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钢筋混凝土桥梁的耐久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影响钢筋混凝土桥梁耐久性的各种因素,探讨了改善钢筋混凝土桥跨结构物耐久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铁路钢筋混凝土桥梁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结构形式,但是由于自身和使用环境的特点,使得混凝土存在降低耐久性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论述了降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因素及破坏机理,并提出了提高抗碳化能力、防止冻融破坏、预防侵蚀性介质的腐蚀、避免或减轻碱集料反应、预防钢筋的锈蚀等措施,以提高铁路混凝土桥梁的耐久性,延长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3.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病害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及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重要性。针对既有和新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 ,分别提出解决的思路和关键措施。提倡开发和应用高性能混凝土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国内外针对一般侵蚀环境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较多,但对于桥梁混凝土结构处于严重腐蚀环境(L3、H4、Y4)下,其结构耐久性及适宜的耐久性防腐蚀强化措施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海南西环铁路某桥梁为例展开研究,以解决严重腐蚀环境(L3、H4、Y4)下桥梁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研究结论:(1)严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中氯离子、碱和S03等有害离子含量;(2)确定合理的最大水胶比、矿物掺和料掺量及含气量等配合比参数;(3)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低于C45,不宜使用素混凝土;对于桥梁混凝土灌注桩,需考虑采用引气混凝土,强度可降低一个等级,并掺加一定比例的粉煤灰及磨细矿渣粉;(4)钢筋混凝土结构表面裂缝控制限值为0.15 mm;(5)除从保护层厚度、护面钢筋设置、混凝土强度等级要求进行设计外,可辅助添加一定比例阻锈剂、表面涂层或浸渍等防腐蚀强化措施;(6)本研究成果对严重腐蚀环境(L3、H4、Y4)下桥梁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钢筋混凝土工程质量的优劣与整体工程的耐久性直接相关。针对当前桥梁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评价方法主观性强、效率低等缺陷,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现场经验,建立桥梁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FAD"模型,并结合塔韩铁路大罕台川特大桥钢筋混凝土工程,对该工程钢筋混凝土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现场实际情况吻合,表明该模型适用于实际工程。  相似文献   

6.
桥梁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对于一座桥的安全运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桥梁梁板钢筋混凝土保护层,直接关系到梁板的力学性能和使用寿命及耐久性,如何控制其厚度,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桥梁梁板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作用及钢筋保护层厚度不足的危害,提出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温福铁路桥梁结构耐久性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温福铁路桥梁结构耐久性设计的必要性和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主要途径,主要介绍温福铁路桥梁结构耐久性设计方案,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土木工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结构形式。近年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失效已逐渐成为困扰土建工程界的一个世界性问题。混凝土耐久性是指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经受各种破坏作用而能保持其使用性能的能力。混凝土耐久性检测是对结构进行耐久性评定和剩  相似文献   

