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船舶检验包括营运船舶检验和新造船舶检验。新造船舶检验是对船舶技术级别进行正确评价.保证新造船舶建造质量满足适航性要求的必要条件。船舶产品不但结构复杂,制造工序多,涉及专业技术面广,又承担海上运输任务,必须能够保证海上人命、货物财产的安全,防止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新造船舶检验的质量直接影响船舶以后的航行安全.因此对船舶建造符合性和海上航行的安全性都有特殊的检验要求。  相似文献   

2.
船舶融资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巍 《水运管理》1997,(12):37-40,33
一定量的投资资金是保证投资活动得以进行的首要条件,因此在任何一项投资活动中投资资金的筹集,即融资这一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航运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产业,所需投资额巨大,投资回收期限长,它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船公司靠自有资金很难满足投资船舶的全部资金需求。为了更新船队并使其发展壮大,各船公司必须在把握自有资金潜力的同时,从诸多的融资渠道中选择适合本公司运转的最有利筹集资金方式。融资方式和其具体条件的改变都会影响船公司最终的项目决策和经济效益。因而了解掌握各融资方式及其特点,熟悉船舶金融市场环境,将对融资这一环节起到举是轻重的作用。 一、船舶融资方式及其特点 在过去的30年中,船舶融资方式的侧重点几经变换。60年代中后期,新造船舶的资金大部分是通过船厂信贷(实际上是政府提供的低息贷款)和船东自有资金获得的。但70年代初以后,低息的船厂信贷越来越不易获得,而商业银行由于受油轮市场的繁荣景象鼓舞,纷纷涉足船舶金融市场。他们向众多的船东发放了大额的船舶贷款,然而,其后接连两次的石油危机使油轮过量订造的后果越发明显。运价疲软及二手船价格的下跌使油轮船东面临着严重的财务危机,向油轮船东大量放款的商业银行因此蒙受重大损失。接受了这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中国目前船舶融资市场状况,将传统的船舶融资市场和融资方式,与现在中国船舶融资方式进行比较,提出了创新船舶融资方式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航运业的飞速发展,船舶融资模式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文中汇总了当今国际上主流的船舶融资模式,对各融资模式进行了初步剖析,演示了利用现值法估算船舶融资的方法,使读者了解不同国家不同融资模式的运作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船舶融资的不足,对我国今后船舶融资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姜光忠 《江苏船舶》2010,27(5):37-39
长江下游船舶密度较大,新造船舶下水对正常的船舶航行安全带来较大不利影响,加强新造船舶下水的安全管理已是当前船舶建造管理中的一项重点、热点和难点工作。作者依据船舶建造的相关技术规范和监督管理的相关规定,就新造船舶下水中涉及的船舶安全状况、下水作业方案、下水应急预案、现场监督管理等诸多安全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管理建议,对加强下水船舶的安全管理,确保生产作业安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以现有母型船为基础,结合超大型沉箱出运工艺的特殊要求和作业特点,对拟新造沉箱出运船进行研制开发,确定主尺度、性能参数和主要设备配置等,进行初步方案设计,以此为基础进行详细设计和实施船舶建造。  相似文献   

7.
浅谈船舶融资租赁及其优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船舶融资租赁作为一种全新的融资方式,近几十年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尤其是在大型固定设备、高科技产品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航运业这样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利用融资租赁的方式进行船舶融资已经普遍得到重视。本文首先介绍船舶融资租赁的概念及优点,通过船舶融资租赁方式与传统的贷款购建船舶进行对比,比较采用不同的融资方式所产生的成本,从而分析出其可行之处。最后总结我国船舶融资租赁存在的几个问题,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史婧力 《中国船检》2012,(11):I0013-I0013
近期.DNV发布了2012年航运报告,报告中对2020年能效新造船进行了展望。以下为影响未来能效船舶发展的四大因素:绿色规则、价格燃料、融资和二手船价格。首先,为应对新的绿色规则和高价格燃料.各种解决措施层出不穷,但从最后的财政报告看,成效并不是特别显著,所以船舶技术更是快速地推陈出新,驱动船舶的不断更迭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姜悦 《中国水运》2009,(12):9-10
随着南通着力打造船舶产业,辖区内新造船数量越来越多,本文对辖区内新造船下水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管理手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航运节能减排工作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国际海事组织试图通过控制新造船舶能效设计指数,提高新造船舶的节能减排性能。本文概述船舶能效设计指数出台的背景、介绍其基本思想以及国内外对其关注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