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转换层结构的概念及国内外对转换层结构位置的研究现状,阐述了转换层结构分析的两种方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动力时程分析法,运用这两种方法举例分析了转换层位置对结构自振周期、振型、地震反应力及分布等地震反应的影响,最后提出应按照规范要求限制转换层的设置高度,并适当加强转换层上下一至两层竖向构件的截面及配筋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高层建筑由于上下使用功能不同导致结构的不同,需要设置结构转换层来解决。结构转换层的梁截面很大,钢筋型号大而且钢筋密集,转换大梁的线荷载较大,施工难度大,尤其是转换梁的支撑体系更重要,必须满足刚度、强度和稳定性要求。介绍了转换层模板的支撑体系构成,确保了转换层施工的安全和质量。  相似文献   

3.
高层建筑结构转换梁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换层能承受上部结构的各种内力,并向下传递内力。梁式转换层作为目前高层建筑结构中实现垂直转换最常用的结构形式,其结构分析的精确性尤为重要。分析梁式转换层结构设计原理,确定转换梁有限元分析范围、单元网格的划分、计算荷载的取用及支撑与侧向边界的简化,建立转换梁有限元分析模型。  相似文献   

4.
针对大震作用下带拱式转换层高层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了该结构楼层侧移、楼层剪力、薄弱部位及塑性铰分布等,表明:转换层相邻上下两层及转换层下弦杆跨中为结构薄弱部位.为了在罕遏地震作用下,结构塑性铰能够合理分布,达到“大震不倒”,对该结构薄弱部位应采取加强措施,并对此进行了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加强后结构薄弱部位转移到转换层上部楼层中,且结构塑性铰分布较合理,由此提出该结构底部柱承载力增大系数:当Ⅰ类场地时为1.3,Ⅱ类场地时为1.9,Ⅲ类和Ⅳ类场地时为2.2;转换层相邻上部柱承载力增大系数为1.25;转换层下弦杆跨中承载力增大系数为3.5.  相似文献   

5.
以深圳某带上盖建筑地铁车辆段为工程依托,现场实测了咽喉区列车走行不同线路时,地面层、平台转换层和上盖4层钢框架结构的振动加速度响应,分析了咽喉区列车运行引起的环境和结构振动传播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土-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车致振动在从地基土向基础结构的传播过程中存在能量损失,实测结构基底加速度幅值较邻近地面加速度幅值...  相似文献   

6.
多层均匀材料复合结构的声反射透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传递矩阵方法,依据层界面上应力和振速的连续性,从理论上推导了2种典型的任意多层均匀材料复合结构的反射透射系数公式,研究了一些常用复合结构形式的声反射和透射特性,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有橡胶层的多层复合结构的吸声效果取决于各层材料的声学性质、厚度以及声波的入射角.  相似文献   

7.
水泥混凝土桥沥青铺装典型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桥面铺装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桥面铺装的结构组合又直接决定了桥面铺装的质量.通过对7种桥面铺装层材料的层间黏结性能试验、3种桥面铺装组合结构的温度稳定性试验和复合小梁弯曲疲劳试验,确定了桥面铺装层间黏结材料和沥青铺装结构的性能排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桥面铺装的典型结构型式,可为桥面铺装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简单分析了两种体系转换顺序方案,对两种方案进行结构有限元分析计算比较结果,选择一种较优的体系转换顺序方案。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某超高层建筑的抗震表现,对其进行了比例为1:35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该建筑塔楼的部分框架结构由两根钢管混凝土越层巨型框支柱支承,在结构7~11层设有钢管混凝土斜柱转换结构. 通过试验研究了缩比模型的破坏模式、自振周期、层间位移、扭转响应等动力响应;采用PERFORM-3D软件进行原结构弹塑性地震响应数值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结构布置的不对称性,结构整体扭转效应明显,塔楼部分的结构抗扭刚度不足;在台面加速度峰值接近罕遇地震工况的设定值470 cm/s2时,塔楼部分发生扭转破坏,此时除个别楼层外,各楼层的层间位移角仍满足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1/100的要求;在所有工况下,转换区域未见破坏,钢管混凝土框支柱、斜柱的应变均处于弹性工作状态;数值分析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0.
建筑的屋架层一般只是受力要求的结构空间,不能使用,当屋架层经过巧妙处理后,就可将其结构构造的空间转变为使用的空间。作者结合实例介绍了它的作法,价值、风格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基于MIDAS多层结构的构建与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单层和多层数据库构建模式,重点介绍多层分布式应用的具体结构,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多层结构的优势.介绍了实现多层分布式应用的技术MIDAS,讨论了怎样利用Delphi实现基于MIDAS的多层分布式数据库应用.以实例形式说明了利用Delphi建立多层应用的步骤,给出了应用实例的应用结果和部分应用界面.  相似文献   

