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弹性构架的地铁车辆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避免车辆弹性动力学分析中自由度数多、求解方程慢的问题,运用Guyan矩阵缩减理论选出模型中能描述动力学行为的部分。运用Ritz模态向量叠加理论考虑构架的弹性变形对地铁车辆动力学行为的影响。用车辆系统的位形坐标与构架的模态坐标建立刚—柔混合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使自由度得到缩减。从而较快得到地铁车辆具有构架弹性振动的动力学响应,其结果与刚体动力学模型相比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
将车体和构架的超单元模型输入车辆动力学仿真程序,建立了考虑车体和构架弹性的车辆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仿真模型,研究了车体和构架弹性对构架疲劳损伤的影响规律,给出了刚柔耦合车辆动力学仿真和构架疲劳损伤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有限元和动力学分析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建立了刚柔耦合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对多种工况的数值计算,获得随机激扰下弹性构架所承受的动态载荷;最后通过有限元计算,获得构架的动应力值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车辆运行速度、曲线通过半径、轨道谱激扰等因素,对构架动应力特性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弹性构架对车辆系统振动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弹性构架对车辆系统振动响应的影响,结合FE软件ANSYS和MBS软件SIMPACK,通过在SIMPACK前处理程序FEMBS中生成弹性构架的标准输入文件,在SIMPACK中建立刚柔耦合的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并把转向架构架考虑为弹性体.通过仿真计算,获得了车辆系统的位移、加速度、振动频率等振动响应特性.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弹性构架对系统的振动响应强于刚性构架,且加宽了系统的振动频率范围.  相似文献   

5.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地铁车辆构架疲劳寿命仿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计算机的虚拟环境下,以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有限元法(FEM)和多体系缝动力学分析(MBSDS)为手段,通过数值仿真计算,得到单位载荷作用下地铁车辆构架的应力应变分布。根据准静态叠加法.结合构架的载荷-时间历程和材料特性曲线.运用疲劳分析软件(FE-FATIGUE)预测构架的疲劳寿命.找出了构架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6.
应用CAD程序(UG)和有限元程序NASTRAN对新型的200km/h客车转向架构架进行了强度计算,并应用UNCARS、MEDYNA和ADAMS/RAIL等车辆动力学仿真程序,进一步计算了新型客车转向架构架的动力学性能。计算结果表明该新型200km/h客车转向架构架能满足其强度和动力学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交叉杆结构的副构架武径向转向架的导向机理和性能特点,重点研究了交叉杆结构参数对车辆动力性能的影响.建立了交叉杆结构的副构架式径向转向架车辆的动力学仿真模型,计算比较了结构尺寸不同的交叉杆结构转向架间稳定性与曲线通过性能的区别.给出了一个能使车辆动力学性能最好的交叉杆结构尺寸的优化取值区间.  相似文献   

8.
柔性构架的动应力仿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CW200型转向架构架的柔性体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动力学软件SIMPACK建立,完整的CW-200型客车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时域积分,计算出系统结构的振动响应和各项动力学指标,把构架动态载荷重新引入ANSYS中后得到构架各部位的应力分布云图以及关键部位的动态应力-时间历程。本文的研究方法不仅实现了有限元计算与多体动力学分析之间的有效结合,而且完成了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中刚体与柔性体之间的耦合,是构架设计新方法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采用多体动力学分析软件SIMPACK分别建立了直接驱动转向架铰接构架和焊接构架的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在直线和曲线上的仿真计算,分析了一系悬挂垂向刚度KZ和一系垂向阻尼系数DZ对2种方案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当KZ或者DZ较大时(本模型中KZ大于1.8MN/m,DZ大于50kN.s/m),铰接构架转向架的轮轨间垂向动态相互作用要明显小于焊接构架转向架,且铰接构架转向架在小曲线通过时的防脱轨安全性要高于焊接构架转向架。  相似文献   

