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首先从定义、分类和特点3个角度介绍了嵌入式可变情报板。然后通过948份问卷调查,分析了嵌入式可变情报板在北京的实际应用情况,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为北京市嵌入式可变情报板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隧道由于其封闭的结构特点,发生事故时容易引起二次事故且救援困难,目前出现事故时隧道内多采用可变情报板或有线广播的方式进行紧急信息发布,但这些方式存在信息量有限、抗干扰能力差、发布不及时、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一些城市隧道已经建设了隧道调频广播系统,但只有调频信号转播功能。考虑到交通行业日常服务紧急调度的需求,论文提出了在隧道内建设具有插播功能的全频段调频广播系统,日常情况下为隧道内用户提供调频信号,解决了隧道内平时无调频信号的问题;紧急情况下实现全频段的紧急插播,无论任何频段的收音机均可接收到紧急信号。同时对全频段调频广播系统进行测试,提出了隧道内全频段广播系统布设方案。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了高速公路大型可变情报板的技术特征,并介绍了一种新型的LED大型可变情报板。它具有可靠性高、可视距离远、使用寿命长、字型美观清晰等优点。适应于高速公路全天侯连续工作。  相似文献   

4.
GPRS无线通信具有网络成熟、快捷登录、实时在线、无线移动、高速传输和按量计费且费用经济的特点。文章介绍了GPRS无线通信技术应用于高速公路可变情报板通信改造中的软硬件环境的构建及其系统功能。GPRS技术与可变情报板传统的有线光纤通信相比有着建设投资经济、建设周期短、维护方便且维护费用低等优点,因此,用GPRS无线通信代替远距离光纤通信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为了缓解事故条件下高速公路的拥堵情况,通过可变情报板的选址研究及诱导信息的及时发布实现交通流的合理分配,进一步提升交通系统效率.侧重研究可变情报板在事故条件下的使用场景,通过引入收益因子、覆盖矩阵等手段合理地刻画诱导信息对不同出行者的不同影响,进一步建立以可变情报板安装成本最小、事故未处理惩罚最小、事故处理收益最大为目标函数的选址模型.将事故条件下高速公路可变情报板选址问题建立为大规模混合整数规划模型,传统方法难以求得精确解.研究运用Benders分解方法将模型分解为主问题和子问题,以较高的求解效率得到模型的精确解.算例表明,基于事故条件下的高速公路可变情报板选址模型针对不同事故条件下的不同规模的路网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太湖水下隧道是一座超长超宽的隧道,长度与宽度均超过港珠澳大桥。为保证水下隧道的营运安全,发挥智能交通的用途,使出行者得到全方位舒适的服务,管理者得到经济、高效的管理,本文以太湖隧道为背景,分析国内外隧道的现状,结合现有的政策分析,从需求分析出发,提出了"安全、舒适、经济"的目标,确定了以广义车路协同为基础的项目的总体框架,明确了太湖智能隧道的建设方案,为太湖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指导。目前太湖隧道已在施工中。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广深高速公路采用光纤式可变情报板给道路使用者提供交通信息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可变情报板(交通诱导屏)在交通信息发布、交通诱导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满足公众对交通诱导信息的需求,可变情报板的布局应得到进一步的合理规划。根据聚类分析和室外屏选址的基本原理,建立一套完整高效的室外屏选址理论,借助Excel强大的统计功能,该理论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针对门架式可变情报板道路节点数量阈值缺乏量化依据的问题,选取42名驾驶人对7块显示不同道路节点数量的门架式可变情报板开展了室内静态认知实验,分析了视认时间、理解时间、信息理解正确率、综合设计评分和信息量接受程度评分这5项指标与门架式可变情报板道路节点数量的关系.基于趋势分析和Welch's anova方法确定特征指标,构建了基于熵权法的TOPSIS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计算特征指标综合评价指数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道路节点数为2~8个时,驾驶人视认时间、理解时间、综合设计评分和信息量接受程度呈现显著差异变化(4项指标的差异性检验p值均为0.01),信息理解正确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13).熵权法确定特征指标对道路节点数量影响程度由大至小依次为视认时间(0.32)、信息量接受程度评分(0.31)、综合设计评分(0.26)和理解时间(0.12).依据TOPSIS综合评价结果并通过综合评价指数验证,最终确定门架式可变情报板道路节点数不宜超过4个.   相似文献   

10.
可变情报板是传播道路实时路况信息的重要交通设施,但版面文字信息量过载和信息结构不规范导致视认性降低等问题仍然存在。根据已有可变情报板文字信息显示规范和应用现状,将文字信息内容分为状况、突发性事件及计划性事件3种。通过招募45名驾驶人开展静态认知试验,研究了基于驾驶人视认特性数据的可变情报板文字信息优化问题。首先,通过静态认知试验采集了驾驶人视认特性。其次,构建了文字字数与视认时间的关系模型。然后,利用统计假设检验明确了文字字数对视认时间、判断时间及理解错误率的影响,逐步确定了可变情报板推荐文字字数。最后,通过视认时间及理解错误率,确定了不同内容文字信息单元阈值及推荐信息组合结构。结果表明:驾驶人视认时间及判断时间均随文字数量和信息单元数量增加而显著增长;理解错误率随文字字数增加而显著增加。综合考虑驾驶人视认时间、判断时间、理解错误率及主观偏好,建议可变情报板文字信息阈值范围介于12至16个字。状况信息上限为3个单元,宜由位置、状况及诱导信息构成。突发性事件信息上限为3个单元,宜由位置、事件及诱导信息构成。计划性事件信息上限为2个单元,宜由位置及事件构成。  相似文献   

