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岩 《水运管理》1998,(3):18-21
海难救助是海上运输中一种古老的法律制度。为了航海贸易的发展,立法者考虑希望通过制定救助法律,达到鼓励人们去救助危难中的船舶的目的。由于救助行为的环境、方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及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在救助过程中和《1997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的运用上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法律问题,本文试从以下三方面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一、港监在海难救助中的法律地位及作用 《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要求各缔约国须建立救助协调中心及救助分中心,全国性救助机构须全面协调救助服务,协调所需设施,包括各中心都须有适当通信设施,还须指定国家服务机构作为救助单位。《公约》还规定缔约国搜救机构作出必要的安排,为在其海岸附近的海上遇险人员提供适当的搜救服务并划分搜救区域以利分工。国家之间的合作也由批准国的救助中心协调其工作。《公约》还规定,缔约国在其运用的国家法律规章制度约束下所批准其他缔约国的救助单位,为了搜寻发生海难地点和救助遇难人员的目的立即进入或越过其领海或领土,在此情况下,只要可能,搜救工作须由批准国搜救中心协调其工作。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就是我国按《公约》要求建立的海上搜救协调机构,各地的分中心是它的派出机构,负责本  相似文献   

2.
沉船强制打捞系指船舶发生海难事故后沉没,对海上航行安全、生产作业、海洋环境保护以及其他利益构成危险,沉船所有人在主管机关限定的时间内不履行打捞义务,主管机关依法强制其打捞清除的法律行为.  相似文献   

3.
杨晶晶 《水运管理》2008,30(3):25-27
为寻求海难救助中救助人和被救助人利益关系的平衡,推动海上救助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通过研究特别补偿制度以及船东互保协会特别补偿条款(SCOPIC)的产生背景和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特别补偿制度在实践中存在很多现实问题,如明显倾向于保护救助人的利益以及“公平费率”问题、SCOPIC条款中救助人得到特别补偿的诉前担保十分困难,以及部分条款操作性不强等,认为海难救助法律中特别补偿制度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安飞 《中国船检》2003,(3):38-41
北京时间2003年1月24日临近中午,中国船级社(CCS)收到L船务公司的电话:该公司一艘名为“G”号的散货船,在美国夏威夷西海岸以西200海里处的太平洋上,与一艘名为“D”号的集装箱船发生碰撞,船艏部受到严重损伤,首尖舱进水。目前该公司尚未采取任何临时措施,但是希望能够继续将“伤船”航行至日本再进行检查修理,若全速航行预计航程为12天。至于该计划是否安全可行,请求CCS给予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高原 《水运管理》2007,29(11):27-29
为解决国内沉船沉物打捞清除相关法律法规中存在的问题,减少处理实务时的纠纷,通过对国内有关法律法规条文的对比分析,认为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有:(1)打捞与清除概念混淆;(2)现有法律法规仅涉及强制打捞而未涉及商业性、指令性和救助性打捞;(3)打捞清除费用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在对比分析现今最主流的两种保障沉船沉物打捞清除费用支付方式后,认为建立沉船沉物打捞清除基金制度是保障打捞清除费用支付最可行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林大鹏 《水运管理》2001,(12):27-29
海难救助是海事法特有的制度。传统上,救助费用的保险是由财产保险人和责任保险人共同承保的。其中财产保险人不保或者不赔的部分往往由责任保险人来承保,这个责任保险人就是船东互保协会(P&I Clubs)。随着全球经济和航运业的进一步发展,海难救助制度也不断地遇到新问题,如环境污染、费用担保等等。作为船东责任保险人的船东互保协会究竟在海难救助制度发展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传统海难救助中,船东互保协会遇到的难题 1.“No cure,No pay”原则 长期以来,在海难救助的法律适用上,各航运国家普遍…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海难救助法律制度的分析,探讨了海事机关在海难救助中的组织、协调作用,明确了海难救助工作中海事机关的工作重点和研究重点,提出了加强海难救助法律制度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关于沉船沉物打捞清除方面的立法不完善,打捞清除费用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实现。本文对沉船沉物打捞清除费的实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在我国如何建立沉船沉物强制打捞清除基金,以供此领域的立法和实践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9.
杨唐全 《中国水运》2006,6(10):144-145
保护海洋环境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海难救助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创新的动力,同时也向原有的海难救助制度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悠久历史所流传下来的海难救助制度所规定的赔偿制度没有对社会的整体环境加以衡量。而1989年的国际救助公约中,对海难救助增加了特别补偿制度。从而,我们开始了对海洋环境的立法意义上的保护。海难救助中的特别补偿制度具有法理学基础上更具体的实用价值,值得我们探析。本文从法理学制度价值角度出发对此特殊制度的各种具体价值进一步分析,并且逐列出十一点特殊补偿制度的价值,全方位地阐释了该制度的宗旨和意义。其优越性仍值得我们今天借鉴。  相似文献   

