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周敏 《轨道交通》2008,(4):57-61
本文通过介绍无线通信和无线局域网技术及其切换机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轨道交通系统中车-地之间实现无缝通信的可能性和设计方案进行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2.
轨道交通作为城市交通,存在于一定的城市环境里,与其他运输方式是一种互相合作、互相补充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轨道交通2种车辆编组混合运行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某条轨道交通线车辆采用混合编组与单一编组2方案的服务水平和经济性,认为根据该线客流变化情况采用混合编组更有优势。针对混合编组运行方案,从车辆、行车组织、系统设备等方面研究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基于灵活编组运营组织模式特点,综合考虑客流与货流之间的竞争关系,以列车编组类型及列车发车间隔为主要决策变量,以乘客等待时间和运营公司运营成本极小化为目标,构建灵活编组条件下轨道交通客货协同运输方案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得到系统优化的列车编组方案、运行图和客货协同运输方案。当给定编组类型集合且没有货流输入时,本文所构建模型即可退化为传统的固定编组模式下客流运输优化模型。以北京地铁八通线为例设计数值实验,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所有实验均由VB语言调用CPLEX优化软件进行求解。算例结果表明,相较于固定编组模式的单一客流运输,本文方法可在乘客平均等待时间仅增加1.1 min的情况下,降低约41.86%的运营成本,大幅度增加运营收益,更好地实现运输服务质量和运营成本的均衡。  相似文献   

5.
运用粗糙集理论对轨道交通枢纽换乘评价指标进行约简得到各个指标的重要性和权重,利用物元分析法建立指标性参数的评定模型,结合关联函数进行可拓分析,对轨道交通枢纽换乘进行可拓评价。以北京轨道交通的4个换乘枢纽站为例说明该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研究表明:基于粗糙集的轨道交通枢纽换乘的可拓评价方法,能够对轨道交通换乘系统质量进行全面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为量化换乘对乘客出行路径选择的影响程度,在单层网络中添加虚拟换乘站,构建无隐性连接的三层多制式轨道交通拓扑网络模型.基于时间、换乘节点衔接性,计算线网间衔接性系数;利用Dijkstra法搜索模型各起讫点间的K短路径,以乘客感受到的线网复杂度及乘客出行计划确定时间,建立乘客对线网的熟悉度函数;根据乘客路径选择影响因素构建...  相似文献   

7.
针对轨道交通车辆系统的风险网络和关键部件风险评价开展研究,以系统部件和部件连接关系作为节点和边,建立了风险网络模型,分析了节点固有风险的影响因素和计算方法.根据节点之间故障传播概率得到边的作用强度和路径风险.对节点固有风险和路径风险进行分析,得到节点综合风险,并通过幂法对节点综合风险进行求解,从而识别部件对系统的影响程度.以转向架系统为例进行综合风险计算,结果表明:部件固有风险大小不能完全决定综合风险大小,还与部件连接关系和作用强度相关;与实际经验得出的关键部件综合风险排序对比,利用本文方法得到的关键部件排序一致性与其他方法相比有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8.
针对轨道交通车辆系统的风险网络和关键部件风险评价开展研究,以系统部件和部件连接关系作为节点和边,建立了风险网络模型,分析了节点固有风险的影响因素和计算方法.根据节点之间故障传播概率得到边的作用强度和路径风险.对节点固有风险和路径风险进行分析,得到节点综合风险,并通过幂法对节点综合风险进行求解,从而识别部件对系统的影响程度.以转向架系统为例进行综合风险计算,结果表明:部件固有风险大小不能完全决定综合风险大小,还与部件连接关系和作用强度相关;与实际经验得出的关键部件综合风险排序对比,利用本文方法得到的关键部件排序一致性与其他方法相比有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9.
市郊轨道交通车站滞留客流的分时段预测,关系到运营计划的调整、乘客出行 方式的选择、出行时间的预估等,尤其对市郊线路快慢车模式下开行方案的优化具有重 要意义.首先引入出行方式角度费用理论,分析了乘客公交出行与地铁线路形成的角度费 用,构建了角度费用模型Anglecostm,n k ,计算乘客的流失率VPn ,进而确定因滞留客流达到 阈值而导致的乘客流失量.其次,以AFC获取的客流数据为支撑,结合角度费用模型对乘 客流失量的计算,提出了一种基于时段的滞留车站客流分布预测方法,接着分析了站台 候车客流与通过列车实际载客情况两者之间的客流交互规律,提出了候车客流-列车载 客量影响动态交换模型,并分析和研究该模型求解算法.最后,以某市郊线路进行实例演 算,预测结果可为轨道交通开行方案优化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对运营计划临时调整,客 流预测及引导模型的补充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大连市轨道交通快轨3号线续建工程铺轨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工程特点的基础上,介绍了大连市轨道交通快轨3号线续建工程铺轨总体施工技术方案,并界定了施工关键工序。  相似文献   

