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研究一种可以适用于道路地形三维建模的DEM可视化模型精度优化方案.通过对道路地形三维DEM模型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发现在不改变当前基于无人机航测遥感硬件设备的基础上,通过充分优化后置数据平差算法,引入带有数据卷积功能的多列神经网络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将基于多种测量技术的混合测量结果进行综合平差的数据精度提升2个数量级.在仿真试验中表明,在可视化结果中的长度截取误差、以及基于上述长度截取过程获得的工程量计算误差、材料费计算误差、工程总造价误差等方面,优化算法分别将数据精度提升90.7%、86.0%、87.6%、79.3%.最终认为,虽然该方案尚未被工程测量相关国家标准接纳和支持,但单纯从数据角度分析,该方案在公路规划设计领域的工程测量中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意义,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盐渍土公路工程分类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总结和评述国内外盐渍土分类现状,并结合近几年来对盐渍土工程地质专题研究及公路整治工程实践,分析了现行盐渍土公路工程分类中以含盐量作为单一标准来划分盐渍土等级的不合理性,提出以影响盐渍土工程性质的土类、盐分、含水量及温度等指标作为盐渍土公路工程分类指标. 相似文献
4.
5.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国标数据的柴油车行驶道路地形识别的算法。算法使用国家标准数据,首先对数据进行清洗;而后根据柴油车行驶在不同道路地形时所表现的不同特性,选取并计算特征值;最后使用改进的基于多头自注意力机制的深度学习网络对特征值进行计算,完成柴油车行驶道路地形识别以及一段时间内不同地形行驶里程比例估算,构建了柴油车行驶道路地形库。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算法计算复杂度低,并具有良好的识别性能。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榆林地区风积沙的工程技术分类,依托陕西省榆林市境内穿越风积沙地区的国道210陕蒙段和省道204榆靖段的改扩建工程,采集沿线风积沙样,对沙样进行了筛分、含泥量、液塑限等试验,分析了筛分试验结果和级配指标,确定了风积沙分类的划分依据,对榆林地区风积沙进行了工程分类,并通过击实和强度试验,进行了验证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榆林地区风积沙颗粒粒径主要分布在0.075mm~0.3mm之间,陕蒙段风积沙的砂粒含量整体大于榆靖段;沙样区分应采用方孔筛颗粒分析,确定0.15mm为风积沙分类的关键筛孔;依据0.15mm筛孔通过率,将该地区风积沙划分为3类,即A类(通过率小于30%)、B类(通过率在30%~60%之间)和C类(通过率大于60%);建立细度模数和0.15mm筛孔通过率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了0.15mm筛孔通过率作为分类指标的合理性;水泥稳定3种风积沙的最佳含水率、最大干密度和7d无侧限抗压强度具有明显的区别,验证了文中风积沙分类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地形复杂、地势起伏较大地区道路设计时制约因素较多。结合相关工程实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规范为标准,从设计理念和原则的角度对道路平、纵、横、路基、路面及交叉口设计进行研究。最终拟定出该工程实例的设计控制方案,相关经验可为其他地形复杂地区设计控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考虑地形特征的三角网数模建立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了一种考虑地形特征的基于THIESSEN三角形化的三角构网法,从图论学的角度出发,论证了采用THIESSEN三角网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探讨了几种地形特征的各自特点和相应的处理方法。经实测验证,该方法效果很好,充分说明该思路是可行的,高效的,可应用于公路路线CAD和公路全景透视图等。 相似文献
9.
10.
对数字地形分析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与回顾,剖析了数字地形分析所涵盖的内容.对近年来基于栅格数字高程模型提取地形特征信息的技术进行了研究,结合土木工程特点,认为数字地形分析技术在土木工程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12.
毛宁;马建兵;林智祥;于琦;刘杰 《公路》2025,(3):244-252
公路运输作为碳排放的重要来源,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环节。随着交通智能化、数字化,公路相关能源消耗需求将持续增长,如何实现将公路从能源消耗端转换为消耗与供给并存的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策略为新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现阶段自然资源的供给潜力评估多从国家等宏观角度开展,难以为二者融合发展提供准确全面的评估结果。为此,提出了一种涵盖点、线、面多维层级的精细化光能资源评估方法,并以甘肃省连霍高速公路段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连霍高速公路77.2%沿线的短波辐射高于省内平均水平。提出的光能资源评估方法有助于科学制定光能捕获和消纳方案,对于实现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基于连通域标记算法对裂缝图像内的孔洞进行分类统计,并按照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要求对裂缝的种类进行划分。同时,应用改进骨架化算法对划分所得的裂缝进行特征信息获取。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对于裂缝分类具有非常高的准确性,并且对裂缝测量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与准确性,是一种有效的路面裂缝自动分类与测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了认识岩土的区域分布规律及其公路工程性质,进行中国公路岩土区划研究,岩石类型区划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和比较已有的岩石类型划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服务于岩土区划的岩石分类体系,即将岩石主要按照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c)划分成坚硬岩石、次坚硬岩石、软质岩石和极软岩石等4种类型。基于ArcGIS9.1编制了《中国公路岩石类型分布图》,据此分析了中国公路岩石类型的分布情况以及区域工程性质。结果表明,坚硬岩石和次坚硬岩石在我国分布很广,强度较高,是较好的筑路材料;软质岩石和极软岩石分布很少,力学性质较差,易诱发公路地质灾害。中国公路岩石类型区划为中国公路岩土区划、灾害区划乃至公路自然区划等提供了重要参数和基础图件。 相似文献
15.
16.
17.
道路与地形整体模型的构建是实现道路三维可视化的关键。基于在约束delaunay三角网中插入点和约束边的理论,提出一种道路设计面模型的构建方法以及其与地形表面模型融为一体的整体模型构建方法,使得道路设计面模型和地表模型不仅表面上是整合在一起,并且其内部关系也是统一的。对其原理、方法及程序实现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8.
随着以GIS为核心的3S技术的发展,在公路建设测绘领域,DEM数字地面模型研究和应用前景十分广泛。介绍道路测量的阶段性、目的和内容,阐述控制测量的诸要素,重点介绍DEM数字地面模型及其在公路测量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以模糊概率理论为基础,选取反映膨胀土基本特性的标准吸湿含水率、塑性指数、自由膨胀率、液限及小于0.002 mm胶粒含量为主要判别指标,建立了膨胀土胀缩等级分类的模糊概率模型。结合合肥—六安—叶集高速公路工程,利用模糊概率模型对其典型膨胀土进行了分类验证分析,其结果与实际膨胀潜势相当吻合。同时,对广西依托工程和全国其他地区的典型膨胀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模糊概率模型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在膨胀土判别与分类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冯钧泰;钱勇生;曾俊伟;魏谞婷;杨民安 《公路》2025,(3):223-229
我国复杂多样的地形是影响人口、经济和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克服传统节点重要度方法未考虑地形因素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地形因素的干线公路网布局方法。该方法添加考虑区域地形优劣与路网合理性的路网地形因素指标对传统模型进行改进,并且考虑地形对道路长度、通行时间和建设成本的影响,利用成本距离法改进传统路段重要度指标,再与prim算法和改进后的空间连通圆理论相结合,先构建干线路网主骨架后按路途远近灵活调整,确定最终布局。以兰州及周边区域为例分析表明:(1)改进节点重要度指标通过综合考虑地形因素,可以更全面地反映节点的重要程度;(2)布局结果与现状路网对比,节点连通度提升40%,路网密度提高11.8%,能切实起到优化干线公路网布局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