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一种应用多连杆机构的可变压缩比(VCR)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并描述了该系统实现压缩比连续可变控制的特点与潜力,以及设计紧凑、低振动、低摩擦的VCR原型机的方法.另外,还着重研究了VCR系统应用于涡轮增压发动机时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以及改善燃油经济性等多种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发动机小型化与涡轮增压相结合是目前实现汽油机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发动机小型化具有众所周知的优点,但其缺点是在高负荷时易发生爆震,并且需要通过提高增压度来补偿功率的下降,所以必须采取降低发动机压缩比的措施。另外,部分负荷时的增压压力升高会导致其效率变差。采用两级可变压缩比(VCR)系统可以弥补上述缺点。动力长度可变的两级VCR系统可以采用长度可变的传动部件来代替传统的传动部件,因此,只需对现有的发动机结构作较小的改动。在过去几年中,研究人员一直在研发这种长度可变的连杆系统。根据目前的发展状态,详细阐述该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对各种压缩比的范围和驱动转速的考虑进行详细讨论,将两级VCR系统与全可变VCR系统进行比较,并展望如何在现有的先进汽油机中,利用两级VCR系统的潜力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相似文献   

3.
可变压缩比(VCR)技术可促进发动机整机的高效化。本文将针对Gomecsys最新可变压缩比技术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4.
<正> 英国内燃机研究所(BICERl)有一个零部件开发实验室。早期的开发型可变压缩比(VCR)活塞就是在这里研制成功的。该所的研究部主任唐·帕尔默认为,现在该是开发利用可变压缩比活塞的时侯了。他还说,采用了可变压缩比活塞后,涡轮增压发动机在整个转速范围内都能满意地工作。 实际上,可变压缩比活塞的首次研制是在1952年。当时研究它的目的是为了将高压涡轮  相似文献   

5.
文章着重讨论了改善和提高高原用发动机的性能问题,认为在当前情况下,除了积极推广高原发动机涡轮增压技术外,采用机械增压、利用进气系统动力效应、使用含氧燃料等,都是提高非增压发动机动力性能时值得考虑的措施. 在改善和提高涡轮增压柴油机性能方面,目前应改善脉冲增压系统、使用脉冲转换器、选择低速配合设计方案、采用复合增压等,以便提高发动机的低速性能;推广中冷技术、使用液力风扇离合器、采用启动加浓及进气加热等措施,以便降低发动机的热负荷;改善发动机的起动性能;综合提高发动机的性能.另外,文章认为可变压缩比及增压补燃发动机更适合于高原的特点,是值得研究的机型. 对于汽油机来说,除了上述的某些共同性问题外,还应注意研究化油器的改进与增压压力的控制、爆燃及点火系统的性能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萨伯公司是开发涡轮增压汽油机的先锋之一,并且在八十年代就已经形成了一种可变压缩比的想法。借助于SVC概念,萨伯公司现在已经将它的理想转变成了现实。在今天技术要求的背景下,人们决定在一台1.6L五缸试验发动机上采用压缩机作为增压器,实现可变压缩比概念。本文介绍这台试验发动机的结构原理和性能。 可变压缩比(SVC:Saab Variable Compression)是在汽油机发展  相似文献   

7.
日产可变压缩比发动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变压缩比的目的在于提高增压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在增压发动机中,为了防止爆震,其压缩比低于自然吸气式发动机。在增压压力低时热效率降低, 使燃油经济性下降  相似文献   

8.
日产旗下豪华品牌英菲尼迪于去年洛杉矶车展上首次推出了其全新的QX50车型,而这也是英菲尼迪首款搭载可变压缩比技术(VCR)的车型。这项技术在之前量产的车型当中是没有出现过的, 堪称“内燃机黑科技”。可变压缩比涡轮增压(VC-T)准量产发动机于2016年全球首秀,英菲尼迪称之为 “燃烧发动机的设计突破”。这款2.0 L的VC-T发动机机组能够根据不同工况和不同工作模式调整其压缩比,从而优化功率和效率,使其能达到与4缸柴油机相似的输出扭矩。英菲尼迪VC-T发动机对比QX50此前的3.7 L V6发动机,预计可使城市及高速道路行驶综合燃油效率提升27%。VC-T发动机输出功率达到200 kW,最大扭矩达到380 N?m,其强劲的动力足以使VC-T发动机在效率方面成为最好的一款发动机。  相似文献   

9.
降低燃油消耗和减少排放污染一直是汽车发动机技术发展追求的两个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两个目标,越来越多的汽车发动机应用了电子控制燃油喷射、多气门、点火正时控制、废气再循环、废气涡轮增压、爆震控制、可变气门及压缩比可变控制和三元催化反应装置等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对改善汽车发动机的技术性能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有力地促进了发动机技术的发展。目前,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不仅已经比较成熟,……  相似文献   

