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使用"氟达拉滨+马利兰(Flud+Bu)"预处理方案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6例患者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2型)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5型)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化急非淋白血病1例.预处理方案包括氟达拉滨30mg/(m2·d)×4d,注射用马利兰3.2mg/(kg·d)×2~4d;非血缘移植患者加用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ATG)2.5mg/(kg·d)×3d;供者为其HLA配型相合的同胞或非血缘;输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数合计CD34+细胞3.0~8.03×106/kg(平均4.29×106/kg),单个核细胞6.74~13.51×108/kg(平均9.01×108/kg);采用"环孢霉素+短疗程甲氨喋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预处理相关并发症;其中5例患者重建造血,检测外周血白细胞STR-DNA证实均为完全供者植入;1例急淋L2患者在移植后早期(<30d)白血病复发导致死亡,其余5例患者随访8~20个月(中位时间10个月)均存活,至今无白血病复发.结论 "氟达拉滨+马利兰"预处理方案移植相关并发症轻,治疗恶性血液病安全可行,远期疗效尚待评估.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抗全T细胞单克隆抗体,抗普通淋巴母细胞抗原(CALLA)单克隆抗体,抗HLA-DR非多态性抗原决定簇单克隆抗体,辅以SmIg检测及Es花环形成试验,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为4种免疫学型别T-ALL,B-ALL,C-ALL和N-ALL。1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型结果以C-ALL属多,T-ALL及N-ALL次之,B-ALL少见。T-ALL多见于男孩。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树突状细胞 (DCs)体外无血清培养体系。方法 小牛血清 (FCS)、无血清 (SFM)及自体血清分别培养CML病人CD34 + 细胞或单个核细胞 (MNCs) ,以SCF、GM CSF、TNF α、IL 4 (A)与GM CSF、TNF α、IL 4 (B)两组不同的细胞因子作对照。结果 CML DCsHLA DR高表达 ,CD80、CD83和CD86表达比例不高 ,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能力不强。SFM同FCS体系相比无显著差异。 5例CML DCsPh染色体比例与培养前MNCsPh染色体比例基本吻合 ;同时以CML DCs同自身T细胞、自体Ph+ MNCs共孵育 ,测其杀伤率为 (38.5± 6 .5 ) %。结论 CML DCs携带Ph染色体 ,能刺激自体T细胞杀伤自身白血病细胞 ,但需进一步改善其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12-氧十四烷酰佛波醇-13-乙酸酯(TPA)联合伊马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变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常规剂量伊马替尼耐药的CML急性期患者12例,应用TPA联合伊马替尼治疗,观察其血液学缓解率、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和长期生存率.结果 12例患者中11例可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其中完全血液学缓解率36.36%(4/11),部分血液学缓解率36.36%(4/11),总的血液学缓解率达72.72%(8/11);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18.18%(2/11),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率45.45%(5/11),总的细胞遗传学缓解率达63.64%(7/11).结论 TPA联合伊马替尼治疗常规剂量伊马替尼耐药的CML急变期患者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雄黄体外诱导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M3细胞凋亡的作用 ,并观察其对维甲酸耐药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M3的治疗效果。方法 用雄黄处理在体外培养耐维甲酸的人白血病细胞 ,电子显微镜观测白血病细胞凋亡过程 ,并前后对照观察应用雄黄治疗维甲酸耐药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M3的疗效。结果 在 1 .0~ 2 .0 μmol·L- 1 的浓度下 ,雄黄作用于白血病细胞 2 4h后 ,可见到较为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 :细胞核固缩 ,染色体凝集 ,呈新月型紧贴于核膜周边 ,核碎裂 ,染色质片断化 ,凋亡小体形成等。用雄黄治疗的 2 0例患者 ,完全缓解(CR) 1 7例 ,部分缓解 (PR) 1例 ,总有效率 (CR +PR) 90 %。结论 雄黄能够诱导耐维甲酸的白血病细胞凋亡 ,可用于维甲酸耐药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M3治疗 ,且缓解率及长期生存率高。  相似文献   

6.
