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某款纯电动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设计一种电液助力系统,阐述其结构方案和工作原理,接着基于该电液助力系统开展纯电动车串行制动能量回收系统设计研究,包括结构方案、控制方案、电气方案;实现在某款纯电动车产品上的搭载应用开发,结果表明,基于该电液助力系统的纯电动车能量回收系统,实现车辆在制动或减速阶段,机械-液压制动力与电机回馈制动力实时协调,最大限度地回收制动能量,并且获得较好的制动稳定性和“踏板感”,单个ECE循环工况经济性贡献率最高达28.9%。  相似文献   

2.
液压制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的组成 图6为电动汽车的液压制动和制动能量回收控制 制动能量回收电控单元,基于各车轮加速度传感器的检测输出信号判断车辆是否在良好路面状态或恶劣路面状态,只有在良好路面状态下,制动能量回收电控单元对液压制动与电机的制动能量回收实施协调控制。这是一般电动车进行能量回收制动的必要性。如果在恶劣的路况下,考虑到车辆的制动安全性,电机的电控单元及制动能量回收电控单元发出指令,逐步限制制动能量回收,直至禁止,  相似文献   

3.
正电动车替代燃油车的过程绝不仅仅是将内燃机更换为电机那么简单,还有许多系统面临革新。其中,制动系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大陆集团的线上公开课,详细介绍了其专为电动汽车设计的制动解决方案——EPB-Si。为什么电动汽车制动系统需要量身定制?电动汽车使用电驱动替代了传统内燃机为核心的动力总成,这给制动系统带来不小的变化。首先驱动电机能够同时向车辆提供加速扭矩和减速扭矩,利用后者的特性,在汽车制动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制动能量回收功能,这是内燃机无法做到的。因此电动汽车的制动系统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如何满足能量回收要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中对一种新型电动汽车再生-机械耦合线控制动系统进行研究。首先,构建新型再生-机械耦合线控制动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动力学模型进行系统制动性能分析,获得再生-机械耦合线控制动系统摩擦制动转矩和电磁制动转矩的匹配关系。接着,根据该再生制动系统特性和制动工况,提出电磁制动和耦合制动两种工作模式,低制动强度下采用电磁制动模式,高制动强度下采用耦合制动模式;在耦合制动模式下,提出通过电机电磁转矩和摩擦制动转矩集成控制,实现电磁控制、摩擦控制和耦合控制3种制动转矩控制方式。最后,分别进行了38和15km/h两种车速下电磁制动和耦合制动台架试验,对新型再生-机械耦合线控制动系统耦合制动机理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5.
四轮独立驱动电动车的ABS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勇  李声晋  田海波  方宗德  周奇勋 《汽车工程》2007,29(12):1046-1050
为实现四轮独立驱动电动车制动防抱系统(ABS)控制,提出了基于4台无刷直流轮毂电机的控制方案,通过对电机驱动理论及传统ABS系统进行分析,设计了基于单片机(PIC)和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的电动车控制器。采用四轮独立驱动方式,提出了开、闭环控制策略,给出了电动车参考车速和实际车速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纯电动ABS控制方法研究。对配有4台700W轮毂电机的电动样车进行仿真和实验的结果表明,电动车控制器设计合理,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ABS系统控制策略正确,能够满足四轮独立驱动电动车的制动要求。  相似文献   

6.
根据电磁制动与摩擦制动集成系统的工作原理,设计了一种电磁制动与摩擦制动集成系统测试台架.为检验该测试台架的性能.以某型轿车为对象.选择电磁制动器的磁极与制动盘间间隙、线圈匝数和磁极中心到制动盘中心距离为因素.进行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所设计的测试台架对不同车型进行试验,可得到电磁制动与摩擦制动集成系统的最佳结构参数和安装参数.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电控制动,提出一种摩擦-电磁耦合制动系统及其制动模式切换控制算法。根据摩擦-电磁耦合制动系统结构,设计了耦合制动系统混杂控制模型,提出制动模式切换动态协调算法并对算法进行了改进。通过试验平台对控制算法和制动系统性能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制动模式切换动态协调算法保证了耦合制动系统在制动模式切换时的稳定性,摩擦-电磁耦合制动系统制动性能良好,提高了制动舒适性。  相似文献   

8.
轮毂电机作为未来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的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轮毂电机与摩擦制动集成设计和协同控制为电动汽车制动系统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文章探讨了电动汽车轮毂电机与摩擦制动集成技术研究的必要性,分析了国内外轮毂电机技术以及轮毂电机与摩擦制动集成技术的研究现状。同时,总结了轮毂电机技术在电动汽车上的一些具体应用、轮毂电机与摩擦制动的集成设计结构、轮毂电机与摩擦制动的协同控制策略,提出了轮毂电机与摩擦制动集成技术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基于CAN总线的柴油机排气制动控制系统。设计完成了以DSP控制器为主、S12控制器为辅的发动机排气制动控制系统,二者通过CAN总线方式进行通信,采用步进电机驱动排气蝶阀方式实现了排气节流控制。在单缸柴油机上通过反拖功率和减速测量的方法,进行了制动试验。分析了发动机在不同转速和不同的蝶阀制动角度下的排气制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排气制动作为一种辅助制动系统,在排气蝶阀的制动角度较大时制动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0.
汽车常用辅助制动装置有发动机制动、电涡流缓速器、液力缓速器、空气动力缓速、牵引电机缓速等,与其他缓速器相比,发动机制动器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紧凑,响应时间短,造价低,  相似文献   

