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葛樵海 《航海》1993,(4):25-26
一四0五年六月十五日,郑和率船队离开刘家港开始首次航海。当船队来到印度半岛西南的古里国(今卡利库特),至此离国已有两年了,郑和决定返航。没想到郑和船队回国途中,经过苏门答腊的旧港(今巨港)时遇到了一件不寻常的事。  相似文献   

2.
曹凛 《中国船检》2013,(5):112-115
1421年正月,明成祖朱棣命郑和船队奉送十六国使臣回国。郑和率官员前往龙江关检查和修补宝船后,驶往太仓刘家港,再次"仔细点检"船质和物资装备后,至长乐港于二月趁季风出洋。由于国内因素,郑和船队中途返回。  相似文献   

3.
概述了郑和下西洋的情况,对明代的造船工业及郑和下西洋的船型特点作了简要介绍。介绍了明代的航海技术,如当时的测速方法和用航海罗盘的导航技术,特别是对郑和船队的海图作了拓扑原理海图绘制的解读。分析了郑和船队的天文航海技术,并对船队的通信联络设备和工具作了初步探索。简述了郑和船队的饮食,并从作战角度分析了郑和船队的严密组织。  相似文献   

4.
曹凛 《中国船检》2013,(6):116-120
1424年,明成祖朱棣生前最后一次命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各国。出访前,部分远洋海船被紧急征调到太仓,船质检查后,船队趁季风出行。在占城,交趾布政使司60个巡检司、8个河泊所、1个市舶司的中国官员前来拜谒郑和,并帮助检查船质和船队补给;船队到旧港,宣慰使的中国官员与华侨再次帮助船队进行船  相似文献   

5.
时平 《珠江水运》2005,(8):49-50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国家行为,郑和船队是一支强大的战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显然是从当时国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国家需要出发.  相似文献   

6.
郑和船队的规模近百倍于哥伦布船队,时间也早近一个世纪,但两次航海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迥异.文章探讨了中国封建社会对科学技术与航运造船的束缚,指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对于发展航运与造船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曹凛 《中国船检》2013,(4):94-97
郑和五下西洋前,对宝船进行了例行检查和修补,之后船队在福建长乐港驻泊近一年,期间当地船厂的提举与相关管理官员对船队船质进行了检查。船队于1417年冬五下西洋,并在波斯湾建立了霍尔木兹基地,以方便船队在此进行远洋补给、船质检查和修补,为返航提供安全保障。宝船的例行船质检查1416年年底,明朝皇帝因18个国家的访问,命郑和准备第五次下西洋,郑和接受了回访和护送各国使节回国的任务,这当中还有一系列军事任务。  相似文献   

8.
郑和船队的海上航行活动,与低纬度地区的季风变化有着密切联系,具体表现为:1)郑和船队下西洋的出发港选择在福建长乐,这里属于亚热带季风的稳定影响地区;2)郑和下西洋船队,往返时间一般为一年半,这个特点主要是由船队选择的特定航线和航行中需要利用的不同季风的转向时间决定的;3)郑和船队航程中的候风点有“斯鲁马益”、“苏门答剌”;4)分地点有“苏门答剌”、“古里”;5)主船队与各分支船队的合地点在“满剌加”。郑和船队在选择航线,确定候风点、分点、合点时,充分考虑了低纬度地区季风的变化特点,反映出当时中国海员深谙低纬度季风变化规律,充分利用其特点进行远洋航海的高超水平。  相似文献   

9.
刚刚过去的2002年,在航海史学界发生一件震惊世界却又争议颇多的新闻:英国人加文·孟席斯提出一个新理论:中国明朝郑和率领的船队比哥伦布早72年发现新大陆,比麦哲伦先100年绕行世界一周,比达伽马领先一步到达印度,比库克早到澳洲,航线一度延伸到了南极,即"郑和最早发现美洲新大陆后最先实现环绕地球航行".  相似文献   

10.
《珠江水运》2005,(8):1-1
600年前的7月11日,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正式受命出使西洋。随后的28年里,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以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开放进取、海纳百川的胸怀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创革。  相似文献   

11.
《船舶工程》2005,27(3):14-14
经过近一年的建设,郑和七下西洋所率庞大船队的诞生地、当年建造郑和宝船的龙江宝船厂遗址——南京宝船遗址公园一期工程已接近完工,可望于7月正式对游客开放。  相似文献   

12.
1405年,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开始了他的航海壮举。其船队规模之大.技术之先进和访问地点之多都是世界航海史上史无前例的。自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七下西洋,最多时达200多艘船的规模宏大的船队,其中长148米.宽60米的大型船只60余艘。使用了罗盘.测深器.牵星板等世界先进技术,航程10万余里。先后到过印度支那半岛.  相似文献   

13.
一、郑和创造了中国航海史上辉煌的一页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从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明代称加里曼丹岛以西的海域为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14.
肖亮涌 《珠江水运》2006,(Z1):31-33
本文描述郑和七下西洋,铸就古代航海业的辉煌;但郑和之后,明清两代皇朝实行闭关政策,国力、航运业严重衰败,一兴一败得出一个结论:“强于世界者必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败于海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发展海运事业,船队运力居于世界前列,文中以中远集团快速发展为例,说明郑和精神与航运发展的关系,并就继承郑和精神,向海运强国迈进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5.
郑和功成名就的航海活动广为人们所传颂。他的船队所经过的地方还流传着许多神话般的轶闻。有些故事还在地方志记载过。下面介绍的是郑和与麻风病人的故事。有次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路经厦门附近的海面时,忽报船队中有人患了麻风病,病情正在日趋恶化。郑和知情之后。为制止麻风病蔓延,不得不做出一种既令人伤心但又十分果断的决定:把麻风病人暂时流放在就近的一个小荒岛上。光阴荏苒,转瞬已是数年。郑和出使西洋归国。尽管这位伟大的航海家疲于事务,但并没有淡忘那位患了麻风病的普通船员。在返航途中,他特令船队驶  相似文献   

16.
2005年是我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600年前,郑和率领两百多艘海船、两万多人组成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历访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论时间,早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航行半个世纪;论规模,远非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的任何船队所能企及。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7.
公元1405年到1433年,举世闻名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先后七次远渡重洋,其航行规模之大,航海技术之先进,船队组织之严密,都是同时代其他远航活动所无法比拟的。郑和七下西洋,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高超智慧和非凡勇气,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8.
在蒸气机发明之前的风帆时代,庞大的郑和船队必须依赖季风和洋流的帮助,才能顺利航行。郑和航线所经历的地区是世界上季风现象最显著的地区之一。盛行风的季节性变动,带来了洋流的季节性变化,为郑和航海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本文以郑和航海图为基础,结合海洋地理知识,根据郑和出使西洋过程中的航期、航线与航速,分析对季风洋流的认识和利用,并以此侧面反映15世纪中国领先于世界的高超航海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世界海运》2005,28(1):22
中国正在逐步形成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热潮,郑和是中国明代的伟大航海家,他率领庞大船队先后7次远渡重洋。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国成立了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由交通部部长张春贤任组长。  相似文献   

20.
胡一民 《航海》2004,(6):14-17
1405年郑和首下西洋,比哥伦布探险活动早87年,比达伽马早92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了116年。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无论在船队规模、船舶载重吨位、航海应用技术领域均领先于欧洲同行。15世纪以后,我国逐渐丧失了业已确立的远洋航海优势。从表象看,大航海活动的终止是源于大明皇朝的禁海令,其实质是我国科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