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提速道岔平面及结构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3.
4.
60kg/m钢轨12号提速道岔研制情况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相似文献   

5.
配合提速道岔的大量更换,指出提速道岔铺设的方法和注意问题。  相似文献   

6.
列车的高速、重载,对桥梁设备的冲击越来越大。设备产生病害的频率不断增高,给长大钢桁梁桥的检查和维修养护作业带来很大困难。针对这一情况。从现场调查、方案选择、实施等方面阐述了唐山工务段根据现场需要改制检查作业车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对既有线提速以来 ,铁路轨道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无碴轨道技术、无缝线路的铺设、轨道设备和道岔结构的加强等进行简要的介绍 ,对今后铁路轨道的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9.
10.
提速道岔动力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京秦客运通道既有线提速160~200km/h桥梁改造设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京秦通道提速改造速度为 160~ 2 0 0km/h。通过对主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实车试验、动力仿真计算等提出既有桥梁利用、改建、加固的意见 ,并对梁部结构的加固方案进行初步验证。  相似文献   

12.
采用车辆-轨道耦合大系统的思想,将钢轨简化为弹性点支承有限长的欧拉梁、轮轨接触关系采用弹簧接触,建立出轮轨动力学模型.分析车轮以不同速度行驶过程中,受轨道低接头不平顺激励下轮轨相互作用垂向振动响应.并得出低接头不平顺对列车提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干线电气化区段提速换梁施工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林刚 《铁道建筑》2005,(10):11-12
文章介绍在电气化区段提速换梁施工中由于种种原因,在利用架桥机、大吨位吊车换梁及搭设枕木垛人工换梁都不可行的情况下,采用八三战备拼装墩换梁的成功实例。  相似文献   

14.
高速铁路轨道具有无限周期结构特征。对于无限周期轨道结构的计算,有限元法和规范建议公式都是近似的解法。而U变换法是针对无限周期结构提出的一种精确求解方法。基于U变换法,计算得到2种具有无限长周期结构特征的轨道模型在静荷载作用下的精确解。通过与有限元法和规范建议的公式计算结果对比,结果表明:U变换法与有限元法及规范建议的公式计算结果十分接近。据此可以证明U变换法是一种计算无限周期轨道结构精确解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高速铁路轨道结构空间动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有限元法建立了包含钢轨、轨枕、弹性垫层、道床和路基为一体的轨道结构空间分析模型。机车和车辆对轨道的作用通过轮对模型求得。在轮对模型中,只考虑一系弹簧,车体总质量平均分配到每个轮对上,轨道结构则处理成双层弹性梁。在对高速铁路轨道结构进行空间分析时,首先利用轮对模型得到随时间变化的作用在各轨道枕上的荷载谱,以此作为轨道结构空间分析模型的输入。文章对TGV动车在不同速度下对轨道结构的动力响应进行了分  相似文献   

16.
指出当前存在的混凝土岔枕病害问题 ,分析预埋塑料套管失效、岔枕开裂情况 ,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京广线运行提速列车、动车组、6 000 t货车进行动态测试对比,现场试验表明,6 000 t货车对增大轮轨垂向和横向作用力较为明显,在轨道平顺性较好的状态下,垂向轮载可增大40%。钢轨垂向位移在1 mm左右,横向位移在2 mm左右,都属于正常范围;轨枕横向位移较小,但个别位移达1 mm以上。现场轨道稳定性观察试验段的测量资料表明,在当前列车运行的条件下轨道的几何形位稳定,线路维修养护工作正常,无晃车现象,轨检车测量的2级扣分情况正常。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从数据流的角度分析了轨道电路编码的编制逻辑,着重研究了列控中心与轨道电路之间的数据通信;接下来对轨道区段进行了模块化仿真建模,分析了轨道电路低频编码的自动调整原则;实现了对区间、车站无进路、车站接车进路、车站发车进路等4个场景下的轨道电路低频编码;通过对郑西线的线路数据进行数字化仿真,验证了该轨道电路编码仿真研究的有效性,并为以后对轨道电路编码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实验环境。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QS-650型全断面道砟清筛机120 km/h提速动力转向架技术改造,在设计过程中对提速动力转向架的零部件强度进行了理论计算,对配装提速动力转向架的QS-650型清筛机进行了线路动力学试验,结果表明该转向架具有较好的运用可靠性和整车动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20.
为了配合实现我国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推动客运高速、快速和货运重载技术的发展,应广大技术人员要求,我刊组织了系列技术问题讨论,请有关领导、专家畅谈各自的观点。本期特请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研究中心机车车辆研究所张红军教授,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黄成荣研究员,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厂陈国胜高级工程师,中国北车集团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封全保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就高速列车转向架技术问题谈谈各自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