10.
基于减振器简化等效模型分析了某动车组车辆系统动力学性能随抗蛇行减振器安装刚度不同的变化情况,并且比较了考虑构架结构弹性振动对这种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抗蛇行减振器安装刚度对车辆系统动力学性能具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当车辆运行速度达到250 km/h时影响较大;此外,构架的弹性振动也影响着抗蛇行减振器安装刚度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列车提速对线路的动力影响研究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列车提速是我国铁路实施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由于提速是在既有线眩进行的,提速后机车车辆对线路结构的动力影响将不可避免地增强,给轨道结构强度和线路日常养护维修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文中运用车辆一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以及车轮擦伤对线路的动力影响等,进行了较细致的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2.
叙述了GPS动态测量技术(RTK)的基本工作原理,对其在测量实际应用中的优劣性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对GPS网络RTK技术(VRS)的出现做出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实际运营旅客列车动力学状态监测与出厂新造车的动力学评估方法的不同之处。提出了运用统计模式识别的贝叶斯估计来对车辆状态进行评估,研究了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实际运营旅客列车的动力学性能评估方法。对某型号的实际运营旅客列车动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贝叶斯估计要求大量的先验概率与类条件概率,实际工程运用需要寻找更多有效的方法来获得这些概率分布。时间序列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试验数据将ar的系数与模态频率和模态阻尼辩识出来,进而探索系统结构特性的变化是一项很有意义且很复杂的工作。通过阶数一定时的系统最终误差如可以辨识出系统状态变化,为进行实时诊断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在风沙灾害多发地区,携沙气流途经铁路涵洞时,受边界效应和狭管加速效应影响,气流会出现明显的扰动,在涵洞周边出现一系列的沙物质蚀积变化,严重时会堵塞桥涵,危及线路安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涵洞风沙灾害形成的机理,对于减缓既有铁路涵洞沙害和新线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论:(1)风沙流途经涵洞时,在涵洞进口内侧会形成一个局部高速涡旋区,之后随着气流的推进,涵洞内的风速开始逐渐消减,但其数值依然略高于来流风速;(2)受狭管加速效应影响,涵洞内风速的垂直梯度差会被放大,出现明显的速度分层现象;(3)风沙流沿导流堤向涵洞口行进过程中,风速呈现缓慢降低的变化趋势,易出现沙粒沉降现象;(4)受构筑物形态影响,涵洞进出口的风速曲线呈现开阔的拱形,涵洞口两侧为明显的低速沉沙区,易发生风沙堆积现象;(5)本研究成果可为铁路沿线涵洞风沙灾害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从万吨试验列车动态检测数据和现场观测与统计资料的分析出发,在对万吨列车运行速度的影响,万吨列车对曲线的影响和通过长大下坡道的影响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行车速度,轨道结构加强,牵引操纵,强化线路基础--桥隧涵和路基,动态检测等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机车轴承动态检测系统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厂自1999年初开始使用轴承动态检测系统,到2001年3月共检测机车上使用的大型滚动轴承1236套,本文对检测结果进行了总结,针对检测出的不合格轴承,就一些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合格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对接触网在受电弓/接触网垂向耦合振动过程中的瞬态位移和应力响应进行研究。对某试验接触网进行了动应力测试实验,并与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误差在10%以内。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Re250 0型简单链型悬挂接触网的二维模型,采用模态叠加法进行瞬态仿真分析,得到接触网的位移及应力时间历程。结果说明随着车速提高,接触网振动加剧,动态位移和应力显著增加,对接触网的疲劳和安全可靠性会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基于MATLAB的液气缓冲器调车冲击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用于铁道车辆的新型液气缓冲器的工作原理,根据列车纵向动力学理论,建立了一对一调车冲击计算模型和仿真计算模型.通过研究4种不同工况下缓冲器动态特性曲线的变化,分析了运行阻力、缓冲介质黏度变化对缓冲器动态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应用于高速综合检测列车的TJDX-2000H新型信号动态检测系统增加客运专线应答器模拟信息检测功能。本次研究对应答器动态检测系统的组成、主要功能、应答器报文检测天线和参数检测天线的设计、通信传输数据格式及软件功能进行分析,以提高设备运用质量,保障列车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20.
高铁列车动载作用下路基动力特性及累积变形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索列车动载作用下路基的动力特性及累积变形规律,依托沪宁城际铁路工程背景,首先结合现场测试数据对路基沉降超限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建立列车-轨道-路基耦合振动系统三维数值模型,对影响路基动力特性的影响因素(列车速度、基床厚度和刚度、行车方式)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室内足尺模型试验,对振动40万次的基床累积变形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列车动载作用是运营期路基沉降超限的主要原因之一;列车速度、基床厚度和刚度、行车方式等因素对基床的动应力和动位移均有影响;路基的累积变形随循环加载次数增加而变大,最初振动5万次累积变形增长迅速,而后近似按照线性缓慢发展,振动40万次时的累积变形值为0.78 mm,影响深度约为5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