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选取屋面、主干道和高架道路等不同下垫面,通过现场采样测试和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其各自的雨水径流产汇流规律。结果表明:屋面雨水径流的初始冲刷效应不明显,且污染物浓度较小,建议对于此类屋面不采用初期雨水弃流措施;而城市主干道路和高架道路雨水径流存在较为显著的初始冲刷效应,建议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对初期雨水进行收集处理。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城市初期雨水污染问题在国内外受到了普遍的关注,相关研究表明,降雨初期10~20 min内,雨水径流产生的污染物含量约占本次降雨的80%左右。城市初期雨水污染在降雨初期污染浓度大,伴随着降雨的增多,污水的浓度逐渐降低。针对城市初期雨水产生的过程及其特性,对城市初期雨水收集与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和整理,研究调蓄池的计算方法,为控制城市河道及受纳水体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状况提供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3.
公路暴雨径流的水质及其污染负荷的初期冲刷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了广州地区三种不同的环境背景下公路暴雨径流的水质,并分析了径流中主要污染物的初期冲刷特征。发现广州地区公路径流中主要的污染物为石油类、CODCr、悬浮固体以及重金属,径流水的可生化性差;其中石油类、CODCr、悬浮固体和Pb含量严重超过我国地表水类水质标准。市内公路径流中的主要污染物含量与我国大陆其他城市在同一范围,但严重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城市区域的公路暴雨径流质量低于非城市区域的公路径流质量,公路周围的环境对公路暴雨径流的质量有重要影响。公路暴雨径流中主要污染物负荷排放的初期冲刷明显,拦截并处理径流初期20%~30%流量可去除整个事件中所排放的50%~60%的CODCr、悬浮固体和重金属,30%~40%的石油类和BOD5。  相似文献   

4.
黄永伟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9,(1):101-103,I0010
城市道路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径流及其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场所之一,在城市道路建设中,引入海绵城市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径流总量控制、径流污染控制和雨水资源化利用。以合肥市某城市道路为研究对象,结合海绵城市设计标准,重点解析城市道路海绵城市系统设计和具体工程措施设计。  相似文献   

5.
海绵城市在我国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主要解决城市径流雨水“质”和“量”的问题。芜湖市作为全国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在城市建设项目中均要求落实海绵城市理念。以芜湖市3条不同类型城市道路为研究对象,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条件,从雨水径流污染及径流总量控制两方面着手,通过道路横断面坡向优化,并提出环保雨水口、透水铺装、盖板排水沟、生态树池(带)及生物滞留设施等渗透、滞蓄和净化雨水的技术优化措施,实现道路年径流污染控制率及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目标,能有效减少雨水径流污染问题以及缓解城市排水压力,可为相关城市道路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针对“窄路密网”模式的成市路网规划,本文以安州特色小城镇道路设计为例,分析并执行规划理念,研究合理设计方案。希望为道路相关规划、设计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连续降水或持续融水径流冲刷土体起动形成泥石流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泥石流现象,不同流量冲刷可诱发不同规模泥石流,然而针对持续增大水流冲刷作用下泥石流起动过程的研究较为薄弱。在对公格尔山地区冰川泥石流调查基础上,基于水槽试验,采用连续增加流量的形式冲刷冰碛土体,以近似模拟冰川泥石流的起动过程,同时监测实验过程中孔隙水压力、含水量和泥沙含量的变化,分析连续增加流量作用下冰碛土形成泥石流的起动机理。研究表明:沟道冰碛土体稳定性受内部水流渗透力和表层径流剪切力共同控制,其稳定系数与流量呈幂函数关系。不同流量冲刷下冰碛土破坏形式和起动过程不同,流量较小(12 L/min)时以渗流潜蚀破坏为主,土体并未发生明显破坏,表层细颗粒下移且渗透性增大;流量持续增大时(16 L/min),土体表面出现径流且随持续水流冲刷作用下发生骨架坍塌;流量较大( 56 L/min)时,土体破坏以径流冲刷破坏为主,土体表面形成冲沟拉槽现象。水流连续增大冲刷是冰碛土起动形成泥石流的关键外在控制因素,而细颗粒的大量流失降低了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需在更大流量下才能促使粗颗粒坍塌再次起动形成泥石流。  相似文献   

8.
地表径流是引起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雨水管道中的初期效应现象使得雨水调蓄池可以作为污染控制的工程措施之一。该文根据降雨过程中污染物迁移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而编制的计算机软件可以较好地模拟和指导雨水调蓄池的设计,并针对上海市四平地区合流制管网系统进行了模拟结果比较。  相似文献   

