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制动器摩擦副摩擦因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某EQ1208型车辆后桥鼓式制动器为例.对其三维热机耦合有限元模型进行了等速持续制动工况仿真.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仿真值和试验值在相同温度测量点的温升动态变化趋势相同,从而验证了仿真所利用摩擦因数温度特性的准确性.对该后桥鼓式制动器在连续15次循环制动工况下摩擦表面平均温度、摩擦副摩擦因数及制动管路压力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同步器同步过程中摩擦锥面间摩擦因数变化对其工作性能的影响,对同步器的工作过程进行了台架试验。结果表明,该摩擦因数并非维持恒定值,其随转速差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可以用指数函数很好的拟合。根据台架试验结果,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搭建了同步器同步过程的动力学仿真模型,并通过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的对比,证明考虑摩擦因数变化的仿真模型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同步过程的真实情况,有利于同步器各工作参数的精确计算。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总装底盘摩擦线输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离散事件系统仿真为理论基础,采用三维动态仿真技术,基于AutoMod仿真平台,建立了典型总装车间底盘摩擦线输送系统三维仿真模型,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底盘摩擦线输送系统进行了仿真研究。  相似文献   

4.
通过多体动力学仿真的方法研究同步器同步过程,对同步器摩擦锥面的在不同初始结合状态下的工作过程进行了台架试验,同时根据同步过程理论模型计算同步时间。根据台架试验结果,搭建了同步器摩擦锥面同步过程的动力学仿真模型,并通过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的对比,证明仿真模型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同步过程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5.
通过多体动力学仿真的方法研究同步器同步过程,对同步器摩擦锥面的在不同初始结合状态下的工作过程进行了台架试验,同时根据同步过程理论模型计算同步时间。根据台架试验结果,搭建了同步器摩擦锥面同步过程的动力学仿真模型,并通过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的对比,证明仿真模型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同步过程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6.
以某直列3缸汽油机为研究对象,利用 AVL EXCITE 软件建立了曲轴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通过台架试验,验证了该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在此模型基础上分析了润滑油温度、供油压力以及润滑油种类对发动机曲轴摩擦功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指定条件下的曲轴摩擦损失功率仿真结果为106.6 W ,台架试验结果为102 W ,误差在5%以内,表明仿真模型具有相当的精度;当润滑油供油温度从40℃升高到110℃时,曲轴摩擦损失功率减小到最低,约为104 W ,当温度超过110℃后,摩擦损失增加,当温度上升到150℃时,摩擦损失功率达到140 W ,润滑条件急剧恶化;当轴承主油道入口压力从0.31 MPa 增加到0.4 MPa 时,曲轴摩擦功率减小约10 W ,且供油温度较低时润滑油供油压力对曲轴摩擦功率影响较大;曲轴摩擦功率随黏度的提高而增加,供油温度较低时,润滑油黏度对曲轴摩擦功率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研究了发动机摩擦功分解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曲轴摩擦功预测的仿真模型并与测试结果对比,验证了模拟方法可靠。对影响曲轴摩擦功的几个因素分别进行了对比研究,最后还模拟了发动机实际工作与分解摩擦功试验时曲轴摩擦功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基于离散体系的移动元胞自动机方法,并考虑多种填充材料的影响,构建了重型车辆传动系统的复合材料密封环的离散模型,选择聚四氟乙烯和聚醚醚铜两种复合材料,进行密封摩擦副微观摩擦磨损过程的可视化对比仿真。通过仿真直观观察密封表面微观结构的动态演化,及其机械混合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通过磨损元胞的统计计算,分析在模拟时间内两种复合材料密封环的微观磨损情况。同时开展了密封环摩擦磨损试验,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两种密封材料的表面形貌,结果表明,在材料颗粒磨损方面,仿真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通过移动元胞自动机方法开展复合材料密封环微观摩擦磨损模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利用Dynaform软件对某轿车行李箱盖外板成型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对影响冲压成型的压边力、摩擦因数、凸凹模间隙、拉延筋高度等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组合,对4个参数对成型结果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从而可知影响程度最大的参数为压边力和摩擦因数。结合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压边力和摩擦因数对成型结果的影响规律,并将仿真结果与实际生产零件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模拟得到的最佳工艺参数与实际生产中所用工艺参数基本相同,成型部分仿真结果与实体零件的数据非常接近,变化趋势相同。  相似文献   

