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塑料、皮革、橡胶等典型材料车内零部件仪表板、前排座椅和密封条,进行挥发性有机物全谱分析;同时,结合嗅阈值、气味类别和散发物质浓度,对零部件恶臭散发物质进行筛选排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材料种类的零部件,其恶臭物质释放量及种类明显不同;三种零部件中,前排座椅恶臭物质的释放量最大,仪表板恶臭物质释放量最低,其中,座椅中散发的三亚乙基二胺稀释倍数高达273.9;另外,零部件散发恶臭物质主要来源于零部件生产使用的原材料。  相似文献   

2.
乘用车密封条材料包含几大类材料,如生胶,补强填充剂,增塑剂,硫化剂等。随着汽车行业系列环保法规和标准的出台,对乘用车密封条的有机物挥发性能(VOC)和气味性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文章从密封条材料角度对影响密封条VOC及气味性能的因素进行分析。讨论降低密封条VOC及气味性能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田永  韦俊 《天津汽车》2012,(8):17-20
车门密封条是汽车车门的重要组成部件之一。文章介绍了车门密封条的种类与材料的选择,研究了玻璃导槽、内水切、外水切、门密封条及门槛条等车门密封条的典型断面结构,分析了这些断面的不同功能与设计准则,展示了密封条的微观结构与配合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断面设计是密封条设计的关键,直接影响密封条的性能,同时为后续的密封条设计开发提供参考与支持。  相似文献   

4.
密封条隔声的实车测试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密封条生产企业对密封条隔声测试的要求及企业条件的限制,设计了密封条实车隔声性能测试试验室.对实车测试方法以及测点数据的分析进行了探讨.通过对车内测点声压级对比及各种密封条件的比较可看出,所得测试结果能够有效区分车内不同测点的差异及试验车不同密封条件的优劣,而且测点的选取能够与实车的动态测试相衔接,为今后与道路测试结果的比较做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5.
为了降低导槽密封条的气味性,本文对导槽密封条的气味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原材料中的原胶、活性剂,一段胶中的硫磺、促进剂,二段胶,植绒胶水的气味值较大,半成品在停放、烘烤后气味值有所降低,成品接角后的气味值有所提高。在不降低产品性能、不提高生产成本的前提下,采取优化一段胶材料、植绒胶水、生产工艺等措施,能有效降低导槽的气味。  相似文献   

6.
针对密封条光照老化的主要失效模式,分析了乘用车用密封条光照老化性能的影响因素.以某乘用车玻璃导槽Roof段的密封条为例,在炼胶和挤出工艺不变的前提下,对采用5种不同配方的EPDM密封条样件进行了光照老化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配方中石蜡油的闪点和硫化剂的含量是影响密封条光照老化性能的主要因素;过硫或欠硫也是导致密封条光照老化性能下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采用"全谱分析+主观评价+GCO(GasChromatographyOdor)"工作思路,发明了一种整车气味性溯源的分析方法。运用该方法我们可以锁定整车主要散发恶臭物质,通过零部件散发物质与整车散发恶臭物质匹配,确认重点部件并进行整改提升,完成整车气味整改达标。  相似文献   

8.
设计合理的燃油蒸发污染物系统控制策略不仅能有效地控制蒸发污染物的排放,而且在保证发动机原机性能的条件下还可以达到节油的效果。针对燃油蒸发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和形成机理,对燃油蒸发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及研究,设计出燃油蒸发控制系统控制使能条件判断模块和控制算法模块,并在硬件在环(Hardware in the Loop,HIL)系统上模拟运行验证;结果表明该燃油蒸发控制系统控制策略的设计原理能够合理有效地控制炭罐清洗电磁阀的开启和关闭,满足燃油蒸发污染物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为汽油机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策略的总体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即将实施的新油耗测试循环,采用不同的浸车温度,在底盘测功机上对一台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车辆进行WLTC(World-wide Harmonized Light-duty Test Cycle,全球统一轻型车测试循环)油耗测试。重点分析了WLTC中第一阶段中决定待测车辆油耗的3种排气污染物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未燃碳氢的排放。结果表明,随着测试循环的进行,车辆运行状况趋于稳定,不同浸车温度条件下排气污染物的生成量也趋于相近,不同浸车温度对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未燃碳氢3种排气污染物以及油耗的影响差异主要体现在低速段,除此之外,相比于二氧化碳在整个低速段持续大量生成,一氧化碳和未燃碳氢则主要在冷启动后、测试循环开始20s左右达到峰值。研究发现,相同试验条件下,采用较高浸车温度(26℃)比采用较低浸车温度(23℃)更有利于轻型车在WLTC中的油耗测试。  相似文献   

