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张秀梅  薛圻蒙  朱瑾 《机电设备》2011,28(3):34-36,51
通过对OPC技术的研究,提出在船舶电力推进监控系统中,使用OPC通信方式,实现上位监控软件与现场设备之间的数据交互.采用OPC服务器采集控制系统中的设备状态和重要参数,使用Delphi7.0编写客户端通信程序,从而完成对整个电力推进系统的监控和管理.经过实验验证,该客户端满足了船舶电力推进监控系统对数据实时、高效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为对船舶污染物排放进行在线监控,以基于AIS数据的动力法为基础,利用AIS、BDS等船舶位置跟踪技术,开展单船数据、多船数据和区域数据的船舶污染物排放定量计算,以及船舶排放的空间分布状况计算。提出一套高效率、低成本、易操作的船舶排放控制区海事监管技术体系。满足对现代监管设备、快速反应设备、信息化建设设备以及船舶防污设备等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世界海运》2015,(11):46-50
大气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国家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达到了空前高度。随着航运业的不断发展,船舶尾气排放已成为导致大气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船舶污染物排放法规是限制船舶排放的重要手段。通过研究中国内河船舶和压燃式汽车发动机使用燃油标准及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的标准发展历程以及现状,对比中国内河船舶和压燃式汽车发动机使用燃油和排气污染排放标准,分析船舶法规存在的问题,研究船舶燃料及排放法规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文中针对内河散装化学品船舶洗舱水的排放处理,基于目前内河船舶装载的AIS终端进行扩展开发,利用传感器、AIS/3G通信设备、软件监控平台,设计了一套洗舱水排放在线监控系统,能将实时监控的功能应用于内河散化船舶洗舱水排放的排放监控。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船舶排放洗舱水信息,记录相关的数据,对出现的相应情况进行报警,并提供给管理机关以实现有效监管。  相似文献   

5.
通过梳理国内外针对船舶污染物排放的公约和标准,整合了目前需要监管的船舶排放参数指标,设计了船舶绿色监测与智能预警平台,利用监测设备或传感器从船上采集污染物排放数据,通过船上通信接口以及无线通讯方式分别将数据传输到客户端和服务器端数据库,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并显示。该平台能够实现对发动机废气、生活污水、油污水、压载水排放和工作环境五个专项指标的监测,船舶绿色等级评估和排放超标智能预警,确保相关法规的执行力度。  相似文献   

6.
介绍气体发动机在船舶上的应用现状和主要机型以及当前船用气体发动机应用的稀薄燃烧技术,燃气、空气混合技术,电子管理技术,认为采用稀燃和先进的电子控制等技术,无需排气净化,就能满足严苛的排放法规.  相似文献   

7.
我国设立船舶排放控制区的目标,是为了控制船舶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改善沿海及内河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为控制船舶大气污染奠定基础。根据上述目标的要求,提出一种可对排放控制区内船舶废气进行实时数据采集的监控系统设想。该系统借助物联网技术,将传感器设备嵌入至船舶烟囱内,通过互联网无限通信、GPRS DTU和云计算等技术监控控制区内所有船舶废气排放的实时动态,以更为客观精确的数据统计和直观及时的动态跟踪促进船舶排放控制区环境管理的有效性和决策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孙乃培 《中国水运》2014,(4):134-135
国际防止船舶污染公约(MARPOL)新规将对船舶排放SOx、NOx和颗粒物实施更加严格的控制,通过分析得知无论使用低硫油还是改造使用降低船用柴油机NOx,SOx排放技术的SCR技术都将大大提高船舶营运成本。通过介绍尾气碱洗原理和设备的构成,探索改造一种成本低廉,易于维护的降硫除尘设备,以达到既能满足国际新规又能降低改造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机电设备》2014,(2):7-8
■MTU全新压裂动力包与MTU4000系列发动机一同提供业内最完备的压裂解决方案 ■电动钻井包(EDP)重达17吨,配备的发电机组由符合EPATier2国际排放标准MTU4000系列发动机支持 ■MTU4000系列海上发动机专为紧急备用电源,消防泵系统以及原始设备制造商而设计 ■针对移动和固定油井应用程序的需求,MTU推出1300系列陆上发动机与SCR系统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航空活塞发动机的操控性能,采用虚拟仪器和PXI总线技术,并应用交流伺服电机和矢量控制算法,将传统发动机操控测试平台中各个独立的测试设备联系起来,设计了一套具有较高自动化程度的计算机辅助操控测试系统,该操控测试系统具有较高的测试精度、友好的人机交互、较强的扩展性以及较高的自动化程度,可以满足不同类型的航空活塞发动机的操控测试。  相似文献   

