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我国专用汽车面临的宏观形势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林 《汽车与配件》2006,(21):36-38
“十一五”开局之年的机遇“十一五”开局之年专用汽车仍然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2006年乃至今后几年适用于高等级公路运输的重型半挂牵引车和专用半挂车将成为市场的热点。另外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城市专用车、油田专用车以及高等级公路维护管理专用车也将拥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商用车行业的发展,专用车领域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据预测,未来几年将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十一五”期间,随着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加速发展重型专用汽车的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强。通过继续调整产品结构,专用汽车的重、中、轻型车比例可望接近3:4:3的合理构成比,即重型专用车、半挂系列专用车将得到明显发展。  相似文献   

3.
续波 《时代汽车》2006,(5):58-59
据专家预计,2006年乃至今后几年内适用于高等级公路运输的重型半挂牵引车和专用半挂车将成为市场的热点。另外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城市专用车,油田专用车以及高等级公路维护管理专用车也将走俏,专用汽车需求量有可能达到60万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等级公路及城市建设发展迅猛,加之国家西部大开发、能源开发等战略以及奥运工程、世博会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实施,专用汽车迎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目前,我国专用车的市场份额只占全部载货车的30%左右,与发达国家专用车65%以上的市场份额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但我国专用汽车市场具有无限上升潜力。预计到2005年底,  相似文献   

5.
90年代初期,我国专用汽车生产已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新特点,专用汽车产量,品种和企业数增长迅速,主机厂的专用汽车产量比例超过专用车厂家,专用功能强,技术难度大和附加值高的专用汽车新产品不断涌现,专用车产品需求发生较大的变化,但目前其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从其发展中可以看出,我国专用汽车生产正向高层次,高水平,高技术,高效益方向迅猛发展,呈现三大趋势。最后,对发展专用汽车生产提出5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十五”期间,我国专用汽车行业在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的环境下取得了很大发展。2005年是汽车工业“十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在“十一五”到来之际,为保持和促进专用汽车行业继续快速、健康发展,9月27—29日2005年度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用车分会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专用车分会工作会议  相似文献   

7.
欧阳敏 《时代汽车》2011,(11):24-30
卡车专用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汽车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风向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加速,各行各业对专用汽车的需求激增,进入新世纪以后,专用汽车的发展更为迅猛.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卡车专用化率增长了一倍多.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用车分会的统计数据,2000年,我国专用车产量只有18.01万辆,占当年卡车总产量的26.93%,2009年,我国生产各类专用车约165万辆,占全年卡车总产量的55.68%.到2010年,我国专用车年产量已连续3年超过150万辆,产品品种多达5000多种.据中国汽车网统计,国内及合资企业生产的各类专用车达40余类700余个品牌2万多种型号.除了自己使用外,中国各专用车企业也在努力开拓海外市场,我国专用汽车产品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同类产品相比,在技术先进性、质量稳定性、产品可靠性、检测手段等方面已基本接近,完全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在性价比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2009年,我国专用车出口达到12万辆以上,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张超 《汽车与配件》2011,(34):41-43
1.专用汽车进口规模及构成分析 2011年上半年国内专用车的表现可圈可点,国内自主研发实力不断增强,专用汽车新产品层出不穷,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专用汽车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2011年上半年国内市场累计进口专用汽车125辆,  相似文献   

9.
《专用汽车》2006,(3):5-6
总投资1.9亿、年产量为5000辆的重庆云河专用汽车公司本月投产。国家发改委近日公却的新增汽车生产企业中,中国重汽与重庆云河集团合资组建的专用汽车公司名列其中。重庆云河专用车公司总经理卢群透露,首批100辆云河专用车在本月初上市销售。这样,重汽与红岩汽车将在重庆等市场上贴身肉搏。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专用车行业将迎采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所谓前所未有,是因为在今后五年时间里,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建设对专用汽车的需求将促使我国专用汽车行业在自主研发能力、生产工艺水平、品种和高新技术应用等方面有长足发展,卡车专用化水平将从“十五”期末的40%提高到60%左右。  相似文献   