9.
既有混凝土桥梁的碳化分析及耐久性预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混凝土碳化深度值理评价钢筋混凝土桥梁损伤和耐久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分析了混凝土碳化的影响因素,基于实测数据建立了碳化经验公式中碳化速度系数的概率模型,依混凝土保护层碳化失效概率,提出了既有混凝土桥梁耐久性预测的一种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介绍国内外桥梁结构耐久性设计现状、纳潮河大桥工程概况与工程环境条件及耐久性设计要求。分析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并对破坏作用进行分类,提出冻融循环和Cl^-侵蚀的复合作用是影响纳潮河大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关键。阐述桥梁结构耐久性设计方案的设计原则、技术措施,提出根据纳潮河大桥工程环境条件,制定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方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根据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的特性,对系统RAMS进行分析,制定合理可行的方案,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保证综合监控系统稳定安全运行。关注系统全生命周期成本,在系统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做出积极的反应和决策,进一步优化成本和整合资源,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通过对总承包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剖析,以及企业利润目标不能与营业额保持同步增长的 成因分析,力求进行制度规划,在企业框架外,运用市场手段,完成项目作业层管理的体制创新,在解决项目控 制能力不足的同时,实现规模效益,完成多元发展,逐步缩短与国际知名建筑企业的差距。 研究方法:有针对性收集与总承包企业有关的市场环境、国家政策和国际知名企业等相关资料,采用定量 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办法,推论制度创新思维的产生。 研究结果:总承包企业能够在现有市场和体制下,通过作业层市场化运作,逐步消除经营风险,实现员工投 资创业和有序流动,达到与企业互利双赢目标。 研究结论:总承包企业应自主促进基于产品分工下游阶段的、非隶属性法人企业的产生,以扩展可控资源 总量,催化个性竞争优势,逐步完成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13.
阐明运营管理部分在规范中的意义及其编制内容的确定,从如何理解运营概念、确定运营和建设规模以及运营模式的规定、运行交路的设定、辅助配线的设定等方面,阐述对编制重点内容的思考和解读.最后得出结论:结合国内外的工程设计实践和目前各城市运营管理经验,改变原有的设计模式和思路,加强相关科技和理论研究,改善和优化专业结构和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在无既有经验可循的条件下,如何有效和充分地利用各种勘探手段,查明地基地质条件,为设计提供切实的地质参数。研究方法:根据实验段各段地质情况,针对性的综合利用各种勘探手段,彻底查清各段地质情况。研究结果:通过认真分析研究同类地勘资料,参考国内外相关规范、标准和科研成果,边摸索边尝试边总结,综合运用多种地质勘察方法,相互补充,相互验证,综合分析,资料做到了详实、准确可靠,满足设计,达到预期的目的。研究结论:为满足无砟轨道对沉降控制的严格要求,其地质勘察的精细度和深细度都必须符合并超越现有规范,才能达到和满足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15.
以Bentley平台为技术支持,以京张高速铁路隧道工程为项目背景,以BIM技术在隧道设计中的应用为目的进行研究。叙述了BIM隧道建模过程及对铁路BIM标准的验证,通过使用BIM技术进行碰撞检测、正向设计、协同设计对设计流程的优化,总结了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认为:现阶段Bentley平台上BIM技术在铁路隧道设计中还不能满足出图和工程量计算的要求;在模型不同的设计阶段,由于精度要求的不同导致模型有时无法重复利用;模型的应用在设计、施工、运维间缺乏联系。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根据隧道专业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二次开发;提高BIM模型的重要性以替代二维出图;规范中对于BIM精度的要求应通过项目的验证不断优化;应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BIM设计各阶段完成内容,构建多阶段、多专业的BIM平台。  相似文献   

16.
西宁站站房大跨拱型桁架高空滑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满足施工进度和吊装空间要求,西宁火车站屋面大跨拱型桁架采用高空滑移法安装。高空滑移法作为大跨度空间钢结构常用的施工技术具有施工作业面小、吊装就位准确性高、结构成型质量高等综合技术优势。但屋盖结构在整体滑移过程中结构的边界条件、荷载状态、内力分布均时刻发生着变化,且影响因素相互关联,因此需要对屋盖结构高空滑移的全过程进行计算分析。设计中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结构整体有限元模型,对西宁站站房屋面大跨度钢桁架在累积滑移施工过程进行全过程模拟分析,对屋面桁架和滑移过程中的支撑胎架的受力和变形进行全程监控和验算。  相似文献   

17.
以南京到上海和南京到杭州的短途高速铁路客流为背景,应用行为调查法与意向调查法开展客流调查,获取客流数据.基于选择行为理论,以旅客对列车的选择作为因变量,旅客个体特征、出行特征、列车服务水平作为白变量,基于多项式Logit模型构建混合Logit模型,拟合客流调查数据.结果 表明:混合Logit模型的拟合优度高于多项式Lo...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对组建劳务公司对于国有大型施工企业推进两层分离的重要性、遵循的原则、运作模式、关联问题的处理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探讨。指出组建劳务公司是适应市场经济和建筑业自身发展趋势,进一步提升公司项目管理水平,提高员工专业技能,培育专业化队伍,实现专业化生产的需要和搭建员工就业平台;合理利用内部富余劳动力资源,实现劳务作业人员在集团内部合理流动的有效途径,并对经营场所、员工身份、人事管理、党群组织管理、补充内部劳务用工等相关问题的解决提出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建筑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承揽的国际工程项目逐渐增多,但同时承担的项目风险也愈来愈多。到底存在哪些风险,如何进行识别,此文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自然环境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识别出的项目风险如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采取何种应对措施,控制风险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铁建系统引入财务共享中心服务平台,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奠定基础,走在同行业的前列,但是由于对应的公司财务部门未进行适当的改革,导致财务共享中心未能充分发挥其共享、信息化的优势,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务人员负担,财务管理面临着改革。本文就共享中心背景下的公司财务管理提出改革措施,改革公司财务部门机构设置和人员结构,促进人员分层管理,提高人员素质,从而使公司财务管理适应信息化,发挥信息化优势,继而适应技术发展、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