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在客货混跑的单线铁路区段存在着会车等多种影响列车旅行速度的因素,通过分析不同速度列车间在行车过程中相互影响关系,并基于概率论研究这些作业对不同种类列车旅行速度的影响状况,提出在不同速度列车共同运行状态下的列车旅行速度计算方法,该方法可以计算在不同种类列车会车作业对列车旅行速度的影响(仅讨论会车),所得结果能够代表单线铁路列车运行特点,可以作为无统计信息情况下(如铁路设计、改造等)的旅行速度方面的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2.
研究高速铁路高、中速列车混跑模式下,利用区间渡线和反向线路组织不同速度等级列车待避或越行对线路我间通过能力的影响。定量分析了三种不同越行方式对高速铁路本线通过能力和反向线路通过能力的影响程度,得出了增设区间渡线组织列车越行对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影响程度随高速铁路站间距离、中高速列车速差、列车最小追踪间隔、列车越行方式以及运行图结构不同而变化的规律;当双向行车量不均衡,某一方向行车量较大时,在长度接近或超过60km的区间设置渡线,利用渡线和反向线路组织列车区间越行,可提高行车量较大方向的区间通过能力,当双向行车量较大且较均衡时,为避免降低反向线路的通过能力,一般不宜组织这种越行。当中速列车利用区间渡线和反向线路车待避高速列车时,使增设越行点所产生的中速列车额外扣除时间降至零在最小区间距离,以及有关铺图结构、计算方法等,同样适用于高速铁路越行站的合理分布的研究和距离的确定。  相似文献   

3.
目前,上海城市轨道交通中有近80%线路的实际旅行速度低于设计旅行速度,为了进一步提升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效率,从旅行速度设计流程的角度出发,研究分析旅行速度的成因,以及在各阶段中影响旅行速度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影响旅行速度的因素主要有列车最高运行速度、平均站间距、限速曲线段数量、列车运行自动化等级和开关门时间等。以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为例,采用控制变量法对各类影响旅行速度的因素进行计算分析,研究其对旅行速度的影响程度与主次关系。结果表明,按影响程度排序,5个因素的影响重要程度依次为平均站间距、列车最高运行速度、列车门与站台门的自动化程度、列车运行自动化等级和限速曲线段数量。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旅行速度优化策略:(1)在线路设计阶段,线路应尽量使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与行车速度相匹配,列车最高运行速度与平均站间距相匹配;采用全自动驾驶线路可以大幅度减少司机人为工作量,以有效降低停站时间中的司机操作时间。(2)在线路运营阶段,应将司机作业标准化,缩小实际停站时间与设计停站时间之间的差距,以提升线路旅行速度的综合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4.
基于地铁信号和车辆系统对列车的控制机理,分析了影响列车旅行速度和追踪能力的关键因素及其内在联系,总结了提高列车旅行速度和追踪能力的思路和方法,为更好地实现地铁线路的运营需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既有繁忙干线列车提速运输组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述了客车提速对线路区间货物列车通过能力的影响,分析了货物列车提束和压缩追踪列车间隔时间对提高线路区间通过能力、弥补客车提速产生的能力损失的作用,论证了既有繁忙干线列车提速后,列车质量、速度、密度合理匹配的可行性和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6.
双线铁路区段开行反向列车对对向列车能力和速度的影响如何,目前还未作过多的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大量的计算机铺画运行图,分析研究了开行反向列车对对向列车的速度和能力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7.
在既有线旅客列车最高运行速度提高到200 km.h-1,货物列车最高运行速度提高到100,120 km.h-1条件下,逐一分析追踪列车间隔时间、列车连发比例、列车区间运行时分之差、维修天窗时间等因素对线路通过能力的影响。由分析可知,追踪列车间隔时间货物列车可压缩为7,6 min,旅客列车可压缩为6,5 min;旅客列车比例提高,有利于组织列车群发;客货列车速差变小,有利于列车区间运行时分之差减小。均对提高线路区间通过能力产生有利的影响。但综合维修天窗时间延长,对线路区间通过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设定基础方案、过渡方案和目标方案,运用直接计算法计算各方案的线路通过能力值,构建两个综合比较方案。通过综合分析,若天窗预留时间延长至180 min,线路区间通过能力可提高约20%。若天窗预留时间延长至240 min,线路区间通过能力可提高约13%。为使线路通过能力保持不变或改善,提出应加快货车提速改造、减少并尽量统一列车标尺,以及研究优化相关作业组织和车底运用方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开发了一种车载无线压力测试系统,对和谐号CRH380动车组的车内空气压力进行长期跟踪,系统地分析了该动车组在明线、隧道、会车等不同运营线路状态下的空气压力变化情况.结果 表明,动车组列车通过明线时,车内各测点压力波动特征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车内压力波动与运营里程、镟修周期关系不大;动车组列车以相同运行速度通过不同长度...  相似文献   

9.
成都轨道交通13号线为线路等级速度140 km/h的市域轨道交通快线,采用交流25 kV供电方式,需要设置电分相.在电分相区段,列车需断电惰行通过,由此产生的速度损失对运营影响较大.结合牵引计算,分析了电分相设置对速度的影响,以及对线路坡度、站间距的要求.通过优化该线的平纵断面,实现了列车在通过该线3处电分相的速度损失...  相似文献   

10.
从不同地铁运营线路之间的旅行速度存在差异入手,分析影响旅行速度的主要因素及程度,包括平均站间距及最高运行速度、区间限速、列车运行等级、开关门效率、乘客乘降时间等,其中拟合了最高运行速度为80 km/h 的运营线路旅行速度与平均站间距之间的函数关系,为评价各线旅行速度的实际表现提供工具.最后结合运营线路旅行速度提升需求,...  相似文献   

