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汽车线控转向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随着汽车工业与电子工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线控类技术正在取代汽车传统的机械装置。汽车线控转向系统由于取消了转向盘和转向轮之间的机械连接装置,彻底摆脱了传统转向系统所固有的弊端,便于和其他系统集成、统一协调控制。描述了线控转向系统的转向盘系统、电子控制系统和转向系统等组成,介绍了线控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主要特点,阐述了线控转向系统的关键技术在于传感器技术、总线技术、动力电源、容错控制技术等,总结了线控转向技术今后良好的应用前景,展望了其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汽车线控转向硬件在环实验台研究现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概述了国内外线控转向实验台发展现状,描述了线控转向实验台相关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国内外相关高校的实验台设计方案优缺点,最后简述了本单位自主研发线控转向实验台设计思路及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3.
基于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线控转向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分析线控转向系统关键部件——转向电机的转动惯量、阻尼系数、刚度等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合理设计线控转向系统转向电机的结构参数,可提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线控转向(Steering-By-Wire)是汽车转向系统发展中最新的技术。介绍汽车线控转向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主要特点,阐述线控转向系统的关键技术,展望其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为设计满足操纵稳定性需求的线控转向系统,提出了可适应不同车速工况的理想传动比控制策略。以稳态横摆角速度增益不变下的传动比为基础,设置低速段、中速段、高速段等3个车速区间;基于参数拟合和定转向增益不变控制法中的稳态横摆角速度增益不变,设计了低速段和中速段的理想传动比,高速段考虑到摩擦特性等非线性因素影响,使用模糊控制设计线控转向系统理想传动比;通过Carsim和Simulink仿真分析了在不同车速下设计理想传动比控制策略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低速段时,车辆转向运动特性明显提高,增强了车辆的转向灵敏性;在中速段时,车辆转向响应跟随性好,且响应速度更快;在高速段时,车辆行驶时的转向稳定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汽车科技     
《家用汽车》2015,(Z1):107-109
<正>伴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应用在汽车产品上的电子科技类配置逐渐增多,并且其中的大多数逐渐占据了宣传资料上的显眼位置。回顾2014,看看有哪些汽车科技能够让你畅想未来。1.线控转向系统"线控转向系统"这个名词也会大家会有些陌生,其实这项技术很早便应用于飞机的转向装置上,简单的解释线控转向就是用电信号取代传统的机械转向系统。这项技术在汽车上量产应用还是第一次。装配了这项技术的车辆转向时,不再依靠传统的机械连接,而是  相似文献   

