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和应用是减少碳排放、实现"双碳"目标的有力举措。与插充模式电动汽车相比,换电模式电动汽车优势明显,易于被消费者所接受,且近年来也受到了政策的大力支持。本文以遵义市为例,以出租车市场为切入点,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的方式充分了解换电出租车的优势、出租车行业对换电模式的认可度,并结合当地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和纯电动出租车运营情况,得知地方政府从出租车市场开展试点来推行换电出租车是可行的,以此来实现"双碳"目标。  相似文献   

2.
换电模式和充电模式将会长期处于互补阶段,相对充电模式而言,换电模式具有快速补充能源的优势,在出租车、网约车等细分市场比充电模式更具备竞争力。现有换电装备均由车企自主研发与其车型配套的,存在服务对象单一、用户体验较差、推广速度较慢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论文探讨了国内外换电站的发展趋势以及研究意义,提出多车型智能化换电站是未来换电模式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采用换电技术的电动出租车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其利用效率、盈利能力和用户接受度尚不清晰.为了分析换电技术的用户接受度及其影响因素,该文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引入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指标体系,构建换电技术接受度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北京市纯电动出租车驾驶员的换电技术使用数据,分析换电技术接受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  相似文献   

4.
换电重型载货车是近年来新能源重型载货车推广的主要车型。重型载货车换电站为用户车辆提供换电服务,其运营经济性直接关系到未来换电重型载货车能否规模化发展。建立了重型载货车换电站运营经济性测算模型,针对5种典型应用场景下的重型载货车换电站的盈亏水平及盈利平衡点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重型载货车换电站运营经济性与换电站年换电量密切相关,换电运营企业为保证运营收益,应重点考察目标应用场景下换电重型载货车车队规模以及月行驶里程。  相似文献   

5.
21世纪初,国内外就已经开展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的尝试,但受限当时政策环境、技术水平、成本因素和市场规模,换电模式并没有大规模推广。随着换电技术进步、换电站建设成本降低、换电标准不断完善,以北汽新能源、力帆、蔚来汽车等为代表的企业开始加大换电模式的研究和推广。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能源补给方式正逐渐由充电为主转变为充换并存,换电模式成为充电模式的重要补充,是后补贴时代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创新商业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及国家的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随之而来产生了一系列有关新能源汽车充电难的问题,新能源汽车的换电模式应运而生。对此,以新能源汽车的迅速发展为背景,将新能源汽车充电换电问题作为研究核心,以蔚来等新能源汽车生产商推出的换电模式为例,通过分析目前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的发展现状和电换电的市场,预测其演变趋势,展示对新能源汽车充电换电发展的思考,并针对换电模式现存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以更好地推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换电模式是一种新能源汽车快速补电方式,具有补电速度快、自动化水平高、集成度高等优点,可大大降低消费者里程焦虑。还可实现“车电分离”销售,解决消费者购车成本高的难题。由于受到换电标准不统一、换电车型少等因素限制,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发展较为缓慢。随着财政补贴退坡,换电模式重新引起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重视。文章重点研究了换电模式技术路线、应用现状和技术优势,分析了新的机遇下换电模式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8.
刘锴 《汽车纵横》2022,(2):49-53
为贯彻落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促进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创新,推动新能源汽车与能源深度融合发展,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以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加快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换电模式车辆应用为具体目标,加快推动形成新能源汽车充换电模式互补的良性发展生态.受有关方面委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会同中...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国家补贴从购车环节转向能源补充,电动汽车换电模式以其便利性和安全性的优势重新回到大众视野。文章通过分析换电模式的优势,解读换电相关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分析换电模式面临的挑战。基于主流厂商发展现状及运营商业模式,从主机厂角度提出换电模式未来健康发展需要具备的条件,对制定国家政策和行业标准,主机厂和运营企业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电动车能量补充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文章主要研究在重型商用车上通过电池快换方案实现快速的能量补充的技术路线,最大化提高车辆运行效率。通过国内外换电方案的探索和技术路线分析,研究各种方案的利弊,分析换电模式推广需要考虑的因素,提出针对换电技术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樊彬  李杨  徐枭 《汽车电器》2022,(7):11-14+17
本文以电动汽车换电技术为研究对象,分析换电技术发展现状,从5个维度对比换电与充电技术的差异,论述换电技术安全性、兼容性和适用性标准化工作要点,并结合行业发展现状提出换电技术的发展路线展望。  相似文献   

