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自主开发的两级可变气门升程(VVL)硬件,依据系统工作原理和执行机构,提出了能够实现 VVL功能的控制策略。两级 VVL系统控制的有效性、发动机动力输出的平顺性、VVL硬件的诊断保护和整车燃油耗是 VVL控制系统关键技术指标,据此建立了控制模型、扭矩协同控制策略和诊断保护机制。试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实现了功能控制目标的要求,可使 VVL系统实现高效运行,满足了发动机气门升程瞬态变化过程中的动力输出平顺性要求,实现了 VVL硬件的诊断保护功能,达到了整车降低燃油耗和较少污染物排放目标,符合产品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
2012年,Hyundai汽车集团推出1款采用连续可变气门升程(CVVL)机构的发动机。该发动机是专为中型轿车设计的直列4缸2.0L汽油机,具有燃油耗低、性能高及响应快的特点。CVVL机构是一种6连杆机构,具有结构紧凑和坚固耐用的优点。相比传统机型,CVVL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提高7.7%,最大功率提升4.2%。生产CVVL发动机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是发动机各气缸气门升程的偏差。为了调整气门升程的偏差,设计了气门顶垫片和调节螺钉。通过测量气门顶部高度和凸轮支架总成的蹄形升程,选择垫片厚度。调节螺钉是调整气门升程偏差的辅助装置。开发了适用于CVVL发动机工厂装配线的气门升程偏差诊断系统,并用测试装置直接测量气门升程。该诊断系统位于配气机构装配台后,可以实时监测气门升程的变化,并给出装配系统的快速反馈。  相似文献   

3.
刘艳 《汽车与配件》2012,(27):20-21
PSVC三级可移动气门升程系统的运动学是建立在PDVC持续可变气门升程的基础上。该系统简单,内燃机的油耗和排放水平可降低5%。在今后的几十年中,内燃机将继续占据汽车动力系统市场的较大份额。其中大部分发动机是带有2个顶置凸轮轴的四缸直列发动机(铸铝气缸盖)。降低成本、提高燃烧过程的效率以及减小机械损耗都是发动机开发商的主要目标。另外,降低磨损、轻量化、采用可变气门传动系统,可使得发动机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由于能源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迫使各国纷纷采取措施降低车用发动机油耗和排放,通过降低发动机排量,采用可变气门正时、改变压缩比、多气门技术、稀燃技术、直喷式燃烧系统、催化反应器等先进技术来适应日益严格的法规要求。我国汽车排放问题也十分严重,本文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广本新雅阁(2.4L)的i-VTEC系统是VTEC VTC组成的高智能化气门正时和气门升程电子控制装置,结构框架图如图1所示。VTEC系统可以控制发动机在低转速区域和高转速区域时的气门正时和气门升程;VTC系统能根据发动机负荷对气门相位进行连续控制(可变凸轮相位)。所谓i-VTEC系统就是融合了上述两项技术的新系统。通过VTEC对气门升程,VTC对气门重叠(进气门和排气门同时开启的状态)进行周密的智能化控制,从而使大功率、低油耗和低排放这三个具有不同要求的特性都同时得到提高。其排放达到了欧-Ⅲ标准。  相似文献   

6.
林静 《汽车与配件》2013,(13):32-35
发动机开发的主要问题是降低油耗和CO2排放,未来废气排放法规也要求进一步降低排放。目前虽然人们在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开发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车辆内燃机仍然是重要的驱动源。内燃机的效率必须不断提高。发动机优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问题有:降低充气循环、充气循环的优化、残留废气量的影响、特别是在部分负载的情况下,在压缩行程和测量新鲜空气量开始时的温度控制。需要气门机构具有可变性,以实施这些策略。从纯配气相位调整和部分可变气门升程到全部可变气门升程,完  相似文献   

7.
可变气门升程技术能够实现在不同工况时为发动机匹配合适的气门升程,是改善发动机动力性能、提高燃油效率和减少有害排放的一种重要途径。介绍了可变气门升程技术的类型、实现途径及应用现状,分析了典型可变气门升程机构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并对其特点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对1台2.0L涡轮增压进气道喷射汽油机和1台对比用的2.0L涡轮增压缸内直接喷射汽油机进行了台架试验研究,这2台汽油机都采用全机械式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技术的无节气门负荷控制策略。对比中使用的基础发动机是不带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机构的缸内直接喷射涡轮增压汽油机。运行试验重点是研究部分负荷时的燃油耗及全负荷时的低速最大扭矩。在这...  相似文献   

9.
为满足国家燃油耗和环保法规要求,上汽集团开发了第3代蓝芯2.0T 发动机,命名为“GL31系列”发动机。该系列发动机采用了大量先进技术,相对于上一代发动机,在保持功率和扭矩输出不变的情况下,燃油耗可节约10%左右,低速响应速度可提高约3倍。介绍了GL31系列发动机的核心关键部件,包括高压铸铝缸体、高滚流气道和集成排气歧管的气缸盖、喷射压力高达35 MPa的燃油喷射系统、中置可变气门正时凸轮轴、可变升程气门、小惯量电动涡轮增压器、可开关式机械水泵、可变排量机油泵、树脂齿轮平衡轴、全平衡块曲轴、铸铁环活塞和胀断连杆等。GL31系列发动机不仅采用了上述零部件的最新研发技术,而且在噪声、振动,以及降低摩擦功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优化工作。该系列发动机为后续新型发动机的开发提供了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10.
借助于可变气门控制装置,可以在内燃机上对发动机的目标量,例如比油耗、废气特性、扭矩以及最大功率等发挥积极影响。 可变气门控制技术包括两大类:可变气门定时和可变气门升程。实际上这两类技术在一些系统中无法截然分开。宝马公  相似文献   

