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汽车排放缺陷召回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美国汽车排放缺陷召回制度实施的背景美国是世界上汽车生产和使用量最大的国家之一。近年来,美国每年生产的汽车总量都超过了1300万辆,在国内销售的汽车总量也都在1600万辆以上。  相似文献   

2.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是一项国际上通行的后市场产品监管制度。该文总结了中国目前的缺陷汽车产品管理机制,量化分析了2004-2014年间的汽车产品召回、缺陷调查以及缺陷汽车产品管理工作的社会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实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的10年来,中国汽车召回总数达到1 980万辆,为中国消费者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84亿元人民币,该制度在汽车产品风险控制方面成效显著。但在汽车产品的引召率、召回率以及召回效能比等方面,中国与美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因此,中国尚需着力推进并完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3.
正2017年,是我国建立和实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13周年。十几年来,我国汽车召回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年召回数量不断增长,对消除汽车产品缺陷、保障交通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世界范围来看,对缺陷汽车产品实施召回始于1966年的美国,后在许多国家推行;中国起步较晚,始于2004年国家质检总局等4部门发布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2004年10月1日实施),2012年升格为国务  相似文献   

4.
《世界汽车》2005,(4):59-59
国家质检总局最近表示.将把缺陷汽车召回由9座以下的汽车扩大到9座以上的客车。我国缺陷汽车召回制度借鉴了国际上对缺陷产品实施召回的做法.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据不完全统计。召回制度实施一年来,先后有15家国内外汽车制造厂商召回30多万辆缺陷汽车。  相似文献   

5.
对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的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蕾 《重型汽车》2010,(1):37-38
<正>1国内外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的发展历程1966年美国国会出台《国家交通与机动车安全法》,正式确立汽车召回制度,主管部门为美国"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局",至今美国已总计召回了2亿多辆整车,2400多万条轮胎。涉及的车型有轿车、卡车、大客车、摩托车等多种,全球几乎所有汽车制造厂在美国都曾经历过召回案例。  相似文献   

6.
浅析日本汽车召回制度的相关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日本汽车召回管理的基本特点,分析总结了日本汽车召回制度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趋势、日本汽车召回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汽车召回管理的申报、公告、信息收集等,对日本汽车召回制度和工作程序进行了梳理和说明,可供我国缺陷汽车召回管理借鉴。  相似文献   

7.
正据悉,质检总局明确了建立机动车环保缺陷召回制度(全称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环境保护召回制度)、提高监管成品油的生产和打假工作及燃煤工业锅炉节能环保问题。同时还公布了2016年质量安全监管的"成绩",其中召回缺陷类汽车总计1133.5万辆,同比增长103%。众所周知,工业和机动车排放是影响空气质量的  相似文献   

8.
朱毅 《汽车与配件》2004,(48):36-37
汽车产品的召回制度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对汽车产品实施管理的一个主要环节,在美国和日本通过立法对汽车产品实施法制化的召回制度,而在欧洲主要实施汽车生产企业自愿召回、政府只负责监督管理的自愿性召回制度。在法制化的召回制度中,尤以美国的制度最为典型.最为复杂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汽车召回历史最长的国家是美国,从1966年开始,美国至今已总计召回了2亿多辆整车。而我国起步尚晚(2004年实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该规定本身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而且一些车企和消费者也对汽车召回的认识和态度还不够成熟理性,以至于出现了一些隆现状:比如,汽车召回存在“中外有别”现象。2011年1月,丰田汽车因燃油泄漏等缺陷,在全球范围内召回近170万辆汽车,但召回却不涉及中国市场。  相似文献   

10.
缺陷汽车产品的召回制度已于2004年10月 1日在我国正式实施。但是对于缺陷产品和召回 制度的理解,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不少分 歧,甚至在汽车行业内也有一些争议。正确理解 汽车召回的有关概念,对于汽车召回制度在我国 的顺利推行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有关概念的内 涵和一些容易产生误解的地方进行分析和澄清。 1 产品缺陷 1.1 产品缺陷的内涵 美国的产品责任法中所说的缺陷是指已售出 的产品若其危险程度超出购买该产品的普通消费 者所共知的常识所能够预见的程度,则具有危险 性。 英国的《消费者保护法》中所说缺陷是指产品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