9.
为充分利用雨水资源、缓解郑州市水资源紧张的压力、延缓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控制雨水径流面源污染,同时减轻城区防洪排涝压力,需作一规划研究.该文阐述了在新一轮的中心城区排水规划中,对雨水利用和控制的目标、范围、方式进行的研究.其成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障郑州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公路》2017,(10)
雨水对沥青路面的冲刷,会引起路表径流的水污染。文中对比屋面和沥青路面径流中常见的污染物种类,明确了来自路面沥青的污染物类型;总结了沥青材料的各类浸出试验方法,以及沥青浸出后水污染程度及影响因素,并介绍了沥青分子的聚集和扩散行为的研究方法及模型;对路面沥青水污染现有研究工作做了有益的分析与思考,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书院镇雨水泵站位于位于现状人民塘随塘河东岸,西至随塘河,东至塘下公路坡脚,北至三三公路以北220m,南至三三公路以北160m,用地面积约1500m2,泵站设计规模为10.80 m3/s。雨水泵房、初期雨水调蓄池、污水截流泵房为合建式泵房,故书院镇雨水泵站在具备区域排涝功能的同时,还同时具有截流旱流污水、初期雨水的功能。本文介绍该泵站的工艺设计,为指导施工服务。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地下结构抗震一般采用两阶段设计,抗震设防目标一般为"中震不坏、大震可修",高于地上结构.规范中"大震可修"的性能指标以层间位移角表示,但层间位移角限值的确定依据并不明确.以地下结构"可修"状态的这一抗震性能指标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比国内外常用抗震设计规范中"可修"状态的层间位移角限值,分析不同规范性能指标存在差异的原因;然后,通过统计国内外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拟静力试验的结果,评估我国抗震规范"可修"状态层间位移角限值的合理性;最后,以地铁车站和地上框架结构为例,通过推覆分析对比研究地下与地上结构的损伤破坏规律,比较地下结构"可修"层间位移角限值与地上结构的差异.研究结果可为地下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的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针对海绵城市建设区域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总体目标以及具体项目控制目标的可达性论证不充分的问题。在详细分析用地特征信息的基础上,采用数学模型进行多轮模拟试算,构建了基于海绵城市建设区域总体目标和项目管控目标“双目标达标分析”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分解方法,具体步骤为合理确定区域总体目标、梳理用地建设特征体系、初步构建海绵指标体系、海绵项目指引指标试算、确定海绵指标分解体系。以河北沧州为例,构建了符合国家要求和区域特征的沧州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分解体系,以供全国其他海绵规划编制中指标分解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排水管渠系统计算机模型常需要采用设计雨型作为降雨量输入,其中基于暴雨强度公式的设计雨型是常用方法之一。研究中分析了均匀强度雨型、三角雨型、交替块状雨型和芝加哥雨型的构造方法;通过示例说明了这几种雨型的雨峰强度、降雨深度、雨峰位置系数的特点,以及在汇水面积中形成的峰值流量、总径流量、到达峰值流量时间等径流特征。其中芝加哥雨型在雨峰强度、降雨深度、引起的峰值径流量数值均较大,且到达峰值径流量时间较短,在基于风险的雨水管渠系统设计中,其计算结果较为保守,因此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5.
该文针对北方平原城市的地形地貌特征、河道水位顶托、夏季降雨集中以及雨水口的收水情况,对集流时间、汇水面积、径流系数、暴雨重现期、淹没流速、雨水口等几个市政雨水管网设计中的要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如何选取最佳取值,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从上海市“十一五”期间水务部门将着力构建“四个体系”、本市已编制完成并经市政府批准颁布了《上海市城镇雨水排水系统专业规划》、上海市城市防汛排水是通过雨水排水系统将雨水(地表径流)排除等八个方面阐述了上海市防汛排水工作面临的形势、水务部门的总体工作构架、雨水排水专业规划和确保防汛排水安全的要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若干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以及对本市开展防汛排水工作的主要目标、工作要求和远景展望所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以新塘镇排水系统为例,结合广州市建设国家新型智慧城市的战略目标以及实现新塘镇市政排水系统智慧化建设的需求,介绍了智慧水务在污水管网系统“挤外水、提浓度”以及在雨水系统防洪排涝预测中的应用。对污水管网系统管道水位、水质、流量和外水入侵情况进行在线实时监测,对提升污水厂运行效能有较大裨益,对雨水系统易涝点和外江水位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构建城市内涝风险预警体系,避免灾害发生,从而实现排水管网系统的运行和管理智能化、专业化和精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