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汽车节能减排的途径有很多,其中汽车轻量化最为大家关注。在轻量化手段中,镁合金轻质材料的应用是最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主要介绍轻金属材料镁合金在转向盘骨架、仪表板横梁、变速器壳体、座椅骨架等零部件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材料分会拟于2021年10月,召开2021年全国发动机曲轴及材料强度研讨会,会议优秀论文将推荐至《汽车工艺与材料》期刊发表。现将会议征文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1征文范围和内容a.材料与零部件强度试验分析技术;b.汽车材料及零部件强度试验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周文强 《时代汽车》2023,(9):108-110
汽车燃油箱托架是汽车燃油供给系统中的关键部件,油箱托架承受着燃油箱本体以及燃料的冲击,其常见的受力形式多为受到来自路面的冲击载荷,在其作用下易发生失效。本文主要针对某特种矿用宽体车大容积燃油箱的需求,提出与其所匹配的油箱托架的强度(超强承载能力、抗外界冲击能力等)设计是否满足要求。通过利用CATIA进行针对性特殊设计,然后建立燃油箱托架有限元模型。最后,在不同的方案以及工况下,分别赋予不同的材料属性并利用Optistruct进行求解及强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转向、冲击和制动的几种边界条件下,油箱托架应力最大平均值均在材料最大许用应力范围内,安全系数得到提升,符合设计要求,避免了应力集中及早期失效现象。  相似文献   

4.
2006年1月18日,国家标准委员会发布了《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标准及《乘用车后碰撞燃油系统安全要求》,并已于7月1日正式实施,这两项标准的宗旨在于促进国内生产汽车的安全性,是我国汽车产业形成完整碰撞保护体系的重要一步。但双碰标准的实施对于国内尚未完全准备好的中小汽车企业却是一道难逾的门槛,意大利朗基尔公司(RANGER)为意大利蓝旗亚(LANCIA)公司Ypsilon小型乘用车设计制造的GMT车门内板模块骨架充分利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优势,既完美地集成了车门零部件于一板,又满足了欧盟ECER95侧面碰撞法规和对臀部保护的要求,这对于尚未达到双碰标准以及正在开发新车型的汽车企业将是很好的启示。该公司开发的GMT车门内板模块骨架2005年获得欧洲SPE塑料应用最具创新大奖,现已大批量投入生产。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一种单边角调式座椅靠背骨架结构为例,分析零部件材料和结构设计对座椅骨架总成的结构强度的影响。应用有限元方法、理论分析以及与试验验证方法对单边角调式座椅靠背骨架结构设计优化,并满足强度要求,可为单角调式座椅靠背骨架结构设计及优化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材料分会拟于2021年10月,召开2021年全国发动机曲轴及材料强度研讨会,会议优秀论文将推荐至《汽车工艺与材料》期刊发表。现将会议征文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1征文范围和内容a.材料与零部件强度试验分析技术;b.汽车材料及零部件强度试验新方法;c.新材料的应用与毛坯生产技术;d.发动机曲轴制造工艺与设备、强化工艺及装备;e.发动机曲轴的强度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材料分会拟于2021年10月,召开2021年全国发动机曲轴及材料强度研讨会,会议优秀论文将推荐至《汽车工艺与材料》期刊发表。现将会议征文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1征文范围和内容a.材料与零部件强度试验分析技术;b.汽车材料及零部件强度试验新方法;c.新材料的应用与毛坯生产技术;d.发动机曲轴制造工艺与设备、强化工艺及装备;e.发动机曲轴的强度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GMT)的材料制造制备,结构设计和GMT相关工艺的研究开发及其在汽车工业部件的国内外应用及发展趋势,表明了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在汽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赵勇 《上海汽车》2010,(1):41-44
介绍了汽车轻量化和新材料在汽车中应用的最新进展,介绍了GMT和LFT—D新材料的材料性能和成型工艺。研究了保险杠缓冲梁采用GMT新材料代替传统金属材料的可行性,并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材料替换前后的碰撞安全性能变化,最终验证了GMT新材料应用到缓冲梁设计中能够满足碰撞安全法规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生产装备     
介绍了GMT材料的特性及其在国内外汽车上的应用情况。以某车型为例,对GMT材料应用于后防撞梁过程中的结构设计、模具开发和生产制造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了GMT后防撞梁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使用性能;并与860 MPa金属材料后防撞梁进行对比,从成本控制和轻量化等方面阐述了GMT材料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邓琦岚  龙祥愿 《北京汽车》2011,(1):33-34,38
聚苯乙烯(PS)泡沫、聚氨酯(PU)泡沫、麻板、轻质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GMT)在国内外汽车顶棚中得到了大量应用。文中通过实验对比分析各种顶棚材料,特别是PU复合板材料和轻质GMT材料,表明轻质GMT具有环保、可反复回收利用、力学性能和吸音性能优异、导热系数低等诸多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12.
由于镁合金具有减重、减振、降噪效果,并可以实现100%的回收利用等优势,国外近几年在汽车上的应用,以年均25%的速度快速增长。据资料介绍,汽车上有60多种零部件可以采用镁合金生产,我国经过“十五”和“十一五”科技攻关,也有20余种汽车零部件可以采用镁合金生产。如仪表板骨架、座椅骨架、进气歧管、赛车车轮、支架、转向盘骨架、缸体、壳体类零件等,  相似文献   

