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金燕子 《船舶》2004,(4):7-11
本文分析阐述了8 400 m3液化气船液罐吊装工作中所需考虑的几个关键问题,如液罐与鞍座的匹配设计控制,吊装前后不同受力特点引起的相应强度、刚度、总体配载等问题,吊装实施前的各项技术准备工作等等,以确保吊装方案安全、可靠地实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阐述了8400m^3液化气船液罐吊装工作中所需考虑的几个关键问题,如液罐与鞍座的匹配控制,吊装前后不同受力特点引起的相应强度、刚度、总体配载等问题,吊装实施前的各项技术准备工作等等,以确保吊装方案安全、可靠地实施。  相似文献   

3.
周执平 《造船技术》1996,(8):18-23,33
本文从液罐尺寸和质量,舱内布置及其间隙尺寸,船舶纵倾调整,吊装程序及技术要求,吊装眼板及钢索,吊装导向装置,液罐的固定装置等方面对3750m^3液化气船的液罐吊装工艺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4.
优化设计液化气船液罐特有的止浮装置,形成结构化吊码。提出2种液罐吊装方案:采用结构化吊码吊装和采用传统吊码吊装。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比分析2种吊装方案的结构强度,总结采用结构化吊码吊装的优点及可行性,为后续液化气船的液罐吊装方案提供一种优选的吊码布置方式。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液化气船的液罐支承方法和液罐的吊装工艺,并对支承材料的性能和使用方法作了详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液罐总组需要进行余量切割,液罐吊装时要测量每一个限位及鞍座的间距,这些都会占用大量的吊装用时,延长船舶建造周期。对8.5万m~3 VLGC大型液罐采用模拟总组技术,通过精度管理实现快速总组,避免了分段现场定位难度大、不可控因素多等难题,可提高吊车的利用率,缩短船舶的建造周期。  相似文献   

7.
液化气船液罐支承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对液化气船液罐支承方法、支承材料、性能、支承工艺及吊装方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这对以后液化气船的液罐修复,新建的液化气船罐体安装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船舶复杂建造工艺设计因缺乏人机工程角度的可行性验证手段,致使工艺设计更改和优化周期长,方案优劣依赖个人经验,在实际生产中时常出现工人操作可达性差、空间不足、盲装作业、疲劳作业和作业环境恶劣的现象。结合人机工程学在汽车和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提出一种船舶复杂建造工艺人机工程仿真评价方法,制订相应的评价指标。以液化气船液罐吊装工艺为例,开展相应的人机工程仿真评价,提前暴露液罐吊装工艺潜在的问题,避免设计失误,降低研发制造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9.
以实际建造的液化气运输加注船为背景,通过吊装方案确定、鞍座裕量修整、罐体落座步骤、环氧浇注固定等方面对C型液罐进行细致研究,总结整个安装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及控制要点,为今后提高同类型船舶建造效率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0.
赵帅  陈章兰 《江苏船舶》2010,27(2):23-24,44
液化气船液罐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确定液罐的结构形式和尺度。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3170m3的半冷半压式液化气船的双联C型圆筒液罐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建立了液罐有限元三维结构模型,划分网格和加载载荷后,在一定液罐壳厚度下进行有限元数值计算,得出了液罐各部位变形分布云图和应力分布云图,提高了液罐的设计效率。  相似文献   

