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合理体现交通事故延误对出行者路径选择的影响,提出了随机状态下的交通事故时间延误模型。将交通事故的随机性、持续时间和道路通行能力等不确定性因素引入到交通分配模型中,并对路径选择模型进行修正。分析了各等级道路最大适宜出行范围,根据修正的路径选择模型,采用逐次交通分配方法,得到各等级道路的出行周转量和出行距离,并与不考虑交通事故延误时的出行距离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当考虑交通事故延误时,支路、次干路、主干路、快速路的最大出行距离分别为2.000、2.946、4.054、5.963km;当不考虑交通事故延误时,支路、次干路、主干路、快速路的最大出行距离分别为2.000、3.000、6.000、10.000km;交通事故延误是影响出行者路径选择的重要因素;当考虑交通事故延误时,高等级道路的最大出行距离变小。相比于传统的路径选择模型,本文模型更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不同道路各种交通事故的分析,得知影响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有人、车、路、环境。由于各道路有着不同的交通特点,事故发生的原因、类型、严重程度也各不相同。分析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小区道路的不同特点,根据各交通情况提出车辆运行的安全对策,以达到保证车辆出行安全目的。  相似文献   

3.
《城市交通》2012,(6):97-98
为深入推进“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广泛发动全社会共同关注交通安全,提升全民交通安全意识、法制意识和文明意识,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自2012年起,将每年12月2日设立为“全国交通安全日”。第一个交通安全日的口号:遵守交通信号、安全文明出行。确定12月2日为“全国交通安全日”,主要考虑数字“122”作为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报警电话于1994年开通并投入使用,群众对此认知度高,方便记忆和宣传;同时考虑到每年12月2日我国已进入冬季,是交通事故多发期,春运等交通出行和运输高峰也即将开始,在此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全国范围的道路交通安全主题宣传活动有利于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保证广大民众出行安全。  相似文献   

4.
基于各等级道路的交通方式出行距离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交通方式在各等级道路的出行距离分布规律是交通需求研究的基础,也是各等级道路资源的合理配置的重要依据.在分析居民出行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短距离、中距离、长距离三种长度进行了划分,然后根据各等级道路承担不同出行距离的交通功能的特点,探讨了各等级道路承担的出行距离规律.最后利用已有的交通方式分担率模型,建立交通方式在各等级道路上的出行距离分布模型.  相似文献   

5.
为了深入研究我国城市交通事故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 2010年广州市交通事故原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结合 GIS技术及系统聚类法,本文从道路特征,基础设施情况,以及白天和工作日交通事故比例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影响城市交通违法事故的风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广州市未来发展规划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结果表明:中心城区交通违法事故密集度最高,呈点状密集分布;交通违法事故的道路分布特征为干道多,支路少;上下班高峰时段,交通违法事故分布存在明显区别;从 9个交通违法事故高发区域归纳出 3大类区域,道路复杂、人多车多的商业地区,高速公路沿线和高架桥附近区域,以及设施齐全、出行方便的市中心.  相似文献   

6.
为了深入研究我国城市交通事故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 2010年广州市交通事故原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结合 GIS技术及系统聚类法,本文从道路特征,基础设施情况,以及白天和工作日交通事故比例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影响城市交通违法事故的风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广州市未来发展规划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结果表明:中心城区交通违法事故密集度最高,呈点状密集分布;交通违法事故的道路分布特征为干道多,支路少;上下班高峰时段,交通违法事故分布存在明显区别;从 9个交通违法事故高发区域归纳出 3大类区域,道路复杂、人多车多的商业地区,高速公路沿线和高架桥附近区域,以及设施齐全、出行方便的市中心.  相似文献   

7.
大城市交通:问题与对策——论TDM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尤其是城市社会面临着的最大课题之一。我国迅速推进的城市化以及大城市的急剧扩大,加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城市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一步加剧了业已存在的大城市交通问题。在我国,大城市交通问题集中体现在道路拥挤、环境污染、交通事故、占用土地等。本文通过分析大城市交通问题及其根源,从解决对策角度重点论述TDM(交通需求管理)在解决我国大城市交通问题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交通标志的重要性交通标志是道路交通语言之一,是道路提供交通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我国交通行业的飞快发展,高速公路里程不断增加,城市路网愈加复杂,各等级道路交织、不同交通方式并存、交通流量大、交通事故频发等,交通标  相似文献   

9.
从交通的基本概念和目标讲起,纠正了以往对交通与运输、道路与街道在概念上的误解。论述了交通与城镇发展的关系和交通对地价的影响,提出要注重交通网络规划、建设的超前性和引导性。以上海、北京和波哥大市为例,说明了出行距离和出行时耗的特征,包括出行距离和出行量、出行时耗和出行方式的关系研究。最后,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交通方式的转移,其一是公交与非公交方式的转移;其二是居民收入和出行方式的关系;其三是交通工具的发展,总体上从方式转移原理、相关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机动车是城市道路的主要使用者,也是道路交通需求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道路的规划与建设应尽可能地满足机动车的出行需求。目前我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道路建设与交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进行机动车出行调查,从中把握机动车出行特性,进而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本文以上海市为例,分析了机动车出行对城市道路的影响,并给出可能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道路交通中攻击性驾驶行为产生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路交通事故是目前世界交通界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从道路交通事故分析来看,人是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而攻击性驾驶是诱发当前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讨论了攻击性驾驶的定义、外在表现形式和特点,提出了道路交通中攻击性驾驶行为发生的三个层次和反应过程。文章最后分析了挫折、个人、环境因素对攻击性驾驶行为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2.
邱世惠 《交通与运输》2021,34(z1):36-41
田林路位于上海市漕河泾开发区内,是一条重要的东西向道路,在中环路建设后,现状田林路被中环线分隔为东西两段,导致周边临近道路绕行,出行不便.分析田林路地道打通后对周边交通组织影响评价,提出区域性路段交通组织优化、交叉口交通组织优化、慢行交通组织与优化等主要内容的区域性交通组织优化方案和措施,从而改善区域交通压力,缓解部分路段及交叉口拥堵现象,为人们提供便捷的交通环境.  相似文献   