13.
ABS热塑性树脂材料是丙烯腈、丁二烯和苯乙烯的三元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耐化学药品性、耐油性、成型加工性和电镀性,而且收缩率小、吸水率低,是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工程塑料。目前,ABS塑料已大量用于汽车的车身外板、仪表板、蓄电池外壳、散热器格栅等零部件上。但是,纯ABS的耐热性和耐候性差,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相对较低,限制了其在某些汽车零部件上的应用。为此,国内外有关人员开展了以PC、PA和PVC等材料改性ABS合金的研究工作。本文简要介绍了几种ABS合金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4.
LFT是纤维增强聚合物领域的一种新型高级轻量化材料,具有可设计性、低密度、高比强度、高比模量和高抗冲击性等特点,对铝合金、纤维增强热固性复合材料构成了挑战,逐步成为制作汽车零部件的主流材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为了区分纯电动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车身之间的不同点,对电动汽车车身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从电动汽车与 传统燃油汽车搭载的不同重要零部件的角度出发,电动汽车安装有电机、动力电池、控制器等主要零部件,传统燃油汽车安装有发动机、排气管、燃油箱等主要零部件,总结出电动汽车车身结构特点。电动汽车乘客舱高度尺寸高于燃油汽车,前后悬架尺寸短,车身前纵梁位置可以偏低些,车身底板骨架方案不同于燃油汽车,车身前后悬架固定点强度高于同级别的燃油汽车,碰撞安全策略不同于燃油汽车,快慢充电口多布置在车身前部。实际验证也表明,按此方案设计的纯电 动汽车车身结构较为合理,相对拥有较高的性能。  相似文献   

16.
激光焊接技术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激光焊接技术的特性,针对汽车发动机、车身、悬架和传动系等零部件,从其结构设计、材料选配到制造进行创新。应用结果表明:对于进排气门、正时齿轮和悬架装置等承担疲劳载荷的零部件,激光焊接可满足其较高的强度要求;诸如发动机罩、保险杠等板金件,激光焊接与材料、结构设计相结合则可提高刚性、减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复合材料是实现汽车轻量化的重要材料之一,因为可设计性强、比强度高、性能可靠、资源丰富,日益受到汽车设计和研发人员的广泛重视。介绍了长玻纤增强复合材料的特点、种类和性能,举例说明了SMC、DMC和BMC、TMC、RTM、GMT、LFT在汽车上的典型应用,全面分析了这类产品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最后简要论述了汽车用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汽车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了玻璃纤维和玻璃纤维毡增强热塑性材料(GMT)、片状模塑料(SMC)在国内外汽车上的应用状况,简述了RTM方法的使用及发展趋势。文章指出,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汽车上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可观的,但要在国产汽车上得到应用,还需要材料、工艺、设计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9.
正汽车材料是指汽车生产制造以及汽车运行中所用到的材料,通常分为汽车零部件材料和汽车运行材料两大类。汽车零部件材料又分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三大类。常用汽车运行材料包括:汽车燃料、汽车润滑材料和汽车工作液等。汽车零部件材料以金属材料为主,占整车质量的80%左右,其中钢铁材料约占70%,非钢铁金属材料(有色金属)约占10%。非金属材料占整车质量的20%左右。今天所讲的第一个案例就  相似文献   

20.
热塑性弹性体是兼有热塑性塑料的加工成型的特征和硫化橡胶的橡胶弹性性能的一类材料的统称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因其具有优异的物理性能、良好的加工成型性、低廉的价格以及可重复加工等特性,特别适用于汽车零部件的制造,因此正在越来越广泛地替代部分硫化橡胶应用于汽车零部件的制造,从而达到提高汽车零部件的质量及降低整车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