11.
汽车的排放污染及其控制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叙述了汽车排放污染的现状,并指出降低汽车油耗和排放污染的一些主要技术措施:直喷式燃烧系统,稀薄分层燃烧技术,多气门技术,可变气门正时和升程,废气再循环,催化反应器等。  相似文献   

12.
可变配气机构的种类、构造和未来动向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年来,对发动机的高效率化(降低燃费、提高性能)和降低尾气排放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手段之一的可变配气机构正逐步商品化。本文主要以配气相位可变方式和气门开启角、气门升程可变方式为中心,概述各种可变配气机构的开发目的和构造,并对其未来动向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3.
德国Kaiserslautern理工大学和Karsruher工艺技术研究所介绍了进一步降低汽油机燃油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可能性及其极限,评价和比较了以化学计量比均质混合气运行的汽油机,并使用了可变气门机构优化工作过程的热力学方法。为此,将划分凸轮轴相位调节器、非连续气门升程转换器和全可变气门系统之间的应用界限。此外,还介绍了汽油机无节流运行中气缸切断的节油潜力。  相似文献   

14.
奥迪公司在2007年该款2.8L发动机上使用AVS(AudiValvelift System)系统。AVS是可变气门升程技术的缩写。采用该技术的发动机,每个气门可由两个不同几何形状的凸轮来驱动,两种不同参数的凸轮驱动气门,就实现了气门相位和升程的两级调节,以适合发动机不同工况的要求。AVS改善了进气,提高了发动机功率和效率。  相似文献   

15.
汽油机冷起动控制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欧Ⅲ、欧Ⅳ排放法规已将发动机的冷起动过程纳入考核范围。论述了汽油机冷起动工作过程的特点、排放状况及冷起动控制技术对满足未来排放法规的意义。介绍冷起动控制技术中采用的油膜补偿模型、缸压反馈闭环控制、可变气门正时和气门升程技术及一些新的后处理措施,以降低冷起动的排放。  相似文献   

16.
降低发动机燃油耗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满足日趋严格的排放法规要求的必经之路。针对降低发动机燃油耗的课题,以发动机周边零部件为中心,着重介绍丰田汽车公司开展的摩擦学相关研究。就利用摩擦学技术降低燃油耗的具体方法,阐述了在优化气缸内圆面(工作表面)、改进活塞组件、优化气门机构及曲轴轴承等方面采用的新技术和新工艺,评价了上述技术措施对降低燃油耗及二氧化碳排放的效果。同时指出,即便是当代先进的内燃机,在利用摩擦学技术与手段优化其内部摩擦及降低燃油耗方面,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7.
摩托车用可变气门定时及升程调速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可变气门定时及升程调速技术作为汽车发动机大功率、低油耗、低排放研究的重要一环,特别引人注目.在摩托车赛车上发动机向高转速、大功率化方向发展,但却有牺牲低中速区域的倾向;同时,以不降低高速输出功率、改善低中速输出功率为目标的可变气门定时及升程调速机构的开发也取得了进展.本文介绍已应用于日本铃木公司GSF400V型摩托车发动机上的VC(Variable Valve Contro1)系统.  相似文献   

18.
张虔 《车时代》2010,(5):122-125
发动机高效是主流 传统的内燃机技术虽然成熟,但动力和传动系统的能量损耗约占整车能量损耗的38%,因此提高发动机效率,少传动系统的能量消耗对降低油耗显得尤为重要。奥迪的可变气门升程系统的新型FSI和TFSI发动机配备AVS,  相似文献   

19.
正BMW和PSA公司为降低CO_2排放合作开发了一种小型汽油机系列(图1),并首次在该等级排量的汽油机上应用了全可变气门机构(配气相位和气门升程调节)以及采用双涡道增压器增压与缸内直接喷射相结合,同时应用了体积流量可调的机油泵和可脱开的机械传动冷却水泵,并不断地降低摩擦功率,使得所有机型的扭矩特性曲线明显丰满,燃油耗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0.
刘训勤 《国外汽车》1993,(6):5-9,14
1992年日美欧各汽车厂家新型汽油发动机的主要发展方向是高性能化、四气门化、并设法降低油耗,减少排放污染等。日本汽油机的四气门化及可变气门正时结构,不仅用于部分高性能汽油机上,普通汽油机也开始采用该结构。随着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各国对汽车排放、燃油消耗及噪声做出了相应用规定,促进了汽油机电子控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及稀燃汽油机和减震降噪技术的应用,可变气门正时机构与可变排量控制机构作为一门新技术应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