,裂缝率出现极值的路段均位于路基沉降曲线的转折位置,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基层开裂是造成海堤道路路面裂缝破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刘华兵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3,(8):52-55,384,385
该文通过收集三条国道干线公路菏泽市城区段水泥路面加铺罩面实体工程建设资料,从原路面使用状况着手,开展了交通量及轴载状况调查;从加铺罩面材料选择、结构层厚度与组合、抗裂效果等方面分析了加铺罩面工程在相应道路上的适应性。研究表明,三条公路加铺罩面工程,反射裂缝防治效果良好,路面行驶质量及抗滑性能优良,能很好地适应道路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一、概 述 公路通行能力是在一定道路条件和交通条件下,车辆以能够接受的行车速度,单位时间内一条车道或道路某一横断面通过最大车辆数(单位为辆/小时)。 公路通行能力是表示所能承担通过车辆的能力。当公路上实际交通量小于其通行能力时,公路上行驶车辆处于自由行驶状态,车速较高,交通密度较小,车头时距分布规律符合负指数分布,车辆能实行超车;当公路上实际交通量接近或等于其通行能力时,  相似文献   

11.
连续配筋混凝土板基层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复合式路面结构被广泛用来作为城市地下道路长寿命路面结构使用,而连续配筋混凝土板对温度应力敏感度高。文中通过实时监测研究了城市地下道路温度场空间分布特性和时间分布特性,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研究了地下道路面层、基层的温度应力分布规律。发现城市地下道路结构层厚度对温度应力影响较大,通过合理设计城市地下道路结构层厚度组合,可以有效降低结构内温度应力。  相似文献   

12.
该文简要介绍了港区道路路面排水的特点,从路表排水、中央分隔带排水、路面结构内部排水三方面详细探讨了公路路面排水设施的布置形式,指出路面排水设计应根据公路等级、降水量、路线纵坡等因素,并结合路基横断面布置、路基挖填情况等,布置排水设施,形成完整、畅通的排水体系,保证路基路面的稳定以及港区行车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基于Civil 3D软件平台来构建公路勘察设计阶段的DEM数字高程模型,有效改善传统测试方式的缺陷,提高公路勘察设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研究结果表明:利用BIM技术Civil 3D建立的公路勘察设计项目,基于Civil 3D软件DEM基础上建立的道路地面纵断面图,实现对道路设计纵断面图的放、拉坡操作,有效解决了公路建设过程中的道路边界问题,满足道路横断面设计;通过建立横断面的采样线,选取线路中线点作为中心线,采用克里金插值法实现横断面道路设计,同时构建的公路设计曲面与实际值更为接近,土石方量计算更精确;同时利用BIM技术的Civil 3D集成各类数字高程模型、横断面、纵断面图,实现了对数据图纸的在线修改,极大满足了公路项目管理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安大略省交通部MTO(Ministry of Transportation of Ontario)制定的公路资产管理概念、工程标准和技术工具,以便在走廊投资计划CIP(Corridor Investment Plans)领域保护安大略省公路。本文首先介绍了资产管理业务框架AMBF(Asset Management Business Framework),重点介绍了在公路资产管理中应用的一些关键系统组件和投资分析工具。本文接着介绍了安大略省交通部的第二代路面管理系统PMS 2(MTO’s Second Generation Pavement Management System)在走廊投资计划(CIP)和多年修复与养护计划方面如何适应正在进行的资产管理活动,重点介绍了安大略省路面状况量测、常用的路面大中修方案、路面状况观察和预测模型、预防性养护方案与大中修方案的整合。利用走廊投资计划的一个例子来说明新增强的PMS2的关键特征和功能能力,包括道路网数据库管理、性能评估和预测,以及根据预测的道路状况和目标服务水平定制的决策树。本文最后对安大略省公路走廊投资计划在不同投资情景和目标状况水平下的主要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讨论了将PMS2整合到资产管理项目中的几个挑战。  相似文献   

