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Hyundai公司开发出1款新型1.8 L汽油机,以替代紧凑型及中型轿车上的老机型。该汽油机首次被配装在2011年亮相北美市场的Hyundai公司新款Elantra汽车上。通过应用双连续可变气门正时系统,以及能获得中、低速大扭矩和高速大功率的两级可变进气系统,这一新机型实现了高动力性能和低燃油耗。此外,优化了下部结构件和进气系统零部件,与此同时,也十分重视减轻部件质量,以降低噪声水平。该汽油机符合美国特超低排放车和欧5排放法规。简要介绍了新一代1.8 L直列4缸汽油机(Nu汽油机),以及为提高动力性能、减少燃油耗、降低排放和振动噪声而采取的各种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世界各国正在进一步收紧制定改善汽车燃油经济性及废气排放法规的限值。汽油机技术研发的重点主要在高效率、低排放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上,各生产商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各生产商采用高压缩比、涡轮增压、进气道燃油喷射与缸内直喷技术,通过降低机械阻力以改善热效率。目前,采用稳定稀燃技术的新型汽油机相继投放市场。以2018年发布的新款汽油机及相关研发成果为例,介绍了车用汽油机的市场发展趋势与技术研发动向。  相似文献   

3.
介绍新型1.2 L 3缸HR12DDR型汽油机,其开发目标是达到欧洲B级车市场最低的二氧化碳排放,并通过优异的动力输出性能来满足用户的驾驶乐趣。同时,该汽油机的开发目的也是为了满足日趋收紧的法规要求,以及将来取代轿车柴油机。2011年,该汽油机已被应用在日产汽车欧洲市场的Micra车型上,达到了新欧洲行驶循环的二氧化碳排放限值95 g/km。为了降低燃油消耗率,通过提高压缩比,最大限度地提高热效率,并尽可能降低机械摩擦损失。通过汽油直接喷射系统优化燃烧。选择带有旁通阀和电磁离合器的机械增压系统,在不牺牲动力性的前提下实现更好的燃油经济性。详细介绍了HR12DDR型汽油机及其应用的技术亮点。  相似文献   

4.
新型Kappa(κ)1.0 L汽油机配装在Hyundai i10型轿车和Kia Picanto轿车上,HyundaiKia公司将1款3缸汽油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首次在这一排量等级的汽油机上采用可变气门机构。新型汽油机采用了可变进气歧管,功率可达到60 kW,最大扭矩达到了94 N·m。除汽油机外,还介绍了一种燃用汽油和液化石油气的双燃料机型,而乙醇发动机目前正处于开发阶段。  相似文献   

5.
从2015年以来,本田公司已将VTEC Turbo的涡轮增压直喷式汽油机系列产品投放市场。2007年年初又将新开发的3缸1.0 L直喷式汽油机引入欧洲市场,充分将发动机小型化和降低摩擦的技术使用在第10代思域(Civic)轿车上,与原机型相比节油达26%。  相似文献   

6.
<正>丰田汽车公司以低燃油耗与高功率为目标,开发了几款全新的环保型汽油机。(1)直列4缸2.5L汽油机(2AR-FSE型):2.5L2AR-FSE型汽油机应用阿特金森循环(膨胀比高于压缩比,可提高热效率)与四冲程汽油机的D-4S燃油直喷系统相结合的技术,实现了最大热效率38.5%的目标。所采用的新技术包括:新D-4S燃油直喷系统;双可变气门正时智能系统;多点活塞冷却机油喷嘴;低张力活塞环;排油量可  相似文献   

7.
为降低产品研发过程的技术风险,缩短研发周期,数值模拟已经成为发动机研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手段。文章利用Simulink软件建立了一维稀燃汽油机LNT模型,同时利用STAR-CD软件建立了三维稀燃汽油机进气系统模型。研究了稀燃汽油机进气系统的仿真与优化,并探究了稀燃吸附还原催化器LNT的性能。数值模拟技术能够在发动机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现代内燃机技术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8.
为降低产品研发过程的技术风险,缩短研发周期,数值模拟已经成为发动机研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手段文章利用Simulink软件建立了一维稀燃汽油机LNT模型,同时利用STAR—CD软件建立了三维稀燃汽油机进气系统模型研究了稀燃汽油机进气系统的仿真与优化,并探究了稀燃吸附还原催化器LNT的性能数值模拟技术能够在发动机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现代内燃机技术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
2004年奥迪公司将20L—T—FSI分层直接喷射增压汽油机推向市场,这是该公司第一次在直喷式汽油机上应用废气涡轮增压,而最新的1.8L—T—FSI直喷式汽油机是在全新设计的基础发动机上应用了升级版的增压燃油分层直接喷射(T—FSI)燃烧过程。不断创新的T—FSI技术为这种最新的机型提供了更大的低速扭矩和更低的燃油耗,同时新一代的发动机管理系统和喷油系统还能满足未来特超低排放汽车(SULEV)废气排放法规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奔驰公司研制的 5.8LV1 2汽油机是汽车界最新的产品。该机为每缸 3气门 ,采用双火花塞点火 ,另外还具备停缸功能 ,即在低负荷状态下 ,只有 6个缸工作 ,变成类似V6发动机。虽然其 2 74kW的功率看起来不算大 ,但与奔驰S级或CL级车身匹配很好 ,动力性及燃油经济性都令人满意。奔驰公司5.8L汽油机  相似文献   

