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开行铁路集装箱中转"五定"班列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钢 《铁道货运》2005,(9):18-21
介绍了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现状,阐述了开行铁路集装箱中转“五定”班列的思路,通过分析集装箱集结时间和在办理站的中转停留时间、箱流量、班列运行径路选择以及班列编组箱数等相关影响因素,对开行集装箱中转“五定”班列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并给出了集装箱中转“五定”班列运输组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杨敬 《铁道货运》2010,28(8):42-44
分析重庆—深圳铁路集装箱五定班列开行的意义,介绍了重庆—深圳铁路集装箱五定班列货源组织情况及铁路集装箱班列运输组织模式,并就铁路集装箱班列开行过程中加强铁路与客户的及时沟通、提升铁路集装箱办理站的功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要闻     
集装箱快运班列将在我国大力开行2007年4月18日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时,铁路将新开16对集装箱快运班列,并在浙赣线、陇海线郑徐段增开2对双层集装箱班列。铁路将安排更多的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普通集装箱班列开行总数增幅超过60%。大能力、高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路18个集装箱中心站、33个专办站的集装箱运输系统建设完成,铁路将形成覆盖全国的运输网络。研究集装箱中心站和专办站间班列开行方案,对促进我国集装箱运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了集装箱班列开行方案的影响因素及集装箱班列开行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分部求解的计算方法,并以北京─广州的集装箱运输为例,研究集装箱中心站和专办站的运输组织。  相似文献   

5.
为了将铁路集装箱的运价制定与班列开行决策进行综合优化,引入市场竞争因素,提出一个综合考虑铁路集装箱运价收入、运营成本以及货主广义费用的双层规划模型。该模型在保证铁路运营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制定出合理的铁路集装箱定价策略和开行方案。通过算例验证了该模型在我国铁路集装箱班列的动态定价与开行决策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铁路中转班列开行方案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铁路中转班列开行方案的优化问题.采用节点拆分的方式,将车站节点拆分为由始发终到和延迟联弧组成的小型子网络,构造铁路中转班列运输网络,以便清晰地描述车流运送的全过程,从而将铁路中转班列开行方案优化问题转化为一类带联弧能力限制的网络设计问题.在此基础上,考虑货物运输的广义成本,构建铁路中转班列开行方案优化模型.该模型属...  相似文献   

7.
针对今后构建集装箱中心站、开行枢纽之间的集装箱班列的发展趋势,提出了铁路枢纽内部集装箱货流向集装箱中心站输送的若干方案,并且进行了消耗箱小时和货车费用的分析,以满足今后开行枢纽之间集装箱班列的货流运输要求。  相似文献   

8.
2007年4月18日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时,铁路将新开16对集装箱快运班列,并在浙赣线、陇海线郑徐段增开2对双层集装箱班列。铁路将安排更多的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普通集装箱班列开行总数增幅超过60%。大能力、高效率的集装箱快运班列、双层集装箱班列将在铁路运输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铁道车辆》2007,45(2):22-22
从铁道部获悉,第6次大面积提速调图时,铁路将新开16对集装箱快运班列,并在浙赣线、陇海线郑徐段增开2对双层集装箱班列。铁路将安排更多的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普通集装箱班列开行总数增幅超过60%。[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阐述我国集装箱海铁联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的需求进行分析,提出加快铁路与港口融合,搭建EDI信息平台、优化集装箱五定班列开行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
提速干线编组站出发子系统内部匹配与协调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提速干线编组站货物列车到发时刻不均衡运营特征,根据编组站作业特点和要求,运用排队论和随机过程理论,对出发子系统转场和接车可靠性、临界密集出发时间进行计算分析。认为出发子系统允许的接车延误概率应控制在0.12以内;当区间通过能力利用率在繁忙时间达0.85以上时,出发场的到发线应在10股以上。提高出发子系统转场和接车可靠性的措施包括:提高无调比、适当增加出发场到发线数量、降低编组调车机车的作业负荷、减小出发时间间隔不均衡系数。给出一定出发强度下的临界密集发车时间计算式,便于指导运输组织工作。改善出发子系统匹配与协调关系的有效途径包括:合理配置列检组数、转线接车延误率控制在10%以内、密集到发期间区段通过能力利用率不能超过90%、降低衔接区间发车时间间隔变异系数、连续高密集发车时间不能超过临界发车时间、适当增加分类线及到发线数量、优化列车运行计划、平衡双向系统作业负荷、加强管理、优化运输组织。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的节能运行,提出基于目标速度追踪的城轨列车节能优化算法。首先构建列车均质棒动力学模型和节能优化目标函数,利用极大值原理推导出列车节能运行工况。然后重点分析列车运行时间和运行方式对能耗的影响。在对典型方案仿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通过陡坡时的基于等效平均速度法的运行策略,以及目标速度改变时合理利用惰行的运行策略。最后通过目标速度追踪的方法得到速度曲线,实现城轨列车的节能运行。利用上海地铁3号线的数据对本文提出的算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相较实际运行情况,本文提出的算法可以降低25.39%的运行能耗,同时求解得到的速度曲线更加平缓,更适合城市轨道交通的实际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13.
依据铁路运输生产实际,充分考虑集装箱货物与集装箱班列在时间和数量方面的匹配关系,以集装箱货物在集装箱办理站的总停留时间最小为优化目标,以集装箱货物装车唯一性、班列编成箱数、作业时间和发车间隔为约束条件,构建铁路集装箱班列始发时刻优化的非线性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根据模型的特点,设计基于遗传算法的求解方法。由随机产生和"先到先服务"方案结合的方法生成初始种群,并运用启发式策略修复进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可行解。以胶州-黄岛之间的铁路集装箱班列为例进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模型和算法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利用模型及算法得到的集装箱班列始发时刻与集装箱货物的数量、到达时间分布之间具有较好的匹配性,使集装箱在办理站停留时间最短,制定的班列开行计划响应了用户需求。  相似文献   

