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高原山区公路沿线典型地质灾害的致灾原因,以2016年—2020年四川省甘孜、阿坝、凉山等高原山区公路典型灾害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不同灾害与公路断道的关系,得出了该地区典型灾害发生频率由高至低为洪水水毁、崩塌、泥石流、滑坡,断道风险由高至低为泥石流、崩塌、滑坡、洪水水毁的结论,并揭示了高原山区地形地貌高原山区地形地貌、地质、地震及次生地质灾害提供的物源条件与降雨耦合是诱发公路典型灾害的主因,且断道多发生在雨季5月—9月,灾害频繁爆发时段较雨季延迟。基于此分析,从灾害防治、防治管理及监测预警等方面提出了高原山区公路防灾措施。  相似文献   

2.
《公路》2017,(6)
天山公路地处高寒高海拔地区,研究区域涵盖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多种地质灾害,其中崩塌作为突发灾害,严重影响了公路的正常运营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根据野外考察与统计分析,选取地形地貌、岩性、坡体结构、地质构造以及气候作为因子对其发育规律以及变形失稳机制进行研究,对沿线崩塌体的失稳模式进行分类,总结出滑移、倾倒、坠落等3种失稳模式。为当地公路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山区道路泥石流滑坡活动特征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崔鹏  林勇明  蒋忠信 《公路》2007,(6):77-82
我国山区地质地貌条件复杂,有利于灾害的形成,道路沿线泥石流滑坡广泛分布,活动频繁,危害严重。从道路展线和路基条件等方面,分析了山区道路特别是沿河道路的易损性;通过分析以往泥石流滑坡对公路、铁路的危害实例,总结出山区道路泥石流滑坡的危害方式,主要有危害路基路面、冲毁道路桥梁、淤埋道路设施、弯道超高和漫流改道、阻塞河道引发次生灾害等;分析了道路泥石流滑坡的活动特征,发现道路泥石流滑坡的分布规律主要表现为地带性、集中性、地段性和坡向差异性。这种认识能为山区道路工程建设和山区交通安全保障,提供减灾的背景资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山区地质背景复杂、地貌起伏大和地质灾害分布广的特点,以都汶公路沿线泥石流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系统研究都汶公路泥石流危害特点,查明公路沿线泥石流灾害的分布,分析泥石流对山区公路的影响,归纳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条件和活动特征。针对泥石流灾害现状,对都汶公路泥石流发展趋势进行有益探讨,为山区公路泥石流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震后新建的映秀~汶川高速公路紧邻“5.12汶川地震”震中,沿线地形陡峻,地质环境条件极其复杂,地震造成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极其发育.根据项目特点,因地制宜提出了路线总体设计原则和采用的关键技术对策,可为地震烈度高的山区公路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公路山地灾害的共性,从整体上认识其规律性信息,根据自组织临界性理论,用两种沙堆模型作为公路山地灾害的概化模型,通过试验研究了其动力学行为,结果均呈现自组织临界性。并进一步结合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山地灾害实例的相关观测信息进行了分析,皆表明了幂律和自组织临界性是许多公路山地灾害的共性。最后,在幂律分布特征下,说明了公路山地灾害暴发规模的极值分布的极限收敛于Ⅰ型渐进分布,并以云南蒋家沟泥石流为例,介绍了自组织临界性理论在公路山地灾害防治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公路水毁与地质环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方向池 《公路》1999,(11):56-62
公路水毁是指在公路沿线发生的各种公路工程设施的损毁现象及过程。通过对云南省公路水毁灾害发生地区的地形地貌,发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新构造运动等地质环境条件的研究,认为公路水毁灾害主要发育于山区与丘陵或盆地或平原的过渡区和区域性大断裂带,以泥岩,页岩,砂岩为主的工程地质岩组最为发育,发育于活动断裂和构造的端部,转折,交汇部位。公路平行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部位以泥石流发育为主,垂直方向以发育崩塌,滑坡为主。  相似文献   

8.
通过详细调查分析,本文总结了昭通至巧家二级公路在鲁甸8.03地震中公路边坡滑坡、崩塌、坍塌、落石、支挡结构破坏、泥石流等灾害的破坏模式及机理,为公路灾后重建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山区公路的运营安全,保障公路沿线居民的正常生产活动和生命财产安全,该文以国道G318线西藏段为实例,在分析国道G318线西藏段公路泥石流基本特征和治理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应对山区公路沿线泥石流灾害的4种常用防治措施:工程治理措施、生物防治措施、监测预警措施和管理保障措施。通过国道G318线西藏段公路泥石流的调查分析,对处于紧迫状态的8处泥石流灾害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治理效果评价结果表明:以工程措施为主,生物措施为辅,监测与管理为基础的防治方针有效控制了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更好地保障了山区公路的正常运营和沿线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0.
为了减轻地质灾害对公路交通的危害,灾害的超前识别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总结分析已有研究成果,提出了公路地质灾害灾前识别的目的和原则;运用现场调查和理论分析方法,从孕灾环境、灾变迹象、设计施工影响等方面,研究了崩塌、滑坡类公路地质灾害的易发路段及其识别方法,提出了识别判据(其中崩塌灾害的识别判据8条,滑坡类灾害识别判据9条),使潜在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识别成为可能,可以为公路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提供参考,使公路地质灾害治理更加主动和超前。通过工程实例应用,表明该文的灾前识别方法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西藏地区地质环境条件极其复杂、脆弱,地质水毁灾害点多面广,而且各种灾害还具有链式演变的特征,特别是频发的大型泥石流滑坡灾害给沿河交通基础设施带来严重的危害。针对川藏公路沿线培龙沟近年来所发生的大型泥石流及其堵江情况进行分析,从防灾减灾的角度,指出西藏地区公路保通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西藏地区公路保通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G314线奥依塔克-布伦口段地处高寒、高海拔、高烈度的"三高"地区,崩塌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公路的正常运营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了研究该区域崩塌的发育规律,对研究区的崩塌灾害进行了实地调查。在总结分析研究区域的地质环境条件对沿线崩塌发育的影响基础上,分析了沿线崩塌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且进一步研究了坡度、坡高、坡形及岩性等基础因子对崩塌发育的影响,从而总结出沿线崩塌灾害的发育规律。同时,据实地调查分析,沿线崩塌体的失稳模式主要有空间滑移模式、拉裂-错落模式、倾倒-拉裂模式、倾倒-折断模式及整体滑移模式五种。  相似文献   