11.
参照近代内燃机技术手段可知,采用阿特金森循环等传统降油耗技术手段往往伴随着发动机动力性能的妥协,因此寻找一种兼顾动力性与经济性的提升热效技术手段变得迫在眉睫。阐述了马自达SKYACTIV-X、现代起亚Smartstream 1.5 L Turbo GDI等高热效汽油机技术路线的原理、结构形式、技术特点,为日后研发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丰田公司新开发的VS4L汽油机是以综合性能优良的IUZ-FE发动机为原准机,采用各种新技术而研制成功的。从保护环境和高级轿车的严格要求出发,新型VS4L发动机采用了连续可变气门定时机构(VVT-i),倾斜挤压式燃烧室,可变进气系统(ACIS)及电子控制式节流阀等最新技术。而且对组成发动机的各零部件都做了改进,使发动机的基本性能大大地提高。该发动机已装置在Celsior和Cloo车上使用。实际运行表明,新型VS4L汽油机成为该级轿车中世界上油耗最低的机型,满足了高级轿车的高速、平稳、安全、舒适的发展要求。新型的IUZ--FE…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能耗法规的加严,对发动机先进技术进行研究应用显得至关重要。文章主要阐述了车用汽油机节能减排先进技术,包含燃烧技术、电控技术、换气技术和热管理技术等。根据研发机型需求采用最优先进技术配置,是实现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节能与环保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车用汽油机排放控制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排放控制技术是车用汽油机的重要研究方向。文中主要总结了各种排放控制技术在车用汽油机上的应用情况,并介绍了汽油机排放控制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汽油机小型化已成为降低燃油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以Mahle公司1.2 L汽油机为例,小型化率已达到50%,与同排量的自然吸气汽油机相比,其新欧洲行驶循环燃油耗的优势高达30%[1,2]。  相似文献   

16.
节能减排是现代乘用车发动机发展的永恒主题和不懈追求的目标。12年来,大众公司在EAIII系列1.4L汽油机平台的基础上,运用汽油缸内分层直接喷射和增压等现代新技术,开发出了1.4L—FSI自然吸气机型和1.4L—TSI废气涡轮与机械式复合增压机型。2012年,大众公司又应用统一的标准部件实现模块化结构型式.开发出新一代EA211汽油机系列1.4L-TSI涡轮增压直喷式汽油机,大大降低了大批量生产和用户维修保养的成本。  相似文献   

17.
正一、4缸机替代6缸机宝马公司轿车所搭载发动机的功率范围为130~200kW,迄今为止,在汽油发动机方面,该功率范围已被6缸自然吸气发动机所覆盖。此款6缸自然吸气汽油机型在宝马公司内已具有多年历史,因此,也是宝马公司发动机品种中销售量最多的机型。宝马公司在6缸机及小型4缸直喷式汽油机上都应用了全可变气门机构和双蜗道涡轮增压器,这是涡轮增压汽油机提高效率和提升功率的必由之路。目前,这种新型2.0L增压直喷式汽油发动机也将这些技术扩展到该公司产量最大的功率区间,并继承了6缸增压汽油机的结构特点,例如双涡道增压燃烧过程(可变气门机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入紧凑型轿车领域,Mercedes-AMG公司在Mercedes-Benz-BlueDirect系列4缸直喷汽油机模块化组件基础上,开发了新型4缸2.0L直喷汽油机。为了达到133kW的高升功率,必须在基础发动机、空气管路、增压系统及排气装置等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9.
为了成为高燃油效率和低二氧化碳排放绿色动力战略的一份子,Hyundai公司已开发出一种2.0 L Theta涡轮增压缸内直接喷射汽油机,以取代大排量汽油机。通过采用各种不同先进技术组合的新设计方案及系统的不断优化,使Theta涡轮增压缸内直接喷射汽油机在明显改善燃油效率的同时,达到了与3.5 L自然吸气汽油机相同的功率。  相似文献   

20.
富士重工公司为新型Subaru Legacy车开发出新一代水平对置发动机系列,包括2.0 L直接喷射涡轮增压FA20型汽油机和2.5 L自然吸气FB25型汽油机等机型。新发动机采用多项新技术,能满足减少排放与降低燃油耗的要求。介绍上述新型汽油机应用的新技术与具体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