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快速路苜蓿叶互通立交通行能力研究中,交织区影响范围是其中重要的参数. 本文分析了《美国通行能力手册》(HCM2000)对分合流区和交织区的划分原则应用在苜蓿叶互通立交上的局限性. 通过采集广州市快速路苜蓿叶互通立交上的数据,应用理论分析和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了苜蓿叶互通立交A型交织区(交织车辆至少需要1次车道变换)和C型交织区(一股车流不用车道变换,另一股需要两次或两次以上车道变换)上下游的车头时距分布特性. 研究结果表明,交织区对上下游的交通流有影响,A型交织和C型交织上下游的车头时距分布符合三参数韦布尔分布. 然后根据韦布尔分布中形状参数随距离的变化规律,确定了苜蓿叶互通立交A型交织和C型交织对上下游的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2.
城市快速路互通立交通行能力在现行的规范、规程中缺乏相应的分析、计算方法。为了寻求其可行的分析、计算方法,合理确定互通立交的规模和形式,以天津市快速路典型互通立交为例,采集大量数据,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互通立交各组成部分的交通特性。通过实测数据的标定,建立互通立交仿真实验平台,得到天津市快速路互通立交基本路段,分、合流区,交织区,各类型匝道的通行能力推荐值,并提出了互通立交通行能力的计算公式。最后针对如何提高互通立交的通行能力给出了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互通立交设计中会遇到匝道交通流发生简单交织,本对简单交织的设置条件,交织长度,交织道数进行探讨,谈笔的设计体会。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拟建古城枢纽立交匝道造成原有古城互通立交匝道与主线交织段长度较小对行车安全的影响,提出了车辆分流的三个具体方案。通过各方面的比选最终达到对古城互通立交的现状影响最小,并消除潜在安全隐患的理想设计效果。  相似文献   

5.
余江 《交通标准化》2011,(11):64-66
基于多年对城市立交设计的经验和研究,探讨城市互通立交方案选择应遵循的原则,并详细剖析重庆市五里店立交方案,就如何在城市互通立交方案中运用这些原则提出见解,可供同行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城市快速路中互通立交交织区长度的合理设置将对整个城市快速路系统的服务水平、通行能力、行车安全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有必要对互通立交交织区长度的取值进行科学合理的计算。基于《公路通行能力手册》交织区中的相关方法建立交织区长度的计算模型;以该模型为依托结合可靠度理论,建立最小交织区长度可靠度功能函数,对交织车辆区间平均速度、交织区基本路段的平均自由流车速等随机变量的随机性及其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利用蒙特卡罗法讨论现行规范中最小交织区长度设计取值的安全可靠性,用失效概率及可靠指标进行评价。参考《公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中城市快速路对应安全等级的可靠度要求,计算不同设计速度下的交织区长度,并结合实例验证,其计算结果具有较高安全性。研究表明:以150 m作为互通立交交织区长度应用于快速路设计,其失效概率较大且安全性较低;通过以满足一级安全等级条件的目标可靠度反算,推荐在100、80、60 km/h共3种设计速度下,互通立交交织区长度分别取400、370、350 m,可提高整个城市快速路系统的高效性和安全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设置集散车道是互通立交的常规设计方法,为提升集散车道交织区的通行能力、改善整个立交的运行状况,以杭州通彩立交方案设计为例,通过增加交织区长度、设置剪刀叉匝道、设置隔离设施等措施,对交织区的行车条件进行改善,并根据道路通行能力手册HCM2000,对交织区的服务水平进行评价。这些措施可显著提升交织区的通行能力,为保障立交运营期间的通行能力和行车安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双喇叭形立交占地面积少,桥梁规模小,工程规模较小,在小交通量十字交叉高速互通立交选型中有明显优势。区别于有收费站立交,无收费站双喇叭立交交通流均为连续流,交织段长度取值没有明确参考依据。针对无收费站双喇叭立交交织段长度取值问题,以2007版及2017版《公路通行能力手册》为计算依据,利用交织区通行能力计算方法对净交织长度进行了反算。以饱和度和交织区车流密度作为控制指标,得出结论:交织区匝道自由流速度在40~60km/h时,在满足四级服务水平最大负荷交通总流量前提下,推荐最小交织段长度为140~200m。  相似文献   