11.
粱磊 《珠江水运》2009,(7):49-51
海难救助是海商法中非常古老的一项法律制度,其目的是通过赋予救助人救助报酬请求权来维护海上航行安全。一般情况下,海难救助仅发生在地位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相关公约和各国立法对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海难救助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定。然而,在实践中,国家主管机关也可能会加入到海难救助中来,这使得此时的海难救助中的法律关系复杂化。国家主管机关在进行海难救助活动的过程中的法律地位如何、应享有哪些权利同时又应负担何种义务,违反相应义务后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我国立法规定得并不明确。本文通过对我国立法及相关公约的规定进行分析,对国家主管机关在海难救助中的法律地位及法律责任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2.
国家主管机关在海难救助中的权利和义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难救助是海商法所特有的一项法律制度。救助人在海上或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成功地救助遇险的船舶、货物,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救助报酬。关于海难救助的概念、性质、形式、法律关系等方面的问题,以往的研究都比较多也比较深入。国家主管机关从事或控制的海难救助是救助制度中比较特殊而又重要的情况,但是相关的研究并不多。国家主管机关的介入使海难救助的法律关系变得复杂化。实践中人们对国家主管机关在海难救助中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救助款项请求权等问题还存在着争议和误解。本文围绕国家主管机关在海难救助中的权利和义务展开讨论,结合国际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和国际公约的规定,立足我国的救助实践,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要想弄清《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与《1989年国际救助打捞公约》的关系,首先必须弄请这两个公约的宗旨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汪洋  姜彤 《航海》2014,(4):16-19
在国家主管机关控制的海难救助中,普通商船作为应召救助人被征召后受救助主观机关指挥实际实施各类救助作业,应依法取得救助方法律地位,直接享有关于救助作业的权利和补偿。在救助方海难救助报酬请求权行使的时效期间问题上,应该综合考虑救助方与被救助方法律关系的现实状态、是否存在放弃时效利益、时效中止或者中断的情形并最终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15.
文章目的是探讨如何解决沉船,沉物打捞的清除费用不能享受海事赔偿责任限制的问题,并结合目前我国解决强制打捞清除费用的途径,提出针对性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海商法意义上的海难救助的主要形式是纯救助形式的海难救助和采用“无效果无报酬”合同形式的海难救助,近年来,在中国,海难救助的另一种新的形式——雇佣救助形式的海难救助发展迅速,雇佣救助从法律性质、法律特点和法律价值上,均区别于传统的“无效果无报酬”合同救助。  相似文献   

17.
王秋阳 《世界海运》2003,26(6):33-34
救助报酬的分配是海难救助制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分配方案的合理与否,公正与否直接影响鼓励救助这一目的的实现。分析了我国有关海难救助报酬分配的现状,比较、借鉴有关救助公约和英、美、日等国家国内法,为其完善提出了几点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王玉宁 《世界海运》2013,36(6):44-48
由于目前国际公约和我国立法对国家主管机关从事或控制的海难救助均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定,所以该种救助到底应如何界定、各当事方在进行海难救助活动过程中的法律地位如何、这种特殊的救助都有怎样的分类以及主管机关得否享受救助报酬请求权等问题无疑都成为实践及理论争议的焦点。通过对我国立法及相关公约的规定进行分析,并结合实践判例对国家主管机关从事或控制的海难救助从上述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9.
为更好地履行救助打捞职责,有效保障海上生命财产安全,文中通过对近年来救助打捞行业重大风险点分析梳理,总结提炼安全生产领域存在的重大风险,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陶雪松 《中国海事》2014,(12):43-44
文中通过分析海上医疗救助与海上人命救助的区别,指出建立海上医疗救助制度的意义,并对建立此制度的途径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