12.
高层建筑设置转换层已成为现代高层建筑发展的一大趋势,然而,带转换层复杂高层建筑由于竖向构件不连续导致其抗震性能较差,单纯依靠传统的体系和方法设计这类建筑,结构安全难以保证.文章提出一种新型分段隔震体系,以该体系的技术来源和基本原理为基础,从随机振动理论和能量平衡原理出发,提出了基于能量的被动控制参数分析方法.通过MAT...  相似文献   

13.
讨论了分布式多层应用体系的结构、特点及实现技术,介绍了分布式PowerBuilder结构,并详细说明了如何用PowerBuilder7.0具体地实现多层结构应用系统.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完善城市长大隧道结构的全生命期防火保护技术,文章以滕州市墨子湖隧道工程为背景,采用有限元软件对长大隧道防火结构牺牲层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火灾高温下隧道结构的应力、竖向位移、横向位移进行分析,研究高温下长大隧道防火结构牺牲层体系热力耦合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用混凝土牺牲层加固后,一方面牺牲层混凝土能一定程度地阻碍热量向主体结构传导,另一方面牺牲层混凝土作为承载体与主体结构共同受力,提高了高温下主体结构的安全性,从而为城市长大隧道的建设提供了防火措施示范技术。  相似文献   

15.
一种三层结构的铁路GIS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基于对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模式的分析,阐述了三层结构体系的基本思想和特点,设计了基于三层结构的铁路GIS集成应用模型,探讨了铁路GIS的整体规划,并采用MapObjeets组件和C Builder开发了一个应用系统。基于三层结构铁路GIS应用模型构建的铁路企业信息系统具有高效、稳定和可扩展等特点。实践表明,根据铁路信息化特点采用多层分布式技术建设铁路GIS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不等跨连续钢箱梁的设计概况,并着重分析了该连续梁结构的受力特点及不利的变形因素,设计过程中通过建立结构体系的转换模式消除了不利影响,获得了较为理想的设计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不同沥青混凝土加铺层结构延缓复合式路面反射裂缝的效果,采用沥青路面分析仪对四种沥青混凝土加铺层结构抵抗反射裂缝的能力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四种结构方案中,方案四的加铺层结构抵抗反射裂缝的能力最强;厚度相同时,橡胶沥青混凝土抵抗反射裂缝的能力优于SMA沥青混凝土;适当增加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能提高抵抗反射裂缝的能力;增加沥青加铺层厚度对延缓反射裂缝的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8.
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整体结构的疲劳特性是决定铺装层使用寿命的关键.通过对双层沥青铺装层结构的复合梁以及"水泥混凝土板+双层沥青混合料铺装"三层复合结构的疲劳试验,对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复合结构的疲劳性能进行了研究,同时考虑了层间防水粘结层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微应变为700×10-6时,"环氧沥青混凝土+SMA"结构的疲劳寿命是其他类型铺装结构的1.4倍;"水泥混凝土板+环氧沥青混凝土+SMA"三层复合结构的疲劳寿命是其他类型铺装结构的2.1倍.结论表明"环氧沥青+SMA"复合铺装结构适宜于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薄层沥青面层时不同结构组合的内力特征,结合G104徐州机场路改造工程,利用ANSYS三维有限元计算工具,对2种典型薄层沥青罩面结构进行了结构计算,分析了结构内力及层间剪应力随结构层模量,层间接触条件及层问处理措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基础模量及加铺层厚度的变化对加铺层结构内力及板边弯沉差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三层结构应用模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通过对两种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应用的原生性问题的剖析,阐述了三层结构出现的必然性.探讨了三层结构划分的层次特点以及因此在系统应用体系上产生的优势.同时针对传统三层结构划分认识上的误区,指出三层结构的核心思想在于使计算与数据分布合理,即分布式计算环境.提出了层次射分应当使中间层成为两层的缓冲以充当负载平衡点,同时应具备扩充性以应付未来业务需要的基本准则.在此基本准则的基础上,提出为了更加合理地使用三层结构,应将传统三层结构中的业务层进一步从逻辑上划分为业务表示层、核心业务层和基础业务层的观点.最后以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医嘱管理为例,介绍了这种更为合理的划分方案的具体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