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十二五"期间,随着三大造船基地和各大型民营造船企业产能的集中释放,中国船舶工业的造船规模快速跃升至世界第一,并生产了许多具有标志性的高端船舶产品。但是,海运规模整体下滑以及船舶产能的总体过剩也给船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新常态,"十三五"时期,我国船舶工业应该紧随国家战略需要,紧跟工业互联网潮流,主动进行结构性产能调整,持续推进造船模式转变,努力开拓新的市场领域,为船舶工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2.
战后,作为传统产业的造船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有:在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中期两次严重造船危机打击下,欧洲许多传统造船国走向衰落,而日本以及随后韩国、中国台湾省和中国大陆造船业迅速发展,使世界造船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东亚;随着韩国和其它新造船国的兴起,世界造船业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逐渐形成四极新结构;造船设施的增多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使世界造船能力过剩日益加剧,企业经营恶化,世界造船业进入低利时代.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世界船舶的需求,近几年来,世界上的大型造船基地已逐步转移中国,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造船大国,造船行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给我国高效造船带来了严竣的考验和安全生产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在新的世界造船格局中,中国发展势头强劲,对韩日地位形成挑战。然而,惊喜之佘,我们还应清醒地意识到与对手之间的差距:一些核心技术仍然被欧洲和日韩的厂商所垄断,外国船厂和配套厂纷纷进入中国,一些国际标准、规范、公约等频频出台,这些都给中国船舶工业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船舶配套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经济全球化发展给世界造船业带来发展机遇和空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船舶工业抓住机遇,实现了快速发展.2007年全国造船产量突破2000万载重吨,2008年造船完工突破2800万载重吨,中国造船已经稳居世界造船前三位,正在成为新的世界造船中心.中国船舶工业的历史性突破和对船舶配套的迫切需求对船舶配套企业来讲面临严峻挑战.船舶配套业是船舶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船舶工业必须要有强大的船舶配套业支撑,否则难以成为造船强国.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随着我国造船业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船舶配套业发展滞后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6.
秦琦 《中国船检》2012,(3):30-32
2011年10月份,金融时报报道了“法国Gaztransport & Technigaz(GTT)公司三大股东计划出售各自股份”的消息。韩国现代重工。大宇造船与海洋工程、三星重工联手出价10亿欧元收购GTT公司,随后有关媒体又称韩国造船协会将代表韩国7家造船企业参与GTT公司的并购。同时,中国沪东中华造船、大连重工、熔盛重工等造船企业也将参与此次并购。一时间,GTT并购吸引了各路“豪杰”。GTT公司为何要出售股权?中韩船厂为何如此青睐该公司呢?  相似文献   

7.
自世界金融危机以米,运力和产能过剩始终闲扰着全球造船产业。同时船舶新标准、新规范层小不穷,人民币升值,造船成本持续上涨等不利因素也给造船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不少企业因此步履维艰。然而,在这样严酷的市场环境下,作为行业领跑者的南通中远川崎却一路高歌,继续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8.
《珠江水运》2010,(8):34-34
<正> 就在上半年中国造船业增产捷报连连、新船建造量成为世界第一的时候,日本、美国等国家多个大型造船厂却纷纷宣布将缩减或退出造船业务。两者反差巨大,原因何在?国外大船厂纷纷退出市场日本第二大造船企业三菱重工近日对外宣称,因担心无法持续获得新船订单,且承受到来自中韩造船完工量方面的压力,准备停止其神户船厂的商船建造业务,将重心集中在潜艇建造上。在美国,海军最大的造船厂商诺斯罗  相似文献   

9.
申鑫 《珠江水运》2011,(1):78-83
在2010年,世界造船行业里,上演着两幕迥异其趣的剧目。一幕是国外船厂的持续萎缩,另一幕则是中国造船业的大幅增长。据报道,日本第二大造船企业三菱重工,因担心无法持续获得新船订单,且承受到来自中韩造船完工量方面的压力,准备停止其神户船厂的商船建造业务,将重心集中在潜艇建造上。  相似文献   

