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叶伟龙 《水运管理》1999,(12):2-7,12
当今,对物流概念的认识、理解及实践,引起了理论界、学术界,尤其是航运企业界的关注,成为研讨热点。本文作者结合航运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多方面论述了海洋运输走向综合物流服务的必然性和发展趋势,内容涉及面广。本刊从本期起分四期连载:一:综合物流服务与国际航运企业的关系;二、从海洋运输走向综合物流服务的必然性;三、国际航运企业走向综合物流服务的现状;四、中国航运企业迈向综合物流服务的思考。同时,欢迎广大读者来稿共同研讨。  相似文献   

2.
国有航运企业发展综合物流的战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海洋运输走向综合物流,是国际航运企业发展的大方向,也是中国航运企业迎接现实挑战,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航运企业从单一海洋运输向现代综合物流服务的转变显得更加紧迫.  相似文献   

3.
区域化:长江三角洲地区集装箱港口群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全球集装箱箱港口业所处的物流环境、发展风险和压力,结合长三角集装箱港口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长江三角洲集装箱港口群的建设目标应当是双枢纽型国际航运中心并以上海港为中心建成高效有序的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为纽带通过港口企业间的联合与合作,形成企业主导型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运输网络体系.港口群应协调港口规划、通过多式联运和物流合作、培育运输市场机制、推进运输网络建设、建设高效信息网络等手段促进集装箱港口群的区域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捷明 《集装箱化》2003,(6):4-5,30
最近上海市港口管理局正式挂牌。这一机构的成立是继洋山深水港开工之后,标志上海加快迈向国际航运中心战略目标的又一个实质性的重大举措。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国际航运业正向综合物流时代,即以港口为枢纽,水路、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的综合运输网络的时代挺进。在新的国际航运市场竞争环境中,上海能否按期实现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目标,关键是加快上海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建设,而实现上海国际枢纽港地位的核心就是有  相似文献   

5.
从供应链管理看现代物流对我国航运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玮 《世界海运》2003,26(2):43-44
在海洋运输的基础上,全面介入物流服务,积极配合货主对运输服务更高层次的要求,以货主为中心全面提高门到门运输的服务水平,将给航运企业自身带来多方面的竞争优势。事实表明,从海洋运输向综合物流服务转变,已经成为国际航运企业发展的大方向。本文介绍了现代物流的供应链管理、“双赢”及“多赢”战略,以客户为中心等理念在航运业中的应用情况;结合大量的例子,从供应链管理角度分析我国航运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1我国航运企业实施物流战略的条件分析 从海洋运输走向综合物流,是国际航运企业发展的大方向,也是航运企业迎接现实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加入WTO后,航运企业从单一海洋运输向现代综合物流服务的转变显得更加紧迫.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航运物流取得了一些进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社会的物流意识已经形成,开展航运物流的条件也逐步成熟.概括地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7.
航运企业由于受海洋运输单一性及由于市场恶性竞争导致运价大跌、利润大幅下降的影响,在奋力挣扎中难现昔日独霸天下、纵横四海的风采。 综合物流服务与海洋运输相结合的伟大战略一经产生,便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和应用,并在西方社会的物流发展史中得到了有力的证实。航运企业唯有向综合物流服务方向发展,才能彻底摆脱由于受海洋运输单一性影响而导致的底气不足。在未来的航运年代,力求最大限度地降低国际物流成本,挖掘“第三利润”的源泉,将会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国际航运企业向综合物流服务方向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屈韬  李立 《中国水运》2002,(9):10-11
从传统运输走向综合物流,是国际航运企业发展的大方向,也是迎接人世挑战、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中国航运业主力军之一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可将发展现代综合物流作为企业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现代物流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交通运输作为现代物流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正致力于从传统的以运输和仓储为主的物流,向现代综合物流转变。但我国一些运输企业,特别是道路运输企业,基础设施薄弱,运输方式独立分散、信息化程度不高、缺少大型骨干企业,致使各种运输方式间缺乏沟通,不能有效发挥应有作用。因此,如何尽快建立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以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已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李建丽  真虹  徐凯 《中国港口》2010,(3):48-49,51
当今港口的发展已从单纯的运输节点发展到了“综合物流服务”体系中的一个节点。为此.现代航运中心的建设必须要转变发展模式.以生态化、集约化为特色,以物流系统为构建基础。那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就必加强生态物流系统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多式联运是新世纪以来全球物流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这就进一步要求多式联运通过对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组合形成高效的运输链,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对接和一体化发展,提高整个运输乃至物流过程的效益最大化,从而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服务效率。  相似文献   

