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丰田汽车公司为配合车辆的款式更新换代而研发了新一代汽油机,实现了顶级水平的高热效率。介绍了1.2L涡轮增压直喷汽油机,以及新款1.5L自然吸气汽油机采用的相关技术。除了应用其自主研发的混合动力技术之外,还应用了改善燃烧的技术与降低各种损失的技术。  相似文献   

2.
随着排放法规的日趋严格及人们对汽车燃油经济性要求的提高,改变传统汽油机的燃烧方式以获得更高的燃油经济性和更低的排放水平已成为当今内燃机领域重大的研究课题之一。因此,一种新型的汽油机燃油燃烧方式应运而生,即发动机稀薄燃烧技术,而实现稀薄燃烧的理想方式是分层燃烧,这对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汽油机、柴油机及其他新型轿车动力作最新动态的分析和比较,预测满足未来欧Ⅴ排放标准的轿车主流动力为新型高清洁绿色柴油机;并从燃油喷射技术、着火技术、中冷技术、燃烧过程以及后处理技术等方面论述了新型柴油机的先进性;随着排放法规的不断严格以及世界石油危机的加剧,预测混合动力和H2燃料电池将会在适当的时期成为轿车主流动力。  相似文献   

4.
汽油机的燃油经济性比柴油机差,所以降低汽油机的能耗则显得更为迫切.稀薄燃烧是提高汽油机燃油经济性的重要手段.近些年来,对以分层稀薄燃烧缸内直喷汽油机和均质压燃汽油机为代表的新型稀薄燃烧模式的研究,极大地提高了汽油机的燃油经济性.本文论述了稀薄燃烧的实现方式及其优缺点,并重点介绍了稀薄燃烧的三种形式:气道喷射稀燃系统(PFI)、直接喷射稀燃系统(GDI)和均质混合气压燃系统(HCCI),且相互比较.文章最后简要论述稀薄燃烧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5.
针对汽油机瞬态工况所面临的某些问题,采用实验手段研究了汽油机恒转速增转矩瞬态工况下的燃烧过程,通过与稳态工况比较,分析了其示功图、平均指示压力、最高燃烧压力及其对应的曲轴转角、瞬时放热过程以及累计放热过程等参数,得出了汽油机恒转速增转矩瞬态工况下燃烧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铃木公司开发了1款新R06A型3缸汽油机,并配装于2011年1月投产的新K系列车。新型汽油机的首要开发目标是改善燃油经济性。为了满足发动机性能的要求,通过改善燃烧、减少泵气损失和降低摩擦等技术措施,全面提高了发动机的热效率。新K系列轿车在配装新型汽油机并采用起动-停车系统后,在JC08工况下的燃油耗仅为24.2 km/L,获得了日本国内市场同等级车辆中的最佳燃油经济性。同样,新型汽油机的质量在660 mL级机型中是最轻的,其噪声远低于现有发动机的。  相似文献   

7.
(接2010年第11期)(二)丰田涡流-壁面导向分层燃烧直喷式汽油机1.前言继1996年三菱汽车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款4G93型GDI现代缸内直喷式汽油机后,日本丰田公司紧接着也推出了一款2.0L双顶置凸轮轴四气门直喷式汽油机。这种新型的直喷式汽油机采用了多项新技术,例如:采用涡流控制阀调节进气涡流强度的螺旋进气道、活塞顶具有渐开线形状的燃烧室凹坑以及采用先进的电子节气门的发动机管理系统等。  相似文献   

8.
从燃烧室结构、燃烧室内气流运动、点火方式、分层燃烧及燃油喷射方式等几方面论述了当代轿车,气油机实现稀薄燃烧所采用的几项关键技术,介绍了目前降低稀燃汽油机氮氧化物NOx排放所采用的催化技术(NOx直接催化分解技术、选择还原催化技术和吸附还原催化技术)和废气再循环EGR技术,指出了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实现汽油机稀薄燃烧,可以大幅地降低稀燃汽油机氮氧化物NOx排放,为轿车汽油机实现稀燃,提高轿车汽油机的经济性和改善其氮氧化物NOx排放提供具体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发动机试验台上,对1.5 L四缸缸内直喷涡轮增压汽油机分别进行了过量空气稀释燃烧、EGR稀释燃烧与原机的经济性、排放特性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过量空气稀释燃烧技术具有较大的缸内多变指数,同时可以采用更大的点火提前角,获得了最优的燃烧相位和经济性;EGR稀释的HC排放高于原机和过量空气稀释的燃烧;原机与EGR稀释的CO排放水平相当,而过量空气稀释燃烧处于较低水平;EGR稀释燃烧技术由于燃烧温度的降低与低氧氛围的因素使其NOx排放处于最低水平。为实际改善汽油机的经济性和排放特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一、概述我们知道燃油摩托车的动力来自汽油机气缸内可燃混合气的燃烧,而燃烧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汽油机输出的驱动动力:良好的燃烧必须具备以下二十条件即良好的混合气、充分的压缩和最佳的点火。其中,点火包括点火时刻和点火能量。点火时刻和点火能量的控制则由点火系统来完成。  相似文献   