11.
高速路监控系统信息发布的核心设施无疑是可变情报板。高速路的路况信息、气象信息以及运行指令等都是经过情报板发布,它能够有效的指导交通流,进而保障交通顺畅。本文选择京广高速路作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说明了其情报板的设计原理、功能模块、故障处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12.
《上海公路》2012,(4):I0001-I0001
今年5月,干线公路一期情报板工程正式实施,工程范围包括与S20外环高速公路浦西段相衔接的普通干线公路,有顾戴路、漕宝路、吴中路、G318国道(沪青平公路)、G312国道(曹安公路)、蕴川路、江杨北路和宝杨路,该8块为“图形+文字”型可变信息情报板。在G312国道(曹安公路)的米泉南路、嘉松北路、翔江公路等交叉口设置3块文字型信息情报板。  相似文献   

13.
照明灯和情报板的正常工作是隧道运行的基本保证,隧道内对于亮度的要求相当严格,亮度不达标会影响隧道的安全行车,情报板则是告知驾驶人员天气、路段等信息。照明灯的运行状态检测主要是以RGB模型灰度化,经过中值滤波,灰度变换,二值化,K-means聚类算法将左右两侧的照明灯分离,通过照明灯轮廓面积的比值来判断是否有故障的照明灯。情报板的运行状态检测是通过HSL模型灰度化,经过中值滤波,灰度变化,二值化后,再进行闭运算,填洞,凸包运算,删除边界目标,删除小粒子以提取出情报板的轮廓,通过水平垂直双投影算法进行字符分割,再经过分层LBP+HOG特征融合算法对分割后字符进行特征提取,当字体显示不完整或者不正确时,就能够及时发现。  相似文献   

14.
《交通与计算机》2006,24(3):17-17
2005年,由交通部组织实施的“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已成为3大信息化建设示范工程之一。 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是依托公路信息资源整合各客运站场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呼叫中心、手机、PDA等移动终端、交通广播、路侧广播、图文电视、车载终端、可变情报板、警示标志、车载滚动显示屏、分布在公共场所内的大屏幕、触摸屏等显示装置,为出行者提供较为完善的出行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苏州市规划局官网显示,苏州湾1号隧道和苏州湾2号隧道在规划批前公示中。今年3月,苏州市民政局曾发布《苏州地名十二五概述》,命名了这南北两条隧道:太湖新城北线隧道被命名为苏州湾隧道;太湖新城南线隧道被命名为东太湖隧道。根据规划,苏州湾1号隧道(苏州湾隧道)项目西起吴中区五湖路交叉,向东沿旺山路采用隧道方式下穿湖滨路、太湖大堤及太湖,至吴江侧后与高新路对接,在春江路东侧接地,与湖光路及S230辅路平  相似文献   

16.
对高速公路交通组织要素进行合理划分的基础上,建立可变情报板与交通组织要素的对应关系,提出关联事件下的可变情报板信息联动发布策略,实现路网信息发布策略的标准化及优化,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交通诱导对路网交通运行的调节能力,促进大规模路网运行效率的整体提升。本文以二秦高速为例,基于两起及以上阻断事件同时段发生,且事件的关键区域发生重叠的情况下引起的信息执行冲突问题,提出相应的信息发布解决机制,从而通过交通诱导提升二秦高速对于突发关联事件的调节能力,保证路网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7.
江苏太湖隧道是国内水下超长超宽的隧道,保证其安全和畅通是管理着需要考虑的问题。隧道内的基础设施很多,感知作为重要的一种技术手段,目前现有的感知手段还不足以支撑隧道的营运安全,保障隧道的畅通水平。毫米波雷达是一种新型的雷达形式,可以一定程度的提升太湖隧道的感知水平。本文从太湖隧道的背景入手,分析现有的感知情况,分析视频监控作为感知层面的不足,探索市场上现有的毫米波雷达类型与技术手段,设计了系统架构与功能,描绘了实现的功能场景,使得其感知水平提升,让隧道地区覆盖无盲区、精准感知车辆的位置,使得获得数据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8.
运营隧道车道板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上海市打浦路越江隧道的施工特点,提出用板单元模拟隧道衬砌、车道板和竖向支撑,用土弹簧模拟土与隧道的共同作用。根据建立的模型分析隧道车道板在不同汽车荷载作用下的力学行为,为评估运营状态下隧道车道板承载力提供参考。模型计算结果与现场测试结果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19.
《北京公路》2010,(3):I0004-I0006
建设具备业务管理,应急管理、公共服务三大功能的北京市公路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系统。建成了路政局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中心和10个区域分中心,接入可变情报板、监控视频、气象检测站等外场设备387台套,整合原有交通量检测设备196套。  相似文献   

20.
《公路》2020,(4)
高速公路隧道里程及事故逐年增长,急需对隧道提质升级,保障交通安全,但《公路隧道提质升级技术指南》对交通安全设施规定并不完善。阐述了高速公路隧道安全设施提质升级的原则,指出现有公路隧道提质升级技术指南的不足之处,分析高速公路隧道提质升级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提出了高速公路提质升级的改善对策。总体而言,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设施应满足全寿命周期成本最小、符合驾驶人因与驾驶任务、保障路侧交通安全等原则;对现阶段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系统,如可变信息板、标志、彩色铺装路面、护栏、反光环、立面标记等设置的典型问题,提出了改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