15.
西北高寒高海拔地区地质、气候条件恶劣,季节性冻土等不良地质体分布广泛,严重影响高速公路的使用寿命,威胁行车安全。传统公路形变监测方法效率低、以点带面,形变信息不完整,该文采用星载InSAR技术对公路形变进行监测,实现公路走廊带大范围形变信息提取,获取冻土区公路路基形变规律,为公路危险路段定点治理提供基础数据,保障公路科学建设、安全运营管理。  相似文献   

16.
全国道路气候分区修正方案说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公路》1959,(15)
道路气候分区是总结筑路经验的重要方法。我国地域广大,自然条件复杂、气候差异悬殊,按着一定的区划系统来分析归纳筑路问题的规律是十分必要的。道路气候分区是为公路设、修、养、运服务的,但是由于公路主要的构造物是路基路而,而路基路面对于气候条件的反映又最敏感,因此道路气候分区在目前情况下也就必然先以路基路面为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7.
北京至石家庄高速公路为京港澳高速公路在河北境内的一段,其改扩建段采用两侧拼宽方式将原有双向4车道改为双向8车道。原有公路建成较早,路(桥)面横坡采用值为1.5%,本文从多方面综合论证扩建后八车道路(桥)面横坡的取值,并同时研究其路面方案,以求满足工程需要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8.
黄土洞穴对公路的危害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苏生瑞  彭建兵  宋彦辉 《公路》2004,(11):121-127
在对黄土高原主要公路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黄土洞穴对公路的危害。研究表明,黄土洞穴对公路不同部位都有危害,包括对路基、路面的破坏。对路堑边坡的破坏.对路堤边坡的破坏。对公路桥梁的破坏。对隧道的危害和对排水设施及其他附属设施的破坏等。文章最后还总结了黄土洞穴对公路危害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19.
黄土山区公路建设存在大量V形冲沟,使路基产生过大工后沉降,为解决工后超标准沉降问题,减小工后沉降处治成本,需设计路基预抛高(预留沉降量),使公路交工验收时高程符合设计要求。现行规范对如何布设预抛高没有明确说明,因此有必要研究黄土高路堤沉降分布规律,提出其预拱超填方法,针对此类问题依托渭武高速公路工程,通过对试验路历时2年多的沉降观测,得到路基施工期、路面施工期及公路通车1年后的路基沉降数据,提出黄土高路堤沉降随时间和空间的分布规律,得到路堤沿时间及纵、横断面的沉降分布特征,为黄土高路堤填筑末期预抛高的布设形式奠定了基础;基于超限学习机算法,建立黄土高路堤工后沉降预测模型,利用实际沉降观测数据与模型预估结果进行对比,采用平均绝对百分误差对预测结果精度进行评定;最后,通过定量分析填土高度、施工速率、路面重力、路基路面验收时间及交通量修正对路堤工后沉降的影响,提出基于可靠度的黄土高路堤预抛高预测模型及公式,据此给出基于超填平衡的试验路纵、横断面预抛高设置方法,并通过工程实例,验证预抛高模型及公式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沉降预测模型精度良好;研究结果可为黄土地区高填方路基填筑末期预抛高的详细布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1956年6月我担任修筑“且未公路”的技术指导工作。这段路系在流砂地区,地面为石子戈壁,布满了砂包,因而在这个地区要保证修好的道路不被流砂埋没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在处理流砂方面,苏联有着丰富的经验。为了做好这一段路线的防砂工作,我们在施工前学习了苏联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作出了一个初步的实施方案。现在就将我们在进行这一工作中的几点体会介绍在下面。 (一)关于路基的横断面问题苏联修筑流砂区公路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流砂地区的路基横断面,最好做成不高的路堤,避免修成路堑,并要有平滑的路基、路肩和路旁地带。同时也指出用担坡方法来改变路堑的透风顺滑程度,不可能完全消除积砂。根据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