11.
汽车电磁制动系统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汽车电磁制动机构的组成及工作原理进行详细的阐述,并建立电磁制动机构、车辆及轮胎的模型,进而建立汽车整车电磁制动系统的整体模型。采用模糊控制完成了汽车电磁制动系统控制算法的设计,在结合专家经验的基础上,采用遗传算法对模糊控制的模糊关系矩阵进行优化,增大了制动力矩并使滑移率得到了更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孙毅 《汽车运用》2011,(12):24-25
我们平时所接触的车辆,大都是依靠摩擦材料之间的机械摩擦力使其从飞奔状态中停下来,本文所介绍的车辆制动技术,却不需要有实际的摩擦,而是通过电磁的方式产生制动力,从而实现制动的效果。涡流制动技术涡流制动通常与传统制动搭配使用,在大多数商用车上担任控制车速的作用,所以通常也称为涡电流缓速器。  相似文献   

13.
文章提出了一种无人驾驶纯电动汽车制动扭矩分配控制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状态以及整车状态计算驱动电机最大能量回收扭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需求制动扭矩分配;接下来创造性的将电机系统引入到制动控制系统中,充分考虑了液压制动系统由于温度(如热衰减)、部件机械特性以及环境等影响其输出制动力矩稳定性与准确性的因素,通过电机能量回收所产生的制动扭矩对此进行补偿,保证最终车辆制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负向加速度与需求保持一致。最后通过实车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电动汽车能够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具有清洁无污染特点,但受制于动力电池技术影响,存在续驶里程有限等缺陷。为保证纯电动汽车制动安全,提高制动能量回收利用率,对纯电动汽车机电复合制动系统组成及控制原理、模糊控制电机制动力分配、前后轴制动力分配的动力分配方式等方面进行讨论,并提出纯电动汽车机电复合制动能量回收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
文中研究了双电机双轴驱动纯电动车的驱动和制动控制策略,以达到提高车辆动力性、延长续驶里程和保证车辆制动性能的目的。当车辆行驶阻力小时,采用轴荷大的车轴作为驱动轴进行单轴驱动。当车辆行驶阻力大时,前后轴电机按前后轴轴荷比例输出相应转矩分别驱动前后轴,驱动系统以前后轴驱动力合成方式进行双轴驱动。制动时,合理分配和控制前后轴电机再生制动和前后轮制动器机械制动,以实现前后轮同时抱死。  相似文献   

16.
<正>未来,混合动力车和电动车的续驶里程势必大幅度增加。为达到节省燃料、增加续驶里程的目标,混合动力车和电动车必须尽可能地从制动过程中回收能量,供给电力驱动。博世正在开发的再生制动系统,将与动力系统一起,保证上述的能量回收达到最佳水平。博世底盘控制系统事业部总裁Werner Struth博士表示:"理想情况下,我们能将制动的全部过程应用于产生能量。但是当电机制动扭矩不能提供足够制动力时,液压制动系统便会提供帮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目前汽车制动能量回收利用现状,在蓄电池储能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制动能量驱动SR电机工作,将制动过程中的动能转化为电能给用电设备或给蓄电池充电;在汽车起步或加速过程中,SR电机既为传动系提供动力又带动压气机给发动机提供压缩空气改善燃烧。  相似文献   

18.
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的理想要求是同时兼有电动、发电回馈和电磁制动3项功能.为兼顾并提高电机的多功能要求,提出了对变磁阻双凸极电机改进的原理和措施.对所设计的两种轮毂式电机的具体结构以及分别运行于3种功能时的原理和过程进行了描述.该类电机的推出可大大简化电动车辆的机械结构,提高其性价比.  相似文献   

19.
裁货汽车驻车制动长期以来一直采用机械制动方式,随着上前长轴距载货汽车的大量出现。机械驻车制动方式的驻车制动性能受到了限制,本文介绍在长轴距载货汽车上应用放气驻车制动方式来取代机械驻车制动方式,以适应车辆驻车性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鉴于传统电子液压制动系统连续制动易产生"热衰退"现象,结构缺陷导致的制动响应慢,制动系统与电控系统衔接差等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混杂自动机模型的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方法。首先分析集成制动器制动时的工作特点以及不同情况下对应的工作模式(纯电磁制动、纯摩擦制动以及集成制动),并确定3种制动模式的切换条件,通过逻辑门限算法将其实现。根据制动时车辆既具有连续运动状态又有离散状态的混杂特性,使用MATLAB/Stateflow建立基于制动模式切换系统的推广自动机模型,并根据制动模式切换控制策略,对3种制动模式切换进行试验,验证制动模式切换控制策略的合理性。最后选取车辆制动初速度为28 m·s-1的直线制动工况,分别在高附着系数(0.85)以及低附着系数(0.3)的路面条件下,通过试验平台对控制算法和制动系统性能进行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汽车混杂理论模型以及优化方法在在低附着系数(0.3)路面条件下,集成制动方法较传统液压制动系统缩短5.12%的制动距离,缩短制动时间0.3 s;在高附着系数(0.85)路面条件下,集成制动方法较传统液压制动系统缩短5.66%的制动距离,缩短制动时间0.2 s,能有效提高制动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