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研究不同地质条件下临近河流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及河流存在对建筑物地震反应的影响,分别采用三种适合于软弱场地、中软场地、中硬场地的地震波,对三种场地土、河流与建筑物构成的相互作用体系进行时域内数值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建筑物靠近河流时,体系顶层总位移明显增大,且软弱场地时基础平动与摆动引起的水平位移成分的幅度明显大于中软、中硬场地;场地土越软,基础转动引起的摆动分量和平动分量在体系顶层总加速度中所占比重越大,而结构顶层弹性变形加速度分量则不断减小。  相似文献   

2.
松花江大顶子山航电枢纽船闸是东北三省唯一的通航建筑物,同时也是全国封冻河流上的第一座船闸。通过研究河冰对船闸建筑物的破坏,对船闸运转及结构的危害,结合国外已研究的多种防冰方法说明封冻河流船闸的防冰措施。  相似文献   

3.
介绍当前整治建筑物的主要结构形式和材料,分析川江航道整治建筑物水毁形式及原因,在此基础上,依托长江干线叙泸段(宜宾—泸州)航道建设工程,提出利用扭王字块进行坝体护面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结构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消能功效,在航道整治建筑物中具有很好的推广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乌江银盘水运枢纽工程水头高36.5 m,由现行规范洪水频率法确定出的山区河流通航建筑物的最大通航流量标准过高。通过对洪水频率法的讨论及对山区河流通航建筑物最大通航流量确定方法的探讨,采用通航历时保证率法确定乌江银盘枢纽最大通航流量,得出的最大通航流量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  相似文献   

5.
长江上游风簸碛滩位于井口急弯的上游弯曲放宽河段,滩段枯期分汊,左槽窄弯,右槽顺直宽浅,是长江上游著名的卵石滩险。文章分析了滩段的碍航成因和整治前后的河床演变情况。1995年右槽方案实施后整治效果良好,但2001年右槽上浅区开始出浅,主要是因整治建筑物的水毁而导致右槽冲刷能力减弱所致。修复和加固原有整治建筑物、疏浚右槽进口浅区,可改善右槽通航条件。  相似文献   

6.
山区河流水位变化大,汛期暴涨暴落,洪水期水流能量巨大,往往给导治建筑物的稳定及安全造成极大危害,每年都有大量的导治建筑物被水流冲毁,以致航道得不到有效的治理和巩固,不惜花费大量资金去维修和养护.为有效解决这一技术难题,有必要对砂卵石浅滩导治建筑物水毁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导治建筑物的结构和技术参数进行优化和改进,并依托水运建设项目对典型的砂卵石浅滩进行了物理及数模试验.  相似文献   

7.
散抛石坝是目前山区河流整治建筑物采用最多的结构型式,其主要特点是可就地取材,借助航道运输方便,造价低等.但山区河流普遍具有落差大、滩险比降陡(局部最大比降达10%以上)、流速大(中洪水期达4~7m/s)、流态复杂等特点,整治建筑物常被水毁.为此,在国家水运重点建设项目"西南水运出海通道中线起步工程"(由南盘江132km,北盘江97km,红水河107km组成)中,进行了"散抛石坝防冲措施"关键技术课题研究.为配合课题研究,及时找到解决散抛石坝水毁的办法和措施,首先在北盘江下游的乐园、坝韦两滩进行土工织物袋装坝试验,然后推广到上游的坝草滩、洒若滩和坝油滩,并在坝草滩和坝油滩又进行了合金网兜坝代替散抛石坝的探索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对新型整治建筑物的设计与施工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对《内河通航标准》(GB50139-2004)中“两座相邻水上过河建筑物的轴线间距”进行分析讨论,在与欧美国家进行比较后,对我国内河通航标准提出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9.
乌江彭水河段属于典型的峡谷型山区河流,航道条件复杂,加之梯级开发水头较高,因而通航建筑物的选型及合理布置是解决船舶安全过坝以及满足通过能力要求的关键技术之一。综合分析国内类似峡谷河流水利枢纽,提出"船闸+中间渠道+升船机"方案,较好地解决了彭水通航建筑物选型和布设上的困难。通过多次实船试航试验和专题研究,对船闸及升船机建设标准偏低以及下游引航道水面波动使升船机对接困难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优化联合调度运行方式以及科学管理和延长下游引航道导墙长度等多种治理方案建议,供管理部门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陈建华 《水运工程》2016,(3):106-111
山区天然河流的洪水期水位暴涨暴落、洪峰历时较短,针对海事部门划定的禁航水位(或禁航流量)一般低于国标的要求水位,可以适当降低通航建筑物最高通航水位以节省工程投资,需要探寻山区性河流设计最高通航水位的合适标准。选择四川省内7个和重庆市内4个水文站的水文资料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将频率法直接改为保证率法难以控制水位降幅,适当降低洪水重现期标准是可行与合适的。  相似文献   