11.
在车站技术设备及作业组织方法不改变的条件下,列车结构变动是影响车站通过能力的主要因素,对车站到发线通过能力影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各种列车占用到发线的时间差。当时间差较大,客货列车占线时间比较小,则增开旅客列车对货物列车的影响较小。在固定作业时间不变的条件下,无调列车比提高对技术站通过能力产生正面影响。通过分析增加旅客列车和提高无调列车比对车站通过能力的影响因子,推导出车站通过能力变化情况的计算公式。以内江车站通过能力为例计算表明,如果车站固定作业时间保持不变,无调列车比由11%提高到30%,则到发线能力较原来提高8.2%,增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客运专线,尤其是高速客运专线.一般都是双线自动闭塞线路.区间平图通过能力与站间距离关系不大,车站的设置主要取决于客运的需要。但同一线路上如果既运行高速列车,又运行速度相对较低的普通跨线列车,则区段内高速列车必然要越行普通跨线列车.此时.同一区间内高速列车与普通跨线列车运行时间之差,将决定非平图区间通过能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13.
为顺应当前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快慢车混合运行的运输组织发展趋势,提出1种可适应不同列车开行方案与开行比例的线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考虑列车最小追踪间隔时间、快慢车开行比例、区间快车越行节约时间、列车在各站的停站时间等重要因素,分越行(设越行站)、追踪(不设越行站)2种运输组织模式,推导所有可能情况下的线路通过能力计算式,构建...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上海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高峰小时特别是极端高峰(15 min)时运力紧张的局面,从技术角度对运力提升措施进行分析,梳理分别适用于高峰小时和极端高峰的运力提升方案,包括加开备车、调整列车开行比例和运行交路、上下行不均衡开行、采用跳站方式、增购车辆等,并对各方案的适用性和优缺点进行阐述,为运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给定的救援组织方案,以列车运行时间、备用列车加开位置和方向、客流量等为约束条件,以备用列车加开方案和列车到发时间为决策变量,以站台滞留人数与加开备用列车数的加权和最小为目标,构建故障救援情形下的地铁列车调度调整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对模型线性化后,采用商业软件CPLEX求解.以某地铁运营线路为例,以不固定和固定备用列车...  相似文献   

16.
货物列车紧急制动距离延长对通过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20 km/h货物列车紧急制动距离从1400 m延长到1600 m,相应的常用制动距离也要延长,这涉及信号机布置、列车操纵、车轮踏面损伤、对通过能力影响等许多方面,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技术问题。本文首先检算了120 km/h货物列车不同条件下的紧急制动距离和常用制动距离,根据制动距离确定闭塞分区长度,根据闭塞分区长度采用牵引计算的方法确定追踪列车间隔时间,从而判定紧急制动距离延长对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同时,还采用牵引计算的方式确定紧急制动距离延长前后的列车停车附加时分,计算停车附加时分延长对通过能力的影响程度。认为120 km/h货物列车紧急制动距离放宽到1600 m后,闭塞分区计算长度要增加70 m,这对新线信号机布置有重要影响,既有线不满足要求的,需要限速,或者改造。同时还造成货物列车90 km/h初速时紧急制动距离超过800 m,新车和既有货车的制动率不一致,当新旧车混编时会加剧列车纵向冲动。因此建议对《铁路技术管理规程》这一条款的修订应慎重。  相似文献   

17.
对重我列车运行区段内旅客列车影响区和非影响区进行分析,计算旅客列车单发和连发的概率并结合既有繁忙干线重载运输实际,将区段内运行的列车分类,按运行列车组分别计算各种运行方案下旅客列车扣除系数,得出重载列车运行区段旅客列车扣除系数表达式.以扣除系数分析法为基础,提出了双线自动闭塞区段重载列车停靠站间距的分析计算方法,并针对兰新线兰武段(兰州西-武威南)重栽列车停靠站的站间距进行了研究,通过计算分析,得出兰新线重载列车停靠站间距应为30~50 km.  相似文献   

18.
基于遗传算法的高速铁路行车调整模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高速铁路采用“高中速列车共线运行”的运输模式,其行车调度具有高实时性和整体性两大特点。以列车计划运行图为优化目标,给出运行图之间的距离定义,建立列车运行调整数学模型,给出列车的发车时刻、股道数量、列车在区间的运行时分、追踪运行间隔时间、维修天窗时间5个约束条件表达式。按照遗传算法的原理,采用罚函数的方法对数学模型中的约束条件进行处理并建立适应度函数,采用整数编码方法对个体进行编码,并定义交叉算子和变异算子。基于遗传算法的调整算法流程开发列车运行调度仿真子系统。仿真结果表明:使用该模型可大大减轻调度人员的工作量,彻底摒弃了在计算机上手工拖动运行线确定列车运行时刻的调整方式,提高了列车运行调整的科学性。该模型已应用在高速铁路综合调度仿真系统中。  相似文献   

19.
韩国Hanvit 400高速列车研发项目已于2007年启动,计划在未来6年内完成,运营速度达400km/h。同时Hanvit 200摆式列车项目目前亦在进行,以期提高既有线城际间的运行速度。  相似文献   

20.
以列车在车站的作业时间、动车组在终点站的接续时间和车站到发线数量为约束条件,以列车旅行时间和动车组接续时间最小化为目标函数,建立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综合优化模型.模型求解算法主要采用了4种关键技术:以定序列车运行图优化方法化解列车作业时间冲突,以交换列车到发顺序化解到发线冲突,通过保持到发线运用紧张时段的列车到发顺序防止产生新的到发线冲突,运用匈牙利算法求解以动车组最小接续时间为目标的动车组周转方案.算例分析表明,运用给出的模型和算法能够达到整体优化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