13.
公路岩质边坡崩塌灾害在陕北黄土地区发生频繁,给当地公路交通建设和运营造成严重危害。结合陕北地区S302(榆林至佳县)典型路段沿线岩质边坡的现场调研,研究对公路岩质边坡崩塌灾害危险性评价。分析了影响岩石崩塌灾害的因素,并通过专家评分法获得各个指标的权重值,并对公路岩质边坡崩塌灾害进行危险性分级及评价,并以k 18~k 17+400路段为例进行实例检验。  相似文献   

14.
公路工程环境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及其成因,对公路建设中应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研究与防治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公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韶关地区最为常见,每年都有可能发生,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物质财富的巨大损失.公路地质灾害预案为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减少灾害对公路的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制订公路地质灾害预案的实践,对防治公路地质灾害的基本原则、减轻公路地质灾害的基本措施、主要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G315线托帕-吐尔尕特公路是连接中国和吉尔吉斯坦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沿线频发的泥石流灾害严重影响了公路的正常通行。通过对G315托帕-吐尔尕特公路沿线泥石流灾害实地调查,分析了泥石流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并结合泥石流对公路危害特征,初步提出研究区泥石流灾害防治对策。研究表明,研究区泥石流沟主要分布在K0+00~k80+00段,灾害性泥石流共发育55处,其中沟谷型泥石流34处。泥石流沟口高程在2105~3036m之间,流域面积介于0.013~41.49km~2,沟床比降介于25‰~727.3‰。沿线泥石流均为降雨型泥石流,受物源类型及供给形式的影响以稀性泥石流和水石流为主。最后针对泥石流危害特征初步提出了硬性治理和柔性防护相结合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7.
滑坡灾害遥感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牛宝茹 《公路》2002,(10):15-17
滑坡是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它不仅能直接成灾,而且经常为泥石流、崩塌等灾害提供物源,威胁工程设施和生命财产的安全。在滑坡灾害遥感解译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工程实例描述了滑坡灾害的遥感影像特征,利用多源、多时相遥感数据对滑坡进行了动态变化分析。  相似文献   

18.
川藏公路沿线泥石流类型齐全、分布广泛、暴发频繁,泥石流对公路危害严重。在介绍了川藏公路沿线泥石流灾害状况、分布规律和成灾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川藏公路的整治改建过程中应采取绕避、工程治理、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泥石流灾害预测预报等泥石流减灾措施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公路》2017,(3)
以拉萨市城关区为中心,对周边G318、G109和S202等3条重要生命线工程进行了累计282km野外地质调查,主要对研究区地质灾害类型、发育规律进行了分析总结。研究表明,各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泥石流和滑坡,分别占60%、24%和16%。其中崩塌主要沿G318分布,以滑移式、倾倒式和错断式为主;泥石流沿G109和G318分布较多,以暴雨型的沟谷泥石流为主;不稳定斜坡数量相对较少,以公路切坡形成的不稳定斜坡为主。同时也常见溜砂坡、碎屑流和坡面滑塌现象。地质灾害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群发性和集中诱发特征,且极易由一种灾害引发其他灾害,从而形成灾害链。新构造运动、地震活动、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地层岩性和人类活动是导致调查区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通过资料收集和大量现场调研得出西藏境内G318沿线发育重大地质灾害324处(段),其中崩塌162个,滑坡39个,泥石流88条,雪崩3处,河岸坍塌10段,冻土冻融22段.崩塌以节理裂隙切割型岩质崩塌、坡面堆积滑塌型和高陡阶地滚落型土质崩塌为主,滑坡以大型深厚堆积层土质滑坡和中小型风化卸荷型岩质滑坡为主,泥石流以降雨诱发型和冰湖溃决型为主.沿线地质灾害在地域上不均、地形地貌上散中有聚、地层岩性及高程上相对集中、年际上具有周期性及年内具有季节性的发育特点,且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迭67%以上.最后,提出了分期分批分级治理的防治思路和不同类型不同成因模式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