10.
当前发动机研发的主攻方向是借助参量可变的子系统来优化整机性能,范例有:可控的冷却液流量、气门参量、燃油直喷和可变压缩比等等。每增加一种受控的参量都因其能改善热  相似文献   

11.
可变压缩比技术对发动机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上分析了可变压缩比技术在汽车发动机上应用的必要性,详细阐述了可变压缩比技术的应用对改善发动机的燃烧过程,综合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降低发动机的废气排放污染等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某1.5 L涡轮增压汽油发动机搭载可变配气机构进行的倒拖试验,分析气门升程特性、凸轮轴基圆跳动情况、执行机构性能,对比了自主设计凸轮轴与竞品发动机凸轮轴的基圆跳动情况,同时针对可变配气系统的执行机构进行了性能研究。  相似文献   

13.
汽油机电动增压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某2.0L涡轮增压发动机的低速性能,提高发动机的最大功率,提出了由电动增压器加涡轮增压器组成的复合增压系统,重新匹配涡轮增压器并优化发动机压缩比.通过GT-Power软件建立复合增压系统仿真模型,用于复合增压系统选型工作和发动机的性能预测.最终确定了设计方案,通过台架试验验证了该复合增压系统能显著地提高发动机的低速扭矩、瞬态响应和最大功率,为后续高性能发动机的开发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方向.  相似文献   

14.
日产汽车公司开发了一种应用多连杆机构的可变压缩比系统,并从其各部分的具体结构及工作原理入手,分析该系统实现连续可变控制的特点,以及开发中存在的尚待解决的问题。研究中,将重点集中在可变压缩比系统的摩擦技术上,运用了最新的润滑分析工具,即弹性流体动力润滑分析方法。较详细地介绍了连杆连接销的润滑分析实例,说明了所应用的计算方法及弹性流体动力润滑分析结果,从而提出了开发发动机新机构的一种途径,即在可变压缩比系统的基本几何学设计阶段,就将构件的摩擦性能纳入到基本设计中。  相似文献   

15.
未来汽车的心脏可变压缩比发动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改变压缩比来提高汽油发动机效率的观点在上个世纪就已经被提出来了,并进行了很多试验。目前,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试验样机已经问世,如瑞典萨博(SAAB)汽车公司开发的1.6L可变压缩比发动机,其功率达到了3.0LV6发动机的水平,法国的MCE-5 Development公司、德国的FEv发动机技术公司、日本的日产汽车公司也相继开发了可变压缩比发动机。  相似文献   

16.
石屹 《汽车之友》2016,(21):110-111
增压技术发展到今天大家都已经开始往“黑科技”的方向发展了,奥迪给自己的TDI发动机装了三个涡轮,英菲尼迪就给自己搞了个可变压缩比。  相似文献   

17.
当下各国的排放与油耗法规日益严苛,对发动机的热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变压缩比技术可以根据发动机工况调节压缩比,从而在不削弱动力性的前提下提升燃油经济性,是当下发动机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专利与论文,总结了现有的可变压缩比技术,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随后尝试设计了一种用于实现连续可变压缩比的曲柄长度可变的...  相似文献   

18.
正专家点评:江铃汽车参选的这台1.5L涡轮增压发动机是江铃汽车自主研发的,数据方面,120kW最大功率和250Nm最大扭矩表现也很主流。技术先进性是这台发动机的看点之一,除了涡轮增压、缸内直喷、DVVT外,其还搭载了两级可变电子机油泵、电子节温器,进一步提高发动机的经济性。这台1.5T GDi发动机是江铃完全自主正向研发的产品,这台发动机具备了目前比较主流的涡轮增压、缸内直喷、DVVT、小排  相似文献   

19.
《汽车驾驶员》2006,(8):60-60
6月26日,华晨1.8T涡轮增压汽油发动机在沈阳华晨金杯发动机厂正式投产。 本次投产的华晨1.8T系列发动机由华晨汽车联手世界三大权威内燃机研发机构之一——德国FEV发动机公司制造,具备独立知识产权。它采用全铝高性能紧凑型结构、单缸4气门技术、双顶置凸轮轴技术、涡轮增压及中冷技术、可变配气正时技术、电控多点顺序燃油喷射技术等先进技术,排放满足欧Ⅳ标准。  相似文献   

20.
全球领先的汽车涡轮增压器制造商霍尼韦尔公司宣布,将为中国领先的运动型多功能轿车(SUV)、皮卡制造商长城汽车提供柴油机可变截面涡轮增压(VNT)技术。采用这一技术的长城哈弗H5和H6 SUV将受益于霍尼韦尔最新VNT技术带来的优异燃油经济性和增强的发动机性能。相比于传统的废气旁通涡轮增压技术,霍尼韦尔VNT技术能够将扭矩提高高达30%,改善发动机在低速运转状态下的车辆加速性能并且实现更清洁的燃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