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对于一台汽油发动机来说,将汽油送人汽缸,并与空气混合,再使油气混合物充分燃烧才能获得强大的动力,因此油气混合技术也是发动机的关键之一。在经历了化油器、单点电喷、多点电喷技术阶段之后,油气混合技术终于进入了直喷时代,越来越多的车型开始采用直喷发动机,那么直喷发动机的技术关键点都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印尼雅马哈正式发布全新YAMAHA YZF-R25,当地建议零售价为5 300万卢比(约4600美元) YZF-R25搭载电喷水冷并列双缸发动机,经过最新的分析设备计算出的油气管道,能让混合油气的流速最佳化,达到更好的燃烧效率,并进-步产生更大的动力。采用YAMAHA首次运用在双缸发动机上、自  相似文献   

3.
奥迪Q5混合动力(四驱)车型是奥迪公司第一款高级SUV级的完全混合动力车型。在经历了三代混合动力轿车后,奥迪Q5混合动力是第一款采用两种动力形式的混合动力车型(这种混合动力是一种最新的高效并联式混合动力技术),其动力像V6发动机,油耗像四缸TDI发动机。该车使用155kW的2.0L-TFSI发动机,该发动机以智能而灵活的方式与40kW的水冷式电机配合工作,可  相似文献   

4.
正第1节混合动力汽车是咋"混"的混合动力系统是指两种不同形式的动力组合在一起,共同作为驱动汽车前进的动力系统,其动力形式主要有燃油发动机、燃气发动机、电机等。但通常我们所称的混合动力汽车,是指采用燃油发动机与电机两种动力组合的汽车,简称"油电混合"。虽然都是采用发动机和电机来驱动汽车前进,但并不都是采用燃油和电两种能量供给方式。只采用燃油一种供给方式的混合动力汽车,我们通常称其为"普通混合动力汽车";而可以采用外接电源充电的混合动力汽车,被称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根据电机在汽车动力系统作用的大小,可以将混合动力细分为轻混合动力和重混合动力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5.
混合动力技术在重型车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混合动力一般是指油电混合动力,即燃料(汽油,柴油等)和电能的混合。混合动力汽车是有电动马达作为发动机的辅助动力驱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能高,而且行驶性能优越,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动机在起步、加速时有电动马达的辅助,从而工况更加平顺,所以油耗有了很大的降低;此外辅助发动机的电动马达可以在启动的瞬间产生强大的动力,因此,驾驶员可以享受更加强劲、平顺的加速。  相似文献   

6.
汪茵 《时代汽车》2023,(14):147-149
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燃油汽车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混合动力汽车在汽车市场中不断占据着越来越多的市场销售份额。发动机启动是混合动力汽车双驱动系统运行的关键,通过对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启动过程中的相关参数数据进行研究调整能够有效的提高发动机启动效率。因此本文将通过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启动过程、阻力矩特性、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启动仿真模型以及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内容对其进行具体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7.
丰田将在洛杉矶汽车展上推出一款采用CNG发动机的Camry混合动力概念车。这预示着丰田的混合动力技术将和采用不同燃料的发动机一起使用。  相似文献   

8.
冷却混合动力模块:混合动力模块集成在发动机的高温回路中以便散热,如图24所示。当发动机关闭时,电动辅助水泵可确保冷却液继续循环。可通过真空控制的转盘阀使混合动力模块与冷却系统分离,从而使发动机更快地升温。传感器将测量混合动力模块中的温度,并将测量值传输到电源电子装置中的控制单元。冷却电源电子装置:电源电子装  相似文献   