9.
互通立交是高速公路的交通枢纽,在公路交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对互通立交的位置选择、各种常见互通立交型式的优缺点做了介绍,以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结合太行山高速公路互通立交设计实践,对《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17)、《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JTG/T D21—2014)颁发后的互通立交设计主线指标、匝道单双车道选用、匝道设计速度、平纵组合等问题进行分析、阐述,设计经验可为其他同类型高速公路互通立交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彭飞 《北方交通》2011,(12):24-27
介绍了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出入口与主线交织区段的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分析的基本方法,并以一处枢纽互通式立交内环匝道交织区段为例,进行了计算,经对计算结果的深入分析,得出了结论。  相似文献   

12.
祁鹤 《北方交通》2012,(10):72-75
从近年设计的山岭区互通式立交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方案,分别从立交型式的选择、方案比较、具体匝道布设等方面,以立交方案位置的选择、同一位置立交方案的比较和具体立交匝道布设的设计思路为顺序,总结各阶段设计要点,为以后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受交通量的发展或路网改造形成的新布局等因素的影响,已经建成的许多互通式立交面临改造,该文结合工程实践,简要介绍榆科互通改扩建的方案设计思路,最终采用的方案既满足交通量发展的需求,也尽可能利用已建工程。  相似文献   

14.
山区喇叭型互通设计,需要结合地形展线.通过草拉纵坡计算填挖方后不断优化调整线位,在保证线型指标的情况下使得填挖方最经济.综合考虑主线与被交路高差,合理设置匝道纵坡,降低收费广场填方高度,选择合理的防护和排水方案.  相似文献   

15.
李平 《北方交通》2012,(6):115-117
介绍了广东平兴高速公路河头互通立交方案设计。本次方案设计根据河头互通立交的地形、交通量,在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的前提下,在不同的互通立交选形、布设方案、不同的位置、不同的交叉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比较,最终灵活采用变异A型单喇叭,充分体现了山区高速互通立交的设计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毗邻互通立交特长隧道的运行特性和驾驶行为变化规律,选取10名驾驶员在雅康高速公路二郎山隧道进行实车实验,利用Tobii眼动仪、前向碰撞预警系统Mobileye及Cirelet单导脑电系统等仪器,采集真实交通状态下车辆位置、时间、行驶速度、驾驶员瞳孔直径及专注度等数据,划分毗邻互通立交特长隧道特征区,给出二郎山隧道入口前和毗邻互通立交分流点段的行驶速度和瞳孔直径分布特性和变化曲线,建立二郎山隧道进出口区瞳孔直径线性模型,并评价洞内景观带专注度等级,分析定向变道影响点至互通立交分流点驾驶行为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设置洞内景观带可以缓解驾驶员视觉疲劳,且景观带国旗区效果优于星空区。驾驶员看到定向变道标线白色虚线后,瞳孔直径逐渐减小至3.65 mm,行驶速度维持在71~73 km·h-1,在变道操作期的视觉负荷和心理紧张度最大,在条件观察期专注度最高,驾驶员需要根据等待可插车间隙迅速反馈和进行是否变道等操作。  相似文献   

17.
重庆绕城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绕城高速公路互通立交众多,造成互通立交之间的间距较小,为使立交间距既满足最小间距要求又不影响绕城高速公路作用的发挥,笔者通过对绕城高速公路立交特征的分析,并根据JTG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对立交间距的规定,结合重庆和国内其他城市已建城市环线高速公路小间距立交设置的成功实例,对城市环线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密度进行探讨,并提出城市环线上小间距立交对策措施的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18.
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区综合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名  都春苗 《交通标准化》2008,(23):182-184
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是公路交通网络中的重要节点.也是公路沿线城镇的主要进出口门户。因此互通立交的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设计理念,不但要满足交通需求,还要提供安全与舒适的运行条件,追求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一致,体现在设计中则是对包括安全、环境、功能、用地和成本等多因素的综合考虑和更为灵活的设计手法。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求设计人员在测设阶段细化互通立交区的综合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为了促进沈阳经济区快速发展,支持第十二届全运会成功举办,促进浑南新城快速发展、完善区域路网结构,需增设浑南新区互通式立交.通过对浑南新区立交方案的比选,提出的推荐方案与浑南新区发展规划没有冲突,符合规划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前高速公路的互通立交及服务设施存在的问题,以岳集枢纽互通立交为例,对其设计方案进行论证,提出在高速沿线设施间距相对密集处的枢纽互通立交设计新思路,供同类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