11.
采用VB和实时操作系统技术设计电控发动机监控系统,研究在μC/OS-Ⅱ平台上实现系统控制以及与上位机进行通讯的工作模式,论述监控系统的时钟节拍、通讯和任务管理等方面的设计思路;实验证明,设计的实时监控系统在监控能力、时间精度、控制时序和系统的扩展潜力等几方面都能满足电控发动机的监测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12.
使用基于Web的监控技术实现机舱设备的远程监控与管理是当前船舶自动化发展的趋势。本文把基于Web的网络技术应用到船舶机舱设备远程监控和故障诊断领域,提出了利用LabVIEW的Web发布工具实现远程监控的系统方案,给出了该系统的基本结构、功能、硬件组成和利用LabVIEW实现Web发布的具体方法。远程用户通过Web浏览器可对现场监控机发出监控指令,获取机舱设备的状态参数。当出现异常数据本船无法判别时,可通过远程故障诊断系统进行在线诊断。  相似文献   

13.
船舶低硫燃油的使用对船舶设计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船舶硫氧化物(SOx)及颗粒物(PM)排放控制规则的要求,介绍了通过船内装载不同硫分燃油的方式来满足船东不同航行海域的使用要求,并从船舶设计者的角度阐明了使用低硫、低粘度燃油对船内燃油设备的影响及对策。  相似文献   

14.
针对使用天然气燃料的大功率发动机易失火和易爆震难以实现稀薄燃烧的问题,以ACD320系列中速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开展点火技术研究。首先提出了预燃室火花塞点火和微量引燃油压缩点火的技术方案,开展了两型样机高度通用化的结构设计;然后结合热力学性能计算优化发动机的性能和排放的方法。结果表明:通过提高点火能量来实现气体燃料的稀薄燃烧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EPA技术是由我国自主研发并制定的工业现场通信标准,已经成功应用于医学、化工、舰船等诸多工业现场。舰船上设备参数的监控对于舰船安全运行以及发挥战斗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现场总线解决方案存在着管理困难、安装复杂等缺陷。本文提出使用EPA技术构建舰船自动化监测系统,进行硬件和软件设计,系统具有可靠性高、操作性好等特点,能够满足舰船自动化监测系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基于舰船设备乏汽排放特性,构建一套船用乏汽排放快速冷却减压的系统技术方案,通过陆上试验验证其乏汽排放时间及冷却效果、乏汽排放冲击、乏汽排放噪声等技术性能指标。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较稳定,能够满足相关技术要求,具备装船条件。  相似文献   

17.
MAN Diesel & Turbo公司确认,其研发的、配有一体化SCR技术的MANB&W 6S46MC-C8发动机能满足IMO最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 据悉,这台发动机输出功率近7MW,于2010年秋季由日本日立造船的Ariake工厂建造,将配套Nakai船厂建造的1艘散货船.该船计划今年晚些时候投入服役,船东为日本B...  相似文献   

18.
<正>为了限制船用柴油机废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国际海事组织通过相关排放附则对船舶发动机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排放限制作出明确规定。为了实现节能减排,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要求,选择性催化还原、废气清洗、废气再循环、双燃料发动机、双燃料供气系统等新技术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9.
在船用发动机第一阶段排放法规将要实施的情况下,为兼顾发动机的经济性和排放性,采用基于模型的多目标优化标定方法对船用发动机进行优化。根据排放法规的要求并结合船用发动机的推进特性和工况点,采用混合试验设计(Do E)设计试验工况点,在发动机台架上收集发动机试验数据,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优化标定模型,以经济性最好及满足氮氧化物(NOX)和碳氢化合物(HC)排放要求为目标,以其他排放物和排温为约束条件,应用基于Pareto概念的遗传算法进行优化求解。验证结果表明:法规排放点满足船用发动机一阶段排放法规的要求,氮氧化物(NOX)和碳氢化合物(HC)排放、油耗分别比原机降低12.34%、3.65%,一氧化碳(CO)和颗粒物(PM)排放分别比原机降低33.29%、13.21%;推进特性下工况点得到了较好的优化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为减少船用LNG发动机中的NOx排放,基于CAN总线设计一种废气-燃料重整再循环(REGR)控制系统,根据REGR系统工作特性与控制功能需求,确定系统硬件选型与控制方案,选用瑞萨MCU设计REGR控制器并集成相应的软件策略,在玉柴YC6MK200NL-C20船用LNG发动机上进行了REGR控制系统与发动机性能测试试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可以较好地满足功能需求,能根据发动机运行工况实时调节废气重整再循环率与重整燃料供给量,改善发动机燃烧过程与排放特性,使得LNG发动机排放达到IMO Tier III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