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明史·郑和传》中有"造大舶,长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句,这说明长44丈的大型宝船是下西洋过程中的代表性船型,但并非在第一次出洋时就能出现,甚至在前三次下西洋时都没有出现过。根据《明成祖实录》所载造船上谕,在永乐六年正月,有"命工部造宝船48艘"的记载。这是永乐上谕中第一次出现"宝船"字样。永乐六年开始建造宝船,当来不及用于永乐七年第三次下西洋,却可以在第四次下西洋时使用,而且载入马欢的《瀛涯胜览》,这当是跟随郑和第四次出洋的随行翻译马欢亲眼所见。后四次下西洋的航程远较前三次为远,使用大型船舶是合理的。随着航海、造船经验的丰富,出现大型宝船也是顺理成章的。根据新近查找到的文献,确知明代的南京不仅有龙江船厂和宝船厂,还有黄船厂和拨船厂,南京是明代全国造船中心。明代南京宝船厂遗址发掘成果的存在,任何再企图否定大型宝船的观点都将难以立足了。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龙江船厂志》和《南船记》为主,对明代的龙江船厂的建制、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等进行系统分析。论述在五、六百年前中国造船厂的管理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1984年4月,在古登州港(蓬莱水城)发现明朝紫檀木大料,上刻有“永乐十年”的铭文,表明为明朝永乐年间造船使用的舵杆。经紫檀木专家周默先生实地考证,紫檀木产地为印度南部、西南部及东南部,紧邻古代的古里国。古里是郑和下西洋船队经常往来的抵达地,船队自然而然装载紫檀木返回中国。登州港紫檀木舵杆无疑与郑和下西洋船队带回的紫檀木有关。此外,紫檀木舵杆的发现表明明代造船选用了紫檀木、黄花梨木、铁力木等珍贵木材,永乐年间的郑和下西洋船队,有条件使用世界上最优质的木材造船,使其具有卓越的航海性能。  相似文献   

4.
文章是作者继《梁启超〈郑和传〉的思想导向及启蒙作用》的续稿,分析批判了《郑和传》在科学航海认识上的失误,一是《郑和传》论述明代以前中国海运史失实,批驳了所谓中国是一大陆国、二千年前徐福出海寻三神山事件附会到了日本长崎;二是对《郑和传》论述的郑和船队在航海上的种种失误进行了考辨。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明代相关史籍和考古材料搜集、整理、挖掘及研究,认为郑和于宣德五年奉诏,六年冬率船队离开祖国;宣德七、八年,并未亲自出使古里国,系副使洪保充正使前往,郑和无死于古里的可能性,郑鹤声、郑一钧提出的《郑和1433年死于古里国之说》应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6.
以长江中下游25家船厂的实际造船焊接情况为依据,分析了该地区内河船舶建造中,角焊缝尺寸普遍超标的现象和焊脚尺寸超标对造船质量及效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今年5月30日,由新时代造船建造的15号和16号158000吨油船顺利下水出坞。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贸易商之一Trafigura Group日前披露,计划租赁最多32艘新建原油船和成品油船,这些新船将由中韩两国船厂负责建造。Trafigura表示,Trafigura的一家亚洲金融合作伙伴在中国新时代造船和韩国现代重工订造了共计  相似文献   

8.
明初郑和船队七次大规模的洋际航行,是人类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完成这一壮举的必备条件之一,就是要有能够乘风破浪而行的远洋船只.对郑和下西洋船只诸问题的探讨不仅涉及郑和下西洋史实本身,还与中国古代造船、航海等科技成就有关.但由于史料记载以及人们对史料的理解、释读等方面的因素,长期以来,郑和下西洋的船只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和争论的焦点.本文谨就<明实录>中永乐元年(1403)至宣德六年(1431)有关建造、改造海船记录涉及郑和下西洋船只的几个问题提出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9.
当代王景弘与郑和下西洋研究的主流看法:永乐年间王景弘与郑和同为正使,六下西洋;依据清代地方志确认王景弘为今福建漳平人。经核查考析,二者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明太宗实录》与清代地方志中都没有王景弘永乐年间六下西洋的记述,对前者未予支持;清代地方志中永乐年间王景弘随从太宗巡狩北征的记载,明代地方志中已有;考其时间与郑和第二、三、四、五、六次下西洋的时间段相符合,具有同时性。人无分身术,永乐年间王景弘随从太宗巡狩北征,就不可能又同郑和第二、三、四、五、六次下西洋,从而对永乐年间王景弘六下西洋说予以了否定。  相似文献   

10.
从人员素质、生产设备、布局和不规范造船、无序竞争等方面阐述了常德地区船厂的现状,并提出了从船舶质量管理源头抓起,整顿造船市场,加强对船厂生产质量的监控来振兴日益萧条的本区造船行业。00000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