7.
基于模糊PID控制的线控转向系统侧向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线控转向系统车辆侧向干扰下的非线性三自由度整车动力学模型,研究侧向干扰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分析采用PID控制的侧向稳定性控制效果,并采用模糊PID控制对转向电机主动控制。结果表明,线控转向系统中采用模糊PID控制实时整定PID控制参数,可有效提高各种侧向干扰下的整车侧向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建立线控转向系统车辆侧向干扰下的非线性三自由度整车动力学模型,研究侧向干扰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分析采用PID控制的侧向稳定性控制效果,并采用模糊PID控制对转向电机主动控制。结果表明,线控转向系统中采用模糊PID控制实时整定PID控制参数,可有效提高各种侧向干扰下的整车侧向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在CarSim中建立了线控转向整车动力学模型,基于稳态横摆角速度增益不变设计了可变转向角传动比;并利用Matlab/Simulink中建立线控转向系统动力模型和主动转向控制策略。在主动转向控制中,通过变传动比和横摆角速度与侧向加速度的综合反馈,控制补偿转向电机的转角。最后通过双移线试验和侧向风干扰试验仿真,并与传动机械转向和单一横摆角度反馈控制车辆进行对比分析,其结果表明,横摆角速度和侧向加速度综合反馈控制能够有效地改善汽车的转向特性,并提高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线控转向汽车的ADAMS/MATLAB联合仿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ADAMS/CAR中建立了线控转向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基于稳态横摆角速度增益不变设计了线控转向的角传动比;并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了线控转向控制策略,即变传动比和横摆角速度模糊综合控制,由ADAMS/CONTROL接口模块实现了汽车典型行驶工况下的联合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策略能够提高线控转向汽车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当前电动液压助力转向技术研究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回顾了国内外电动液压助力转向技术的研究历程、特点及现状。国外研究主要对系统节能控制策略、研发过程等进行介绍和分析,国内研究则主要集中在系统建模仿真、不同助力特性分析及驱动电机控制策略等方面,而在助力特性设计理论、系统动态性能及主要参数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较为欠缺,对设计的指导性不够。阐明了如何量化驾驶员操纵路感、电动泵的特性分析及系统多目标参数优化设计方法等是电动液压助力转向技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轮胎和转向系统的力学特性,建立了线控转向系统的方向盘力回馈模型,利用PID算法对系统进行优化,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满足路感要求.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线控转向系统各部分公式模型,搭建了有反馈和无反馈时线控转向系统框图,阐述了基于横摆角速度反馈的滑模变结构控制器的设计,并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进行仿真。由仿真结果对比可知,该设计能提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汽车底盘及零件控制系统主要可分为制动控制、牵引控制、转向控制和悬挂控制等。它们的广泛应用可极大改善汽车的主动安全性和操控性。目前正进一步研究通过高速网络将各种控制系统联成一体形成的全方位底盘控制、汽车开放性系统构架工程和底盘线控技术等。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汽车底盘及零件控制系统主要可分为制动控制、牵引控制、转向控制和悬挂控制等。它们的广泛应用可极大改善汽车的主动安全性和操控性。目前正进一步研究通过高速网络将各种控制系统联成一体形成的全方位底盘控制、汽车开放性系统构架工程和底盘线控技术等。  相似文献   

16.
基于dSPACE/CarSim的SBW硬件在环仿真平台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检验所开发SBW系统控制器的主动转向控制算法和路感模拟控制算法的可靠性,基于dSPACE实时仿真系统和CarSim整车模型,设计了线控转向硬件在环仿真试验台,给出了试验台架设计方案和关键器件的选型,并利用CATIA设计了台架的结构图。重点分析了实时仿真过程和系统控制方案。此试验台可以实现"人—车—路"闭环仿真,为SBW系统的开发和控制器的设计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针对乐山市绿心路部分路段交通效率低下的问题,在完成交通调查的基础上分别使用图解法和Synchro并结合渠化措施对其进行信号线控方案的优化设计,然后使用VISSIM分别对现状配时方案和两种线控方案进行仿真评价。结果表明两种线控方案控制下主干道的延误、停车次数等参数均小于原配时方案,且在相同时间内均能通过更多的车辆数。进一步比较两种线控方案得知,基于Synchro的线控方案能使线控系统整体的延误等参数更小,而基于图解法的线控方案能让干道通过的车辆数更多,证明两种线控方案具有各自的优势,从而为不同的控制需求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福州市二环路交通组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福州市已建二环路的交通现状、道路功能、现状道路网交通流量、平均车速等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二环路的通行能力和已建二环路交通整治所可能采取的措施,包括道路交叉口渠化、建立二环线控系统、交通管理政策、部分路口立交的工程方案等。最后,通过分析交通整治后的效果,结合交通量发展预测,分析了交通整治所能适应的年份,试图为政府部门和城市建设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交通仿真软件在线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线控研究对改善整个城市交通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CORSIM模型分析长沙市五一路主要交叉口的研究作为背景,就交通仿真模型在线控系统中的应用作了初步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二次相位差调整的概念和效益。  相似文献   

20.
电子机械制动系统是线控技术与汽车制动系统相结合而成的线控制动,它改变传统液压或气压制动执行元件为电驱动元件,由于电驱动系统的可控性好、响应速度快的特点,电子机械制动系统显现出良好发展前景。现代汽车制动控制技术正朝着电子机械制动控制方向发展,电子机械制动系统将取代以液压或气压为主的传统制动控制系统。本文介绍了电子机械制动技术的发展、现状,对电子机械式制动系统的结构、性能特点进行了分析,最后讨论了电子机械制动系统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