9.
混合动力技术对降低车辆的燃油耗和CO2发挥了巨大作用。混合动力发动机上采用阿特金森循环、冷却废气再循环(EGR)、电控水泵,以及低摩擦技术均有利于提高热效率(或降低燃油耗)。这些实用技术今后也有望应用于常规发动机中。介绍了提高发动机热效率的具体途径及未来发展趋势,着重论述了高热效率(ESTEC)技术在混合动力发动机、常规发动机,以及增压发动机上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并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结构和工作模式的切换过程,讨论了并联混合动力汽车进行发动机调速控制的必要性。对单轴并联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动机进行了PID调速方法研究,搭建了试验台架系统,以dSPACE快速控制原型工具为控制器,进行了PID参数整定和调速试验。试验表明,在并联混合动力状态切换过程中,发动机调速系统实现了调速快、波动小和运转稳定的目标,能够满足动力系统进行快速状态切换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为了降低重型增压燃气发动机燃料消耗和热负荷,并使之运行在稀薄燃烧区,设计了一种宽域氧(UEGO)传感器控制器和基于此控制器快速实现稀薄燃烧控制的方法。该控制器通过采集UEGO、发动机转速和进气压力等信号,精确计算得到当前工况下的空燃比值,并与可标定的目标空燃比值进行比较,判断当前混合气的浓稀状态,向基于理论空燃比控制的燃气发动机ECU实时输出模拟的开关型氧传感器信号。试验表明:控制器结合基于理论空燃比控制的ECU能实现燃气发动机理论空燃比燃烧和稀薄燃烧组合模式的闭环控制。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电动汽车增程器系统的模块化控制仿真平台。将GT-Power中的接口模块与Simulink模块建立耦合模型,进一步通过Matlab/Simulink建立转速控制和空燃比控制模型,研究了增程发动机冷起动及稳定运行时转速和空燃比的控制策略,对比了传统 PID控制方法以及模糊 PID控制方法。结果表明,模糊 PID控制在目标转速以及空燃比的响应速度和误差方面均优于传统 PID 控制;稳定运行时,增程发动机转速保持在最佳工况点 3 000 r/min 附近,实现发动机高效节能。  相似文献   

13.
高压共轨柴油机高海拔性能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GT-Power软件建立了高压共轨柴油机工作过程模型,研究了等油量和等空燃比条件下柴油机性能随高原环境条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等油量下,柴油机扭矩和燃油消耗率在海拔3 000 m以内中高转速范围基本保持不变;在海拔4 000 m以上标定转速下增压器超速,海拔5 000 m,900 r/min时发动机因空燃比过低而无法运行。等空燃比下,同0 m海拔相比,海拔5 000 m不同转速下发动机燃油消耗率平均增加7.2%,扭矩平均下降近40%,动力性下降严重。等油量或等空燃比方法不符合我国高原实际情况,需要建立新的柴油机性能高海拔修正或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车用汽油发动机空燃比及点火控制系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振东  钱耀义 《汽车工程》1999,21(3):162-166
本文介绍了自行研制的CA488Q发动机空燃比及点火控制系统,详细介绍了系统的组成和空燃比及点火提前角的控制方法,台架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系统后CA448Q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及怠速稳定性都较原化油器发动机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是对汽油发动机电控点火系统的分析与探讨,该系统对发动机的空燃比和点火时间能够进行准确的控制。点火系统采用微机控制可以具体分析发动机运行中的各参数,并进行综合处理,使空燃比和点火提前角达到最优值,来满足不同工况下的要求,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使发动机在最优的状态下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天然气-汽油两用燃料发动机燃用天然气时的动力性,利用先进的发动机性能仿真软件AVLBOOST对于样机全负荷时中高转速范围内的部分工况点进行空燃比和点火提前角的模拟优化计算;确定了与之对应的最佳空燃比和点火提前角。在不改变发动机结构参数的情况下,通过优化空燃比和点火提前角可以实现在不降低经济性的前提下,提高天然气-汽油两用燃料发动机燃用天然气时的动力性。  相似文献   

17.
电控喷射汽油机瞬态空燃比控制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面分析和研究了电控喷射汽油机瞬态空燃比的控制策略,包括基于观测器理论的空燃比控制策略以 及基于人工智能的空燃比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一种用汽油燃烧系统模拟发动机台架催化剂热老化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通用汽车公司的快速老化程序RAT-A,分别在FOCAS燃烧系统及发动机上对催化剂在老化前和老化后的性能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FOCAS燃烧系统能够对催化剂进行和发动机类似的老化。与发动机台架试验相比,FOCAS系统有明显的优点,如严格地控制空燃比使其变化幅度很小、空燃比稳定运行的范围宽、活动部件少及易操作等。  相似文献   

19.
空燃比对离子电流信号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自主研发的火花塞离子电流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在1台4行程,4气门的丰田8A发动机上,采集了3种负荷下不同空燃比的火花塞离子电流信号,分析研究了空燃比与火花塞离子电流信号的3个典型特征参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离子电流信号的峰值(Ip)、信号对时间的积分值(S)及信号延续期(Tms)等特征参数值在空燃比为13左右时呈现最大值,而当混合气变稀或变浓时,这些特征参数值都将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20.
利用由电力测功机和涡轮增压汽油机组成的测试平台对一种火花塞的设计和性能进行了试验验证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火花塞的最高温度在800℃以内,火花塞温度随着点火提前角和空燃比的增大而升高,点火提前角每增加1°,温度升高10~15℃,空燃比增幅为1时,温度升高10~30℃。火花塞的间隙、热值设计合理,基于当前的发动机点火系统,应用在涡轮增压汽油机上可实现稳定可靠点火,没有早燃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