12.
电动汽车进行快速充电的方式之一就是采用换电模式,其具有建设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集成度高、换电时间短等优点,可以大幅度降低消费者对电动汽车充电速度及续航里程方面的焦虑,并且"车电分离"的销售模式可以减少消费者的购车成本,是未来电动汽车进行能量补给最为理想的方式.文章首先研究了目前电动汽车换电模式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及趋势...  相似文献   

13.
汤国龙  彭永兴 《专用汽车》2022,(3):20-22,26
本文主要从应用场景、车辆总体布置特点、车载换电系统的主要结构、车辆的安全及防护等方面阐述了换电式专用运输车辆的总体特性,同时讲述了换电系统及顶部吊装式换电站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换电重卡以新颖的换电模式成为新能源重卡市场的宠儿.换电模式因实现了资产分离、充换电分离而受到各大主机厂与资本方的追捧.但作为新能源重卡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在推广中仍面临一系列问题.新的钠离子动力电池的研发应用,为新能源重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增长方向.钠离子动力电池有望在产品价格、充电便利性、冬季里程衰减等方面产...  相似文献   

15.
杨铭 《时代汽车》2022,(2):112-113
在能源匮乏的背景下,新能源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延伸至汽车领域,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未来汽车领域的发展趋势.21世纪初,国外就开始尝试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但是受到各种外力因素的影响.随着新能源汽车换电技术的发展,换电站的建设成本越来越低,而且新能源汽车换电的标准越来越规范,我国汽车龙头企业逐渐开始研究和推广新能源汽车换电模...  相似文献   

16.
文章总结了电动汽车充电接口、通信协议、车桩互操作性技术标准及要求,通过对电动汽车充电模式和充电接口性能的分析,得出我国的充电模式可以采用几种模式并用的方式,即自充电模式为主(包括大功率快速充电及普通充电),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选择换电模式及无线充电模式为补充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7.
王传义  张顺义 《汽车电器》2023,(9):29-30+33
本文针对商用车换电技术进行阐述,主要内容包括换电框体总成零部件介绍、换电流程、锁止机构工作原理和换电技术方案,为读者对后续换电系统部件开发及验证给予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从把握充换电产业高质量体系内涵出发,2023中国汽车充换电生态大会围绕稳固设备质量、技术模式创新、提升服务品质、筑牢安全底线等方向,分享经验、把握未来,共同构建健康的充换电产业生态。2023年12月20日,以“迎接新挑战全面推动充换电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23中国汽车充换电生态大会(以下简称“本次大会”)在浙江杭州富阳举行。本次会议从把握充换电产业高质量体系内涵出发,围绕稳固设备质量、技术模式创新、提升服务品质、筑牢安全底线等方向,分享经验、把握未来,共同构建健康的充换电产业生态。  相似文献   

19.
刘通 《汽车纵横》2021,(5):15-17
中国石化强势入场,广泛布局智能充换电站,规划一旦落实,将为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进一步推动国家电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2021年4月15日,中国石化分别与奥动新能源、蔚来汽车两家新能源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资源共享,促进互利共赢。同日,中国石化宣布,规划到2025年建设5000座智能充换电站。"国家队"中国石化的入场,犹如一剂"止痛药",未来将极大缓解消费者使用电动汽车时充换电难的"痛"。对于车企而言,特别是对以蔚来汽车为代表的、主推换电模式的车企,中国石化此举似乎意味着换电模式电动汽车的春天到来了!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电动化已成为重卡实现绿色低碳运输的重要技术路径。本研究系统调研了电动重卡换电的技术发展状况。在电池技术方面,磷酸铁锂电池因其安全环保和循环寿命稳定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电动重卡。模块化设计提高了电池组的集成水平,智能化电池管理系统实现了电池状态的远程监控。在换电技术方面,顶吊式简单可靠,侧换式和双侧式实现了自动快速换电,底盘直接置换作为新技术在探索中。车载系统通过标准化升级也在强化与换电站的匹配性。但是电动重卡换电标准建设还比较缺乏,亟需国家层面推动形成完善的标准体系。总体而言,电动重卡换电技术进展显著,将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坚实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