11.
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工业发展速度持续增长.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使得汽车的节能降污显得越来越重要.由于汽油机具有结构轻巧、比功率大、动态响应好、噪声振动小等特点被广泛用于轻型车、轿车,但是由于汽油机在燃油消耗率方面不及柴油机,因此,改善汽油机的燃油消耗水平一直受到重视.汽油机采用稀薄燃烧技术不仅可提高其燃油经济性,而且可改善汽油机对大气的污染.  相似文献   

12.
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作为目前市场上广泛应用的一种先进发动机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中详细介绍了汽油机缸内直喷的混合气形成模式、燃烧模式和该技术对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并对采用缸内直喷技术对发动机其他部件的要求进行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未来,燃烧在汽油机降低燃油耗方面将起到关键作用。英国Ricardo公司应用新型喷束引导燃烧过程的汽油直接喷射方法能使涡轮增压汽油机以非常有利的燃油耗值,在部分运行范围内以典型的柴油机燃油耗值运行。应用这种技术,汽油机能几乎完全无节流地运行,并能在绝大部分的特性曲线场内利用稀薄燃烧的优势。这种燃烧方法燃用汽油运行,也能燃用诸如E85或M40等燃油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14.
Hyundai公司开发出1款新型1.8 L汽油机,以替代紧凑型及中型轿车上的老机型。该汽油机首次被配装在2011年亮相北美市场的Hyundai公司新款Elantra汽车上。通过应用双连续可变气门正时系统,以及能获得中、低速大扭矩和高速大功率的两级可变进气系统,这一新机型实现了高动力性能和低燃油耗。此外,优化了下部结构件和进气系统零部件,与此同时,也十分重视减轻部件质量,以降低噪声水平。该汽油机符合美国特超低排放车和欧5排放法规。简要介绍了新一代1.8 L直列4缸汽油机(Nu汽油机),以及为提高动力性能、减少燃油耗、降低排放和振动噪声而采取的各种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15.
正(接上期)十六、燃烧过程新型双涡轮增压直喷式汽油机的燃烧过程组合了涡轮增压、Valvetronic全可变气门机构和汽油缸内直接喷射等方面的技术,其主要的标志是高精度多孔喷油器以及火花塞平行布置在燃烧室中央位置(图6)。高达20MPa的喷油压力和6孔  相似文献   

16.
HEV用高膨胀比汽油机研究现状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高膨胀比汽油机循环理论研究和高膨胀比汽油机与混合动力电机-电池系统协同工作时的工作特性两个角度,综合论述和分析了国外混合动力高膨胀比汽油机的研究现状,包括高膨胀比循环对燃油消耗和排放的影响规律,高膨胀比汽油机在与电池-电机系统协同工作时的燃烧稳定性控制策略,瞬态工况和高速工况下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能,混合动力高膨胀比汽...  相似文献   

17.
在整个发动机特性曲线场范围内扩大燃烧极限和稀薄燃烧区域,以进一步挖掘汽油机的节油潜力。IAV公司的试验研究证实,与当今应用的分层燃烧方案相比,汽油机采用质调节在新欧洲行驶循环中能节油10%,而且,在高负荷高转速运行范围内的节油率高达28%。但是,为了转换到质调节,汽油机必须修改其混合气形成、换气、燃烧过程和排气后处理。  相似文献   

18.
《汽车化油器》1997,(5):25-33
最近日本采用新型燃烧技术开发了缸内直喷式汽油机。这种新技术包括产生气体滚动的直立进气道、实现最佳喷雾扩散和雾化的电磁涡流喷射器、维持充量分层的紧凑活塞凹坑,还有其它能够理想控制发动机的高新技术。这种新型GDI(缸内直接喷射汽油)发动机采用超稀薄分层燃烧方法,在部分负荷时实现了较高热效率,要满负荷时通过均匀燃烧实现了发动机的高性能。  相似文献   

19.
(接上期)梅塞德斯-奔驰公司在其M272KEV6-3.5L进气道喷射汽油机的基础上,开发出了新型的M272DEV6-3.5L直喷式汽油机,搭载于奔驰CLS350CGI轿车上,它是世界上首次应用压电控制喷油器并采用喷油器中央布置的油束引导燃烧过程的直喷式汽油机。该机在更大的部分负荷范围内实现了充  相似文献   

20.
介绍一种采用汽油直接喷射系统和双连续可变气门正时控制系统的新1.6 L 4缸涡轮增压汽油机。较高的环境性能要求迫使汽油机必需进一步提高效率。同时,改善动力性能对于增强车型的竞争力及市场的认知度十分重要。为了满足上述要求,开发了一种1.6 L直接喷射涡轮增压汽油机。通过采用多种减摩技术,该机型达到了与2.5 L自然吸气汽油机相同的高动力性能,而且其较低的燃油耗可与排量较小的汽油机相媲美。此外,该汽油机达到了美国低排放车第2阶段-超低排放车和欧5排放法规要求的低尾气排放性能。该汽油机已被命名为MR16DDT,第1款配装MR16DDT汽油机的车型是Juke。详细介绍了该款新型汽油机采用的各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