10.
<正>现代重工集团不仅是三大指标位列全球第一的造船集团,同时还是船用主机交付台数和总功率全球第一的船舶配套供应商,此次现代重工对大宇造船海洋的并购对全球船舶配套产业格局的影响不容小觑。随着韩国造船集团现代重工(HHI)对大宇造船海洋(DSME)的收购案获得哈萨克斯坦监管部门的批准,并在韩国、中国、日本、新加坡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开展反垄断审查,此次并购对国际造船市场竞争带来的影响正在  相似文献   

11.
随着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技术与先进造船技术的融合创新,全球造船市场竞争格局、成本结构和产业供应链结构均发生深刻变化。跟踪掌握全球智能船厂IoT技术创新态势,有助于中国造船产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缩短技术差距、发挥竞争优势。采用优势、劣势、机会、风险(Strength, Weakness, Opportunities, Threats,SWOT)分析法对日本和韩国的造船产业政策制定思路进行深入解读,运用专利技术路线图对美国和韩国智能船厂IoT技术的创新路径进行梳理与分析,并对比美国、韩国和中国的智能船厂IoT技术路线关键节点,评估中国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建议中国以上海为策源地加快提升研发水平并构建国内智能船厂IoT创新供应链。  相似文献   

12.
"十二五"是中国造船业由大转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造船业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世界新船订单巨幅下滑,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原材料、人工等成本不断上涨,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等许多问题。面对"十二五",造船企业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掌控船舶工业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3.
针对造船的技术工艺性要求越来越高,提出一种绿色环保造船工艺,由传统烧制马板工艺到使用装备调平合龙的无码工艺,主要研究无码合龙新技术促进造船工艺改进的优化价值分析,由此实现绿色造船,降低造船成本,节省耗材,缩短造船周期,提高造船质量,解决行业痛点与问题,为我国造船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使我国由造船大国走向造船技术强国.  相似文献   

14.
基于GBS的造船综合标准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国际海事标准发展动态以及对我国造船标准化的巨大挑战,阐述了要成为造船强国必须认清差距,重点解决主要问题,提升标准技术含量,并指出了用综合标准化的系统方法发展造船标准是一条提升产业素质的可行道路。  相似文献   

15.
我国船舶工业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世界造船业形势的基础上,通过中、日、韩三国造船业情况对比,找出我国船舶工业与日本和韩国在造船技术等方面的差距和问题。从而提出新世纪发展我国船舶工业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中国造船和航运业发展状况,指出在金融危机下,挑战与机遇并存。并提出健康发展五大措施——产业升级、安全监管、海事服务、造船业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7.
面向造船企业的信息化一体化方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我国船舶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本文指出欲实现"世界第一造船大国"这一宏伟目标,必须进行技术与管理的创新,必须应用信息技术和实施造船模式的转变.结合我国造船企业及其信息化的特点,对造船企业信息化一体化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体化方案所应涉及的下述内容:建立符合新的造船模式的经济运行体系、与CAD集成构成一体化造船设计平台、应用现代造船工程技术建立动态生产计划管理系统;以成本和交货期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建立面向生产和物资成本控制的物流管理系统;实现异构数据库间的集成和数据共享;建立船舶制造业的数据标准等制造资源数据库.  相似文献   

18.
我国造船工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地分析了我国造船工业的地位和作用;研究了发达国家造船业的发展历程,指出我国造船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针对我国当前造船业发展存在的主要不利因素,认为我国造船工业需要加快金融创新,转变企业机制和优化造船业的制度环境,并从九个方面提出了加快我国造船工业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加快船舶工业发展有利于浙江工业结构调整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好地发挥浙江的区域优势.文章在分析当前浙江省船舶工业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船舶工业的统筹协调,优化利用内外资源,加快发展船舶配套业,解决船舶担保及融资,强化对船舶工业土地资源需求支撑力度等“十一五”浙江省船舶发展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马强  任威  林建国  宋新刚  李巍 《船舶工程》2014,36(1):118-122
针对目前造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缺失的问题,依据中国《清洁生产标准制订技术导则》(HJ/T 425-2008),参考机械行业、汽车行业清洁生产标准,结合造船行业的自身特点和清洁生产要求,确定了造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研究的技术路线。通过广泛调研并经咨询行业专家,首次提出并构架了造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指标体系,并以此为标准采用功效系数法对某船舶企业进行了清洁生产绩效水平评估。结果表明:提出的造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可以作为船舶企业清洁生产的依据,可以为造船行业清洁生产工作的推进和绩效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