13.
助劝车(包括少量的燃油助动车、23万辆燃气助动车和300万辆电动助动车)是上海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且近年来增长十分快速。助动车行驶在慢车道上,相对于自行车是“强者”,与机动车相比又是“弱者”,大部分交通事故往往与助动车相关。现在,鉴于助动车的长处与短处、固有的利与弊,是放任盲目发展还是加以适度控制,强化管理如何着手等,已开始出现争议。本期刊登5篇文章,不仅希望引起广大读者对助动车交通的重视,而且期待对助动车的发展和管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上海助动车交通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助动车交通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4.
目前许多发生在道路上的严重交通事件例如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多发生在建筑物林立的城市中心商务区、进出城市的主干道以及高速公路上,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快速而有效处理交通事件的应急方案,来避免自己陷入令人沮丧的交通堵塞,或是更糟糕的部分路网交通瘫痪。汽车号牌自动识别(ANPR)技术(以下简称为ANPR技术)是西门子交通控制研究部提出的最新的解决方案之一,可有助于交通事件的处理,并且能为各种交通控制系统提供非常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城市客运交通结构调查与研究是合理规划交通出行方式、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和制定交通政策的重要环节。首先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出行调查,通过数据处理与分析得出西安市出行方式结构比例,与2000年居民出行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交通结构比例的变化和影响变化的因素。根据客运交通结构的实际,结合西安的城市建设、交通现状及道路条件,提出以TOD模式为主导,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积极发展自行车交通的建议,合理分布客运交通结构。尤其是通过设立公共自行车以及自行车与公共交通设施的衔接,充分发挥自行车交通的功能,带动整个城市交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国内若干城市自行车交通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探讨了城市自行车交通的主要特征,其基本内容有出行方式结构特征、出行目的结构特征、出行目的结构特征、出行职业结构特征、出行年龄结构特征及出行时空分布特征,并通过对城市居民自行车交通出行时耗分布特征与城市居民总体出行时空分布特征的比较分析,求得城市的自行车交通时空分布的合理出行范围及在不同规模城市交通结构中可能分配的比重。  相似文献   

17.
动态交通分配(Dynamic Traffic Assignment,DTA)理论是智能交通系统中最重要的关键技 术基础之一,也是当前交通科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其模型可以广泛应用于离线的交通规 划及政策评估和在线的智能交通系统应用。本文首先回顾了DTA理论50年来的发展历程,总结 了不同发展阶段形成的重要理论和方法。其次介绍了DTA问题的两个基本构成:出行选择准则 和交通流传播模型,指出这两个基本组成部分通过走行时间函数(或阻抗函数)来关联,并总结了 DTA 问题中主要的出行选择准则、主要的交通流传播模型、重点关注的交通行为、走行时间函 数。依据出行者的出行选择内容、交通状况掌握、出行需求弹性、出行决策时间跨度以及用户类 型等对动态交通分配问题进行分类,并详细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动态交通分配问题之间的差异。 进一步,介绍了DTA问题主要的解析模型,依据时间是否连续和使用的决策变量分别对DTA模 型进行分类,并总结了不同类型DTA模型的主要优缺点。介绍了不同出行选择准则下DTA问题 的主要求解方法,并评述求解方法的收敛性、效率等。此外,还概述了DTA模型在交通规划、交通 政策评估、交通控制与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最后,对DTA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进行展望,指出DTA 理论和方法可以在5方面取得突破:动态网络加载模型的高效计算方法和性态良好的动态阻抗函 数,大规模交通网络上DTA问题的有效求解算法,超级网络上基于活动链的DTA模型,DTA模型 在交通管理与控制中的应用,未来智能网联环境下DTA模型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8.
交通事故预防是交通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面很广,影响的因素很多,不仅是一个交通安全管理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为此,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必须抓好“以人为本”的群体性预防体系,注重从领导决策群体、业务管理群体、驾驶员群体以及交通行人群体着手,走出目前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只重视驾驶员群体的误区,要正确处理好四个  相似文献   

19.
随着闭路电视在记录各类事件(交通问题、犯罪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尤其在城区内的广泛应用,有可能会记录到一些有关道路交通事故的情况。本文主要评估利用闭路摄像头采集到的图像进行道路交通事故成因分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国内瞭望     
《城市交通》2009,7(4):95-97
上半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约1.1万起,近3万人亡;京沪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进入世界前十;北京: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超37%,拥堵指数下降;国内首条生态路落户天津生态城;上海公交凸显公益性;深圳市举办绿色城市大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