大多数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化疗诱导缓解后不可避免地面临复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AML最有效的治疗,通过免疫介导的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根除白血病细胞,能有效预防AML复发。移植技术和单倍体移植模式进展使得"人人都能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靶向治疗,如基因工程T细胞(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单克隆抗体、新型双特异性单抗,能特异性杀伤表达特殊抗原的白血病细胞,而不伤害正常细胞,将成为AML免疫治疗的新策略。研究发现高表达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的新抗原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相关抗原-34(monocytic leukemia associated antigen-34,MLAA-34)具有抗白血病细胞凋亡作用,且MLAA-34多肽可诱导特异性CTL杀伤活性,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MLAA-34可作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免疫治疗新的理想靶抗原。总之,新近进展有价值的免疫治疗白血病相关抗原的鉴定有可能根除化疗后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有望降低AML复发,延长AML患者生存。  相似文献   

7.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以下简称急粒)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变化复杂。实践证明、白血病细胞的形态及分化程度不同时,其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及预后亦有明显差异,因而探讨急粒的分型标准,摸索其与临床关系的规律,对于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评定疗效,判断预后,探索病因等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DCs)无血清培养基中 ,加入α 干扰素 (IFN α) ,以探讨IFN α对CML DCs表达共刺激分子及分泌IL 10、IL 12P70的影响。方法 在诱导CML DCs的培养基中 ,除加入SCF、GM CSF、TNF α及IL 4外 ,还加入不同浓度IFN α。培养 10~ 14d后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表型 ;G显带法显示Ph1染色体 ;噻唑蓝 (MTT)法检测CML DCs刺激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状况 ;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IL 10及IL 12P70含量。结果 IFN α(30 0U·mL-1)组较无IFN α组 ,CML DCs的CD4 0、CD83、CD86及MHC I类抗原的表达均升高一倍 ;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中OD值增加一倍 ;Ph1染色体阳性比例、IL 10及IL 12P70浓度均减低。结论 IFN α能够部分纠正CML DCs免疫表型及功能缺陷 ,同其解除了CML血清中IL 10对CML DCs分化的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HAL)与胃烟性白血病(SAL)低原始细胞性白血病(OBL)及MDS的异同点,提出HAL的诊断标准:①初诊病例骨髓呈灶性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原+早(幼)≥本系细胞30%;②骨髓活检印片有核细胞增生亦呈减低现象,病理切片示造血组织减少。应取消SAL及OBL的命名,以防止分类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10.
X射线全身照射(Totalbodyirradiation,TBI)是骨髓移植方案中的重要措施之一。它不仅有灭癌作用,同时能够抑制宿主的免疫系统及提供异基因骨髓移植所需的"空间"。本文将重点论述TBI这一与常规治疗不同的特殊照射技术中有关放射物理因素。对我和方法1对象12例骨髓移植患者实施TBI,其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变初发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恶性淋巴向回。2例。2方法2.1骨髓移植方式异基因骨髓移植3例,自体骨髓移植5例,混合骨髓移植名倒。2.2照射条件常规放射治疗在源皮底…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导了101例白血病及26例感染患者的髓细胞NAP活性测定。结果急非淋、急淋与淋巴瘤细胞白血病间无显著性差异,均可呈强阳性反应,亦可为阴性,慢粒髓细胞,NAP活性明显减低,慢粒急变者则明显升高,其酶活性与感染及类白血病反应相似。故NAP活性测定呈强阳性反应者,应首先考虑类白血病反应,但不能完全排除白血病之可能,特别是慢粒急变的初发型及CNL,应结合临床进一步探讨其它鉴别诊断之依据。NAP活性测定不能作为鉴别急淋与急非淋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单克隆抗体(McAb)及流式细胞仪(FCM)测定了44例白血病的免疫表型。结果:有3种表型:系列专一性,系列非专一性,裸型。对其中3例进行了动态观察,发现在病程中免疫表型可以发生改变,且与病情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3.
用HA方案(H:三尖杉酯碱,A:阿糖胞苷)治疗2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10例,与马利兰治疗组相比,白细胞开始下降及降至<10.0×10~9/L(马利兰组降至<20.0×10~9/L)所需时间,脾脏开始回缩及缩至最小所需时间,自觉症状的改善均较优。对缓解后再复发及缓解后的维持治疗也敏感有效。维持治疗的时间选择及间隔时间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14.