10.
齿轮表面涂层是提高变速器齿轮疲劳寿命的有效方法。本文中基于非线性有限元法、传热学和涂层摩擦学理论,将轮齿之间摩擦产生的热视为热源,采用摩擦磨损试验机获得涂层表面的摩擦因数,精确计算稳态条件下涂层齿轮的摩擦热流密度和对流系数;运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某7速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涂层齿轮进行不同涂层厚度下温度场的数值仿真,揭示了涂层摩擦因数、转速和转矩等参数对齿轮稳态温度场的影响;采用红外热成像仪在齿轮动力循环加载试验台上测试了不同工况下的齿轮表面温度。结果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并表明,涂层后齿轮摩擦因数的减小可有效降低齿轮的最高本体温度。本研究为变速器齿轮的抗胶合和表面改性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黄爱芳 《汽车电器》2022,(7):18-20+23
为对比分析电池包液冷板不同结构型式的冷却效果,基于某款混合动力乘用车的HEV电池包架构,在相同的热仿真工况下,采用热力学分析软件对口琴管液冷板和压铸箱体搅拌摩擦焊液冷板的冷却效果进行数值仿真。由仿真结果可知,相较口琴管液冷板而言,采用压铸箱体搅拌摩擦焊液冷板结构形式能取得更好的冷却效果,这为其他款混合动力乘用车的电池包液冷板结构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2.
基于LuGre模型的轮胎原地转向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LuGre摩擦模型的轮胎原地转向模型可表达不同轮胎刚度和载荷、不同输入频率、不同摩擦特性等工况下的回正力矩随转动角的变化关系,适于进行轮胎模型相关实时仿真运算及控制系统研究.讨论了该模型的建立过程和模型参数对轮胎转向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参数的辨识及模型仿真计算与试验结果的对比,结果表明二者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仿真不同路面摩擦状况下回正力矩随纵向滑移率和侧偏角的变化,仿真参数v=10 m/s,α=8°,Fz=4kN,sx=0.2,结果如图37所示。(接续第4期第6页)  相似文献   

14.
基于制动过程离散化分析方法,考虑ABS的正常作用,分析了205/55/R16型子午线轮胎在不同胎面结构下的制动性能。使用有限元商用软件Abaqus,求得不同离散制动速度下轮胎接地区域节点与路面间的法向作用力和滑移率,获得制动器摩擦热损失率和轮胎摩擦能量损失率。然后依据汽车动能完全被制动器和轮胎摩擦能量损失所消耗的假设,计算每个速度子区间的制动时间增量,最终求得不同胎面结构轮胎的制动时间和制动距离。仿真分析结果与试验的良好吻合,验证了仿真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张凯  张军 《汽车技术》2022,(5):16-21
为解决驱动半轴与轮毂轴承的接触面在起步力矩冲击下产生粘滑摩擦,导致某车型驱动轮端出现噪声的问题,通过建立AMESim整车传动模型,分析了锁紧力、接触面摩擦特性、花键刚度等因素对粘滑摩擦的影响趋势,并结合仿真结果,从经济性、有效性角度出发,采用对驱动半轴轴肩表面进行磷化工艺处理得到磷酸锰转化涂层以改变接触面摩擦特性的方案,有效解决了该车型的起步噪声问题。  相似文献   

16.
(接续第4期第6页) 仿真不同路面摩擦状况下回正力矩随纵向滑移率和侧偏角的变化,仿真参数v=10m/s,α=8°,Fx=4kN,sx=0.2,结果如图37所示.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不同汽车行驶工况下动力传动系统的自由度会变化的情况,提出了动力传动系统分相建模方法。该方法根据有限状态机中相的概念将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的工作状态分为空挡滑摩相、空挡锁止相、在挡滑摩相和在挡锁止相4种相位,并给出了每种相下系统自由度的变化和驱动转矩的计算公式。同时,由于离合器摩擦模型对动力传动系统非线性特性的精确模拟具有重要影响,故建立了满足动力传动系统实时定步长仿真要求的摩擦模型。最后,在典型工况下,进行了模型仿真和实车试验。结果表明,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可用于动力传动系统在预开发阶段的性能匹配。  相似文献   

18.
S-Function,即systemfunction,通过C语言程序与Simulink相结合设计出所需的轮胎Simulink仿真模块,建立一种基于实验数据的轮胎模型。该模型对轮胎进行了简化,忽略了路面摩擦、车速、轮胎的倾覆力矩和滚动阻力矩。使用该S-Function模型通过轮胎稳态试验和整车双车道切换试验,与CarSim自带轮胎模型的计算仿真结果对比,说明S-Function的轮胎模型具有仿真结果准确可靠,建模简单,易于编程实现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利用动态试验和有限元仿真对某载货汽车后悬架钢板弹簧的"频变"和"幅变"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很好地吻合,而加载幅值对钢板弹簧的迟滞曲线影响较大,而加载频率对其影响甚微。最后通过仿真进一步考察了钢板弹簧片间接触摩擦因数、接触面积、接触阻尼以及预紧力对板簧迟滞特性的影响,为钢板弹簧的正向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依据转向系统中摩擦特性,基于ESF摩擦模型分别建立了转向系统中的静摩擦和动摩擦模型,并进一步建立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模型,对转向系统模型中各参数进行了参数辨识以及整车系统Simulink-CarSim联合仿真分析,同时与实车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开发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