11.
针对海洋钻机绞车提升和液缸举升两种提升系统,从装机功率、钻柱补偿系统配置方案、系统效率、重量重心、取样作业、对船体的影响、操作维护性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总结出绞车提升与液缸举升两种提升系统采用不同配套方案的优缺点,其对比分析结果可为如何选择海洋钻机提升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小型LNG船C型独立液货舱载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型独立液货舱是中小型LNG船的主要液货舱形式,通常为单圆筒或双圆筒。根据《国际散装运输液化气体船舶构造和设备》(IGC)规则,推导了最大液柱高度计算公式,并对某10000m3LNG运输船的C型独立液货舱载荷进行了计算,比较了单圆筒和双圆筒两种液货舱分别采用二维加速度椭圆合成法和三维加速度椭球合成法导致的结果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为缩短液罐总组的建造周期、降低建造成本,在整个液罐主体合龙过程中采用精度控制并建立测量坐标系进行模拟分析解决液罐总组精确定位问题,通过精度控制和测量技术的结合,使液罐主体尺寸满足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4.
该文对二维带挡板箱体液体晃荡现象进行了模拟和比较.任意拉格朗日欧拉(ALE)法基于Navier-Stokes方程,边界元法运用势流理论.首先,通过与不带挡板箱体液体晃荡现象的解析解的比较,验证了两种方法的有效性;进而研究了带刚性挡板箱体液体晃荡现象,并分析了挡板的尺寸、位置对晃荡现象的影响.文中还计算了作用于箱体壁面上的力和力矩.  相似文献   

15.
槽壁失稳是地连墙施工面临的最大威胁,特别是在基槽开挖与钢筋笼吊放过程中,成槽机械及附属设备的质量和施工振动对槽壁的稳定十分不利。以典型的冲积地质条件为例,分析基槽开挖过程和钢筋笼吊装过程的槽壁变形与安全系数,并根据常见的槽壁稳定加固方法,分别从增加泥浆密度、旋喷桩加固表层临空土体、降低地下水位等方面讨论各项措施的有效性。通过对比分析稳定加固效果,对实际工程中槽壁稳定措施的选择提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6.
吕立伟  忻迪  郑文青 《船舶》2014,(2):44-48
C型独立舱型式的小型液化气船,其液货系统(含液货罐)的设计是难点。液货罐的自身质量和液货质量由与船体相连的两道鞍座来承受,罐体内部的加强环则承载了鞍座处的支反力,因此鞍座处加强环的强度尤为重要。文中提出了一种在设计初期确定鞍座处液罐内加强环尺寸的方法,并采用有限元分析法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朱小松  滕斌  吕林  宇德志  程亮 《水道港口》2011,32(4):297-304
采用光滑粒子水动力学法( SPH)对二维晃荡问题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研究了“I”型和“T”型2种结构形式对矩形液舱内液体晃荡的抑制效果.通过对不同隔板尺寸的对比研究,得到了隔板高度和宽度对晃荡的影响作用.数值分析结果表明,“I”型和“T”型种防晃结构在高度为水深的60%~80%时具有很好的防晃效果.对于“T”型防晃结构,...  相似文献   

18.
赵勇 《江苏船舶》1999,16(1):12-16
通过对R942型液压挖掘机上船、柴油机下机舱后,1.2m~3全液压抓斗式挖泥船之机械配套与液压系统设计分析,阐明了该类工程船舶的液压系统与机械配套在动力装置设计中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并提出了内河工程船舶锚泊定位和锚绞车设计的一种新构思。  相似文献   

19.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ngle-layer liquid sloshing in offshore dry oil storage tank and the two-layer liquid sloshing in offshore wet oil storage tank, two series of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one was free surface sloshing in a closed rectangular tank partially filled with colored water, and the other was interfacial sloshing in the identical tank but completely filled with white oil and colored water. The tank was mounted on a shake table and was subjected to harmonic horizontal excitation with different excitation amplitudes and a wide range of excitation frequencies, including the first seven natural modes of single-layer or two-layer liquid system. The present study find that the frequency responses of interfacial sloshing wave are analogous to those of the free surface sloshing wave, but smaller in amplitudes. The experiments also produce results that are unique to the two-layer liquid sloshing. For example, when the external excitation frequency is equal to or close to the odd mode natural frequency of two-layer liquid system, a complicated three-dimensional (3D) gravity-capillary wave might be generated at the oil-water interface. Finally, the comparisons of free surface and interfacial sloshing in the viscous damping ratio, higher sloshing modes, impact pressure amplitude and mass center displacement were conducted, which revealed the superiority of wet storage technology in structural safety and dynamic st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