12.
作为国际航运中心,香港拥有亚洲一流的物流基础建设和以中国内地作为腹地的地理优势,具有先进的国际物流管理和服务的理念;而与香港只有一河之隔的深圳是内地与香港经济联系最紧密的城市,不仅有优良的营商环境和物流发展基础,而且是香港与广东乃至全国的连接通道.因此,港深物流企业的合作成为两大城市加强经济合作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3.
40年后,我国交通将形成高效、经济、快速、安全的国内运输网络及国际大通道,与其他运输方式共同构筑完善的综合运输体系,实现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运营智能化,安全环境最优化,使公路、水路交通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发挥支撑和先导作用.这是交通部最近公布的<公路、水路交通发展三阶段战略目标(基础设施部分)>(以下简称目标)中透露的.这比国家实现现代化目标提前了十年.  相似文献   

14.
<正>当今港口的发展已从单纯的运输节点发展到了"综合物流服务"体系中的一个节点。为此,现代航运中心的建设必须要转变发展模式,以生态化、集约化为特色,以物流系统为构建基础。那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就必加强生态物流系统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作为国际航运中心,香港拥有亚洲一流的物流基础建设和以中国内地作为腹地的地理优势,具有先进的国际物流管理和服务的理念;而与香港只有一河之隔的深圳是内地与香港经济联系最紧密的城市,不仅有优良的营商环境和物流发展基础,而且是香港与广东乃至全国的连接通道。因此,港深物流企业的合作成为两大城市加强经济合作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6.
李柯 《水运管理》2001,(1):19-21,32
进入21世纪,建立全新智能运输系统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近期的投资热点。智能运输系统(ITS)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运输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我国已提出把智能运输系统作为未来交通运输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国际航运中心是一个功能性的综合概念,是集良好的港口条件、完善的港口设施、丰沛的国际物流、众多的国际航线航班、四通八达的集疏运交通网络、发达的航运市场于一体,一般以国际贸易、金融、经济中心为依托的国际航运枢纽。文中通过分析其他国际航运中心的服务模式和信息化建设情况,并结合上海航运中心发展模式和目标,提出如何通过信息化路径来配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实现现代集疏运体系和航运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迎合市场的变革和提升物流效率,传统的海洋运输正不断向综合物流服务转型。本文将探讨航运企业从传统的海洋运输走向综合物流服务所带来的机遇,分析航运企业所具备的优势,并进一步阐述发展综合物流服务的相关策略,以期增强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促进物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绿 《中国港口》2003,(3):35-36
<正> 一、全球航运企业加快向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转型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多式联运与综合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国制造企业往往要求其运输伙伴有一个体系完整的运输网络,能够采用“门到门“的运输方式将原材料和产成品运往世界各地。同时,技术革新和生产区域化导致了原材料运输的相对减少,高附加值(中间)产品运输的大量增加。对运输服务的及时性和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许薇  张庆 《水运工程》2011,(9):215-219
智能交通系统是以信息采集、处理、融合、交换、分析、控制和发布为一体的智能运输管理系统,它以提高交通管理、运输效率和安全服务为目标,引领交通行业向现代交通运输业转变。“十二五”期间,我国智能交通发展趋势体现在推进综合交通运输、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实现节能减排、安全出行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