11.
吴林  曾敏  刘泓江 《水运工程》2023,(S1):43-47
城区段大型山区河流受两岸城市规划、行洪、征地等多因素限制,新建跨河桥梁线路选择较为困难;此外还存在已建跨临河建筑物较多且修建年代并不一致,形成复杂的桥群河段且各桥梁的通航技术标准各异的情况。采用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对拟建大桥所在桥群河段水动力条件、有效通航水域范围进行分析研究,同时结合船舶操纵模拟试验对拟建大桥修建后的桥墩布置情况、船舶航行通过桥群河段的安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工程措施后,桥区河段的通航水流条件得到改善,拟建大桥船撞概率极小,桥群河段确定的通航水域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2.
斗笠子滩为长江上游枯水浅急险滩,经采取筑坝和疏浚的整治措施后,航道条件好转。采用实测资料分析滩段近年的水沙条件、滩槽格局及航道条件变化,并结合2019年以来的航道维护疏浚实施情况和效果提出相应的治理方案。结果表明,近年来向家坝蓄水后受清水下泄和人为采砂活动影响,左岸边滩冲退是造成江心庙角碛碛翅—碛尾段不断淤积展宽、航道维护困难的主要原因,且在目前的河势和水沙条件下,左岸边滩不具备自然恢复的条件,滩段枯水期淤积碍航将成为常态;汛后提前疏浚的维护方式和加抛整治建筑物的治理方案可减小低水位期疏浚施工与正常通航存在的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3.
李顺超  李欢 《水运工程》2023,(S1):34-42
岷江下游沙卵石弯曲分汊河段较多,不同分汊河段的河势特征与碍航特征迥异,山区河流弯曲分汊型河段不同的航道整治措施将导致整治点位水文条件、底质组成和河道结构产生明显不同的变化,对航道整治点位通航功能的影响也有明显差异。采用1:100正态河工物理模型试验和自航船模试验相结合的技术手段,针对岷江下游霸王滩滩群弯曲分汊型航道整治措施进行研究,对山区河流弯曲分汊型河段航线选线、整治建筑物尺寸和间距等平面设计参数进行优化设计,提出岷江下游霸王滩群弯曲分汊型河段III级航道整治方案。结果表明,通过优化航线布置并结合坝体调整、复式航槽开挖、下游布设潜坝或填槽等工程措施,可以实现增加水深、改善水流条件的整治目的。  相似文献   

14.
季节性冰冻河流春季开江产生的流冰会严重威胁堤防建筑物的安全,开展流冰对结构物的碰撞规律研究十分必要。为此,以松花江汤原县胜利堤护岸结构为例,利用ANSYS/LS-DYNA软件,基于结构地质地形,考虑松花江春季江面开化流冰情况,建立计入冰荷载作用下的护岸结构数值分析模型,开展护岸结构在冰排撞击作用下的有限元分析研究,理清结构承载变化规律,为季节性冰冻地区护岸结构的设计及后期维护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通航河流桥区航道疏浚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跨越通航河流的桥梁越来越多,桥梁成为影响航道发展的最重要建筑物。本文通过对桥梁桥区航道疏浚进行探讨,希望在确定桥梁通航技术要素时更符合航道发展规划要求。  相似文献   

16.
针对航道整治建筑物维护分析手段单一、定量分析缺乏、系统性评估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BIM和GIS的航道整治建筑物维护分析方法,实现整治建筑物损毁的定量分析和评价。将研究成果应用在界牌水道整治建筑物维护管理中,验证了BIM和GIS技术在整治建筑物维护管理应用的可行性,实现了三维展示、建筑物损毁分析、航道演变分析、整治建筑物状况分析等功能,解决了整治建筑物维护分析手段单一、系统性评估不足的问题,可为航道整治建筑物的维护管理提供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通过模型试验研究和实测资料的分析,着重对山区河流支干流、特别是嘉陵江与长江相汇后的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支干流汇流比(Qi/Qc)是影响交汇角大小、汇流面坡降、输沙率变化等的主要因素,同时利用汇流比这一特征值,建立了它与汇合口的水力和泥沙运动变化的部分相关关系,从而揭示了山区河流支干流相汇后的变化特性。  相似文献   

18.
研究天然弯道(不考虑潮流影响),以航道宽度作为弯道跨河建筑物的最小跨度,提出弯道跨河建筑物最小跨度的确定方法。结果表明,天然弯道跨河建筑物的最小跨度与船舶的航迹带宽度、风致漂移量、流致漂移量和建筑物墩部紊流范围密切相关。航迹带宽度、风致漂移量、流致漂移量和建筑物墩部紊流范围越大,弯道跨河建筑物的最小跨度也越大。从通航安全角度出发,提出天然弯道流致漂移量、建筑物墩部紊流范围和弯道跨河建筑物最小跨度的数学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19.
一、建筑物的可靠性鉴定 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经常性的管理和维护,必要时还应及时修缮.同时,还有一些建筑物因设计、施工、使用等种种原因需加固或改造.要做好这些工作,首先必须对建筑物在安全性、适用性和残余寿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做出安全、经济、合理、可行的方案,这正是建筑物可靠性鉴定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水道港口》2022,(1):68-73
长江上游存在众多航道整治建筑物,综合评价其技术状况对航道建设规划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基于模糊贝叶斯网络评价模型,对长江上游5座整治建筑物进行了验证评价,并通过数学期望公式量化建筑物具体技术状况值。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典型航道整治建筑物技术状况等级评价与相关维护管理部门对航道整治建筑物历年评价契合度较高,符合航道整治建筑物评价的客观规律,量化技术状况值满足工程实际状况,建议对整治建筑物技术状况量化值为50~70展开相应损毁部位的维修,70~80应加强观测、巡视。主槽浅区航深、航道整治建筑物坡比、坝身水毁体积比为航道整治建筑物技术状况评价的主要潜在影响因素,日常管理维护应重点关注冲刷坑发展态势、边坡稳定性、主槽浅区航道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