11.
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土地无序开发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城市健康发展,合理规划城市交通、高效利用城市土地、缓解城市环境污染是目前城市发展须面对的重大问题。通过对TOD的设计原则以及轨道交通系统进行分析,提出城市轨道交通的TOD模式,对其设计原则、优势以及评价方法进行研究,以此为轨道交通的TOD模式规划与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短时预测量进行运营编组设计,更接近客流的实际运营情况,具有实时、灵活和快速响应等优点.以一周为周期,使用最近一周的历史断面客流量作为原始数据,应用嵌入式灰色神经网络组合模型进行短时预测,得到的下一周期断面客流量更符合客流不断变化的趋势.以此为基础进行运营编组设计,使其更能适应客流量的实时变化.然后将按计划运营的实际客流纳入历史客流,进行循环修正更新,作为下一周期客流短时预测基础进行运营编组设计.基于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短时预测的运营编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能,提升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相似文献   

13.
交通系统布局以空间布局以及内在的空间组织为基础,空间组织思维始终是交通系统规划布局的核心。中国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乃至大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重点已逐步转移至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然而,在重视轨道交通自身网络化布局、以轨道交通为骨架的交通系统一体化发展的同时,存在着机械式、偏重形态化的轨道交通网络布局思维,忽视、弱化了轨道交通布局对空间组织效能的提升作用。通过揭示现实存在的轨道交通线网与空间组织脱节的问题,基于交通与空间协同,提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应把握的空间组织思维方法及要点。  相似文献   

14.
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大容量、高效率的运输方式,可有效地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城市在建设轨道交通的同时,还要对站点周围其他衔接设施的建设进行规划布局。轨道交通不是一种“门到门”的交通方式,使乘客在选择轨道交通方式的同时,需要选择从出发地到轨道交通站点的出行方式,以及从轨道交通站点到目的地的出行方式,这是一个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多方式组合出行。研究将对兰州市典型轨道交通站点进行问卷调查,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对出行者的出行选择特性进行分析,得出出行者选择的轨道交通两端的主要衔接方式,最后对站点周围的衔接设施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从地铁综合监控系统集成的概念出发,论述了综合监控系统集成理论体系框架、综合监控系统集成框架、综合监控系统的构成,为城轨交通综合监控系统集成的选择和决策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为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投运率和运行可靠性,基于可靠性为中心维修和状态维修的先进理念,分析了城市轨道车辆维护、维修需求和现有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同时支持定修和状态修的车辆维修保障策略。采用基于状态的分布式维修软件结构模型,建立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维修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和系统架构,并对系统的具体部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法制化管理是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机制良性运行的根本性制度保证,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法律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于行业的高速发展。通过对中国中央层面和地方层面法律法规的现状分析,总结出目前城市轨道交通法律体系存在的不足,同时借鉴日本铁路、中国台湾捷运和内地铁路行业法律体系构建的经验,提出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法律体系构想和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大中城市中短途休闲旅游的交通出行特征,探讨了当前中短途休闲旅游交通出行方式中存在的公共交通分担率较低等问题,论述了当前交通需求下积极构建快速公交系统无缝衔接休闲旅游景区与城际轨道站点的必要性。结合交通运输部提出的"快进"的旅游交通运输系统指示,通过构建无缝衔接换乘体系,打造能够适应当前休闲旅游"舒适、安全、便捷、快速"交通出行需求的快速公交无缝衔接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在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诸如轨道交通在城市中的定位及其与城市的相互作用关系,轨道交通的经济属性,建设、运营和投融资体制以及法制和标准化建设等。明确轨道交通在城市中的定位,理顺其与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正确认识轨道交通的经济属性,建立适应轨道交通发展的建设、运营和投融资体制,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化工作,是保障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健康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