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结合佛山一环分层沉降观测数据,通过模拟分析不同预压载荷、软土层厚度、渗透系数下路基土沉降变形规律,对影响排水固结法处理路段工后沉降量各因素的相对重要度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上述三个因素都会对工后沉降量产生影响,但软土层厚度对工后沉降量的影响最大(重要度为0.46),超载高度次之,渗透系数最小(重要度仅为0.13).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洞庭湖区新建南益高速公路软土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各因素对工后沉降影响水平,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数值模型,对其运营期工后沉降控制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洞庭湖区软基工后沉降随桩间距的减小、桩长的增大、桩径的增大而减小,其中桩间距对软基工后沉降的影响水平最高,桩径对软基工后沉降的影响水平最低;建议水泥搅拌桩处治软土地基时,采用短而密的布桩方式以更好地控制软基工后沉降。  相似文献   

3.
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表明,高速公路软基的工后沉降主要来自于路面施工后的瞬时沉降、未完成的主固结沉降和次固结沉降。根据软基处理工程中固结变形特性,对软土地基沉降量与荷载的关系进行详细探讨,给出高速公路工前和工后荷载对软基沉降的计算式,并着重分析软基沉降预估计算误差产生的原因,得出工后主固结沉降阶段的行车荷载对沉降影响较大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番禺北斗大桥引道软基处理的方法选择、施工控制、工后观测的全过程,分析了工后沉降控制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控制工后沉降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5.
广州市番禺区北斗大桥是番禺区西线公路中的枢纽工程,南北引道各长约1km。地基软土分布广泛,厚度大,埋藏浅。介绍软基处理的方法选择、施工控制、工后观测,以及分析工后沉降控制的影响因素,提出工后沉降控制的一些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6.
软基工后沉降的观测与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增贤 《中外公路》2002,22(2):33-35
高速公路软土路基的工后沉降分析是评价软基处理方法、提高软基处理质量的基础,一般认为次固结沉降在工后沉降中占有重要地位,该文通过对地质情况及监测结果的分析,京珠高速公路广球段坦尾互通工程软基段的工后沉降主要由固结组成,对类似地区工后沉降的分析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黎杉 《路基工程》2013,(3):21-24
以江西省环鄱阳湖区域德昌高速公路软基施工为工程背景,对CFG桩复合地基设计参数进行了分析计算确定,采用控制工后沉降的理论进行了设计,并对软基在路堤加载过程及工后沉降进行了跟踪监测。监测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值与实际监测值吻合较好,软基加固效果显著,说明该CFG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方法适用于对德昌高速公路软基处理,满足工程的要求。为环鄱阳湖软土地区修建高速公路软基加固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粉喷桩加固软土地基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依托某高速公路3年多的实测沉降数据,结合沿线填土高度和软土层的分布情况,对全线粉喷桩处理软基的效果进行了总结比较,从实测沉降量、工后沉降及固结度等方面分析了粉喷桩的桩间距、喷灰量、桩长和软基含水量等因素对粉喷桩处理效果的影响,为指导类似地区高速公路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高速公路非软土路基沉降变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青银高速公路河北段某试验段,利用竖向沉降仪观测取得的沉降变形值,与采用弹塑性模型仿真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了高速公路路基沉降变形规律