14.
结点站吸引范围内集装箱运输组织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集装箱办理站产生的集装箱流向其邻近的结点站输送,可能产生的运输方案有三个。方案一:用普通集装箱列车挂运直接进入结点站作业;方案二:用一般摘挂列车输送,在编组站改编后用小运转列车向结点站输送;方案三:用一般摘挂列车输送直接进入结点站改编。分析不同运输方案的作业过程,将运输过程产生的箱小时、车小时消耗按作业性质分解并分别计算。比较不同方案的总的箱小时、车小时消耗可知,方案一为消耗最少的运输方案。同时分析各运输方案实施可行性,方案一对区间能力占用较大,方案二较为有利。由此得出结论:方案一可作为集装箱运输发展的方向,方案二是目前状况下较为有利的运输方案。  相似文献   

15.
假定出行者可选择道路公交和市域轨道交通快线2种出行方式,在分析乘客广义出行费用的基础上,建立市域轨道交通快线的快慢车开行方案双层规划模型,用以研究弹性需求下多方式交通路网中市域快线快慢车开行方案。采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并选取某中小型城市的市域轨道交通快线进行了算例验证。算例结果表明:早高峰时段以1:5的比例开行快慢车,选择市域快线出行的乘客量将增加16.71%,总运营效益将提高13.26%。  相似文献   

16.
接触器是轨道交通车辆低压配电控制电路的核心元件,其选型由电压等级、使用类别、工作制式、电气寿命及工作环境等因素综合决定。对轨道交通车辆常用负载在各种使用类别的工况下,分析相应的接触器选型要求,给出了选型原则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城市轨道交通跨站停车方案优化模型及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人均乘行距离不断增长,使得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合理的列车停车方案成为必要,以满足越来越多乘客出行的需要.介绍轨道交通列车不同的停车模式,分析轨道交通跨站停车模式下影响乘客出行时间的相关因素.建立基于乘客总体出行时间节省最多的轨道交通列车跨站停车0-1整数规划模型,利用禁忌搜索算法进行模型求解.通过算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禁忌搜索算法用于该问题求解的优越性,得出最优轨道交通列车跨站停车方案.对与目标函数值相关的列车发车间隔、停站时间和最高运行速度等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调节跨站运营条件下的发车间隔和停站时间可使目标函数,即乘客总体出行时间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8.
以一定客流时段内城际直达旅客列车开行方案为研究对象,确定列车开行频率和列车编组。对旅客出行的广义费用进行分析,将城际直达客流的广义出行费用分为票价费用、候车时间、延迟费用、拥挤费用。得出了广义出行费用下客流乘车选择的一般规律:选择各列车的客流,其期望出行时间连续分布在所乘列车两侧,各个列车的客流吸引范围具有一致性。建立了以客流总出行费用最小和企业效益最好为目标的优化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分析求解。算例结果表明,列车编组和开行频率是列车开行方案中具有密切联系的两个组成部分,小编组和高密度的开行模式能够显著提高运营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截至2017年底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进行了统计,给出了2017年我国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有轨电车和市域轨道交通的运营线路长度和运营车站数,并按运营线路长度进行排名.对2017年新增运营线路长度及敷设方式构成进行了分析.同时,就2007—2017年中国内地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运营线路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统计,对每年新增运营线路长度数及敷设方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