11.
吴勇 《汽车情报》2004,(26):30-32
专用汽车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不象轿车主要用于私人消费,而是直接参与国家经济建设,不论用于运输或施工作业,都对经济建设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同时,经济建设的发展也会带动专用汽车的发展,为专用汽车提供广阔的市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我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专用车市场也得到迅速发展并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那么,我国专用车市场前景如何呢?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专用汽车之都”湖北随州在2020年新冠疫情复工复产后,专用车产量自2020年5月起连续4个月保持20%以上的增速,创历史新高.2020年全年随州新增专汽生产资质企业10家,专用车资质企业达到60家,可见其在专用汽车市场的实力与地位. 中国奥铃专用车随州钜惠节拉开帷幕 2021年4月15日,站在福田汽车“千万辆”起...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专用汽车市场近几年的发展情况及加入WTO后对专用汽车行业产生的影响,分析了专用汽车市场的形式、特点、波动因素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十五”期间专用车需求总量和主要品种的需求量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4.
中日双方在专用车行业的交流今年颇为密切,先是今年9月份日本各企业组团来中国考察专用车行业,紧接着10月份国内十余家专用车企业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用车分会和汉阳专用汽车研究所的组织下前往日本考察。考察的具体内容是日本举办的第12届东京卡车展和日本专用车企业前十名中的五家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情况。 据了解,中日双方往来的目的有所不同,中方去日本主要是考察日本的企业,学习并借鉴日本专用车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寻求合作伙伴;而日方主要是考察中国的专用汽车市场,在日本专用车市场饱和的状况下,日本企业欲将产品转向中国市场。据了解,双方对考察结果十分满意。对中方而言,考察团共28人都感到不虚此行,考察团成员认为,日本专用车行业有很多地方值得国内企业学习和借鉴,不管是生产管理还是产品技术方面,对国内专用车生产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都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为了让国内专用车生产企业对日本专用车行业有个初步认识,本刊将陆续刊登文章,对日本专用车行业的管理、标准、现状以及日本专用车的先进技术和产品进行详细介绍。[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专用汽车受公路条件和专用车底盘生产的限制,一直以中型车为主,重型专用车生产量的比例明显偏低。随着我国经济和交通环境的改善,各行业对专用汽车尤其是重型专用汽车的需求越来越大,重型自卸车等重型专用车将更加赢得用户的青睐。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专用汽车市场已经进入了快速成长时期,城市化进程不仅会拉动经济发展,也会拉动专用车行业的发展,企业开始重视产品质量的提高、性能的完善、技术的不断进步。预计到2005年底.专用车占全部载货车市场份额将超过36%。  相似文献   

17.
正去年下半年GB1589-2016实施之后,产业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速度明显加快。国内载货汽车及专用车市场格局发生巨变,与此同时,在竞争加剧的形势下,企业经营、管理、技术升级等方面将迎来全新的挑战。各专用汽车产业基地也高瞻远瞩、积极寻求产业转型。为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推动我国专用汽车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用车分会、梁山县人民政府、汉阳专用汽车研究所共同主办,《专用汽车》杂志社、梁山县专用汽车行业协会、天津大觉文化传播有限  相似文献   

18.
杨景定 《时代汽车》2011,(11):62-63
随州市东正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正在用高端产品破解和融化专用车市场"同质化严重"的坚冰。"同质化严重"是中国专用汽车的难破坚冰,"中国专用车之都"的随州市政府在每次相关会议上,列举专用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时,第一条就是"同质化严重"。  相似文献   

19.
正笔者在旅加期间,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和亲身体验,感受到了多伦多对于各类专用汽车的应用理念。特此撰文,供国内专用汽车业内人士学习参考和研究。11为社区服务的各类专用汽车在前面的文章中,笔者已介绍了不少类型的专用汽车,而在本期,笔者将重点介绍为社区少年儿童上下学服务的专用车、电话电信入户维修专用车,以及搬家和房屋修建方面的(续接上期)  相似文献   

20.
2008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一汽解放将如何巩固并扩大在国内专用汽车市场上的战果?对此,一汽解放相关负责人表示,2008年,解放的市场推广将围绕多轴化、轻量化、高效节油的市场趋势,把J6重卡、解放自卸车及解放专用车作为深化解放突破战役的重点产品;将采取多项措施,与国内专用汽车企业全面合作,争取更大的专用汽车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