10.
王玉恒 《上海汽车》2013,(3):29-32,58
从车门的密封结构着手,介绍车门密封条的基本构造。研究了密封条的压缩变形特性、断面结构的设计要求,主要依据密封和关门力要求设定压缩变形特性曲线规格。提出了对密封条的外观和尺寸、物理-机械性能、化学-老化性能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简介了汽车密封条所用原材料及产品种类、结构和性能。按安装部位,汽车橡胶密封条分为门外密封条(头道密封条)、门框密封条、行李箱密封条、发动机盖密封条、导槽密封条、内外水切、顶饰条和三角窗密封条等类型。其弹性体多由EPDM密实胶和海绵组成,骨架有钢带、钢丝编织带和铝带几种类型。不同结构的密封条安装固定形式不同。汽车密封系统主要性能包括材料的耐臭氧老化、耐大气老化、耐低温等性能及成品挤压力、插入力、拔出力、植绒面耐磨性能。  相似文献   

12.
由于岩沥青材料特性不同其他添加剂,且不同岩沥青特性差异较大,因此针对不同种类岩沥青的材料特性,采用了不同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并通过优化配合比,研究了岩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为岩沥青在我国沥青路面建设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首先介绍了EPP材料的综合特性,并对比了汽车内饰常用的几种泡沫材料的散发性能,结果表明,EPP材料的气味性和VOC散发性要明显优于其他几种泡沫材料;综述了EPP材料在汽车内饰部件中的应用,EPP材料以比重轻、低气味、低散发、可100%回收利用、综合性能好等优势广泛应用于汽车的内饰件中;最后对EPP材料在汽车内饰件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4.
刘佳  郝杰 《时代汽车》2022,(4):141-142
轿车车门密封条的主要作用是避免车厢进水、减小对车门的关闭力和车体内的风噪声等.在设计轿车车门密封条时应充分分析考虑密封条的压缩过程以及压缩受力变形.通过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加强密封条的压缩受力特性,不断完善密封条横截面形状.本文针对轿车车门密封条的设计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15.
汽车乘客舱的空气质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为了有效控制车内的空气质量,各整车生产厂和相关国际组织都对内饰件有害物质的散发性能提出了相应要求,并制定了相关的试验标准,以期在前期零部件的设计和试验过程中控制有害物质的散发量。目前,内饰件散发性能试验主要包括4项:气味测试、甲醛挥发量测试、雾化测试和总碳挥发(TVOC)测试。分析了车内挥发物质的形成原因,介绍了各主机厂和国际组织对散发特性的试验要求、内饰件散发性能试验的试验方法,并给出了相关物质含量的限值。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温度对车内挥发性有机物(VOC)散发浓度和主观气味性的影响,并通过测试贡献率较大的内饰零部件、分总成材料的VOC含量,对整车空气质量做了溯源分析。结果表明:整车VOC挥发物主要以二甲苯、乙苯、甲醛为主;65℃相比25℃主观气味性高出1级,各项挥发物浓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甲醛的挥发受温度影响最大;汽车内饰零部件对整车VOC和气味性贡献率较大的零部件为座椅总成、前围内隔热垫、顶棚总成和行李箱总成。  相似文献   

17.
中国Ⅱ、Ⅲ阶段蒸发污染物排放试验差异及技术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国华 《汽车技术》2006,(10):30-32
从试验设备、试验准备和试验过程3方面,比较了《GB 18352.2-2001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II)》与《GB18352.3-2005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IIII、V阶段)》两个标准在汽车蒸发污染物排放试验方法方面的差异;从燃油供给、燃油蒸发控制装置等方面,对降低车辆蒸发污染物排放进行了技术分析,提出了达到第III阶段蒸发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措施;论述了在用车的维护保养和加油排放控制与降低燃油蒸发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以广汽三菱汽车有限公司(GMMC)某型车气味改善为研究课题,通过整车气味测试,气味风险材料筛选,材料气味溯源分析整改和整改后整车效果确认,重点探讨了采用气味抽查法和气味溯源方法在乘用车气味改善的可行性。通过最终效果确认和对比分析,整改后整车气味由原来的3.5级降至3级,同时相比常用的整车-零件-材料3级正向气味溯源分析法,整改费用降低78%,整改周期减少70%。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试验测试,研究了不同性能要求下有机硅涂层和聚氨酯涂层的质量特性,在概述密封条涂层知识的同时,探讨涂层选用的发展趋势,为涂层的设计和选用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汽油车燃油蒸发污染物控制系统活性碳性能测试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国标GB/T14763及其附件一对汽油车燃油蒸发污染物控制系统中不同类型碳罐的检测结果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由于罐型及安装位置等因素导致检测结果出现的差异原因和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