新型疫苗治疗急性白血病及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新型疫苗主动治疗急性白血病及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应用基因工程生产的细胞因子和急性白血病及多发性骨髓瘤肿瘤细胞制备的疫苗 ,主动免疫治疗急性白血病 7例、多发性骨髓瘤37例。结果  3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化疗未缓解或化疗不能耐受者 2 9例 ,经疫苗治疗达到完全缓解者 5例占17.3% ,部分缓解者 6例占 2 0 .7% ,微效者 4例占 13.8%。总有效率 5 1.8%。化疗缓解组 8例疫苗治疗后维持缓解达 8~ 13个月复发。多发性骨髓瘤 7例 ,其中 1例完全缓解 ,5例部分缓解。治疗中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 应用新型疫苗治疗化疗无效或化疗不能耐受的急性白血病及多发性骨髓瘤具有肯定疗效。且经济简便 ,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实验用大白鼠。分级刺激腓肠神经和腓肠肌神经,对被激活的背角神经元进行观察,进而对皮肤、肌肉神经传入会聚神经元进行了分类,发现同一神经刺激被激活的背角神经元可分为A、A—C和C 3个类型,其中A—C型占多数(皮神经激活68%,肌神经激活50.4%)。实验中记录到125个皮,肌会聚神经元(CMCN),按对皮、肌A类和C类传入纤维的反应,分为A—A、A—AC、AC—A,AC—AC、C—C 5型,其中AC—AC和A—A型占多数(分别为46.27%和26.12%).结果提示,上述多种会聚形式,可能是皮、肌粗、细初级传入在脊髓水平对感觉传入(特别是痛觉)进行调制的基础,因此将在镇痛、痛过敏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于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CML)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DCs)的无血清培养基中 ,加入α 干扰素 (IFN α) ,观察IFN α对CML DCs表达Fas/FasL的影响 ,以及体外IFN α合并DCs瘤苗对CML祖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 CML DCs的培养基中除加入SCF、GM CSF、TNF α及IL 4外 ,还加入IFN α。培养 10~ 14d ,鉴定细胞免疫表型、Ph1染色体比例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达Fas/FasL比例 ,碘化丙锭 (PI)染色分析细胞凋亡 ,ELISA法测上清液sFas含量 ,甲基纤维素半固体集落培养法鉴定IFN α加DCs瘤苗对CML的CFU GEMM的体外抑制作用。结果 加入IFN α后 ,CML DC免疫表型及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均显著改善 ;CML DCsFas的表达上调 ,sFas含量却下降 ,FasL表达阴性 ;PI染色显示亚二倍体峰的数值升高 ,即凋亡比增加。IFN α合并DCs瘤苗组对CML的CFU GEMM体外抑制作用优于IFN α组或DCs瘤苗组。结论 IFN α在改善CML DCs免疫表型及功能的同时 ,亦可通过Fas途径促进Ph1阳性细胞凋亡。IFN α与DCs瘤苗有协同作用 ,体外二者联合应用对CML祖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31例Guillain-Barre综合征(GBS)的电生理改变。有14例于病后3周行肌电图检查。早期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异常率为71.01%,主要表现为末端潜伏时(ML)延长,占61.22%,其次为MCV轻度减慢,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肌电图(EMG)对早期GBS的诊断价值有限.但EMG鼻常出现越早,则预后越差。31例电生理特点分型:髓鞘型GBS27例(87.09%),轴索型GBS2例(6.4%),另有2例(6.4%)髓鞘及轴索损害均较重,预后差,故认为可能是两者同时损害的混合型。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31例Guillain-Barre综合征(GBS)的电生理改变。有14例于病后3周行肌电图检查。早期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异常率为71.01%,主要表现为末端潜伏时(ML)延长,占61.22%,其次为MCV轻度减慢,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肌电图(EMG)对早期GBS的诊断价值有限.但EMG鼻常出现越早,则预后越差。31例电生理特点分型:髓鞘型GBS27例(87.09%),轴索型GBS2例(6.4%),另有2例(6.4%)髓鞘及轴索损害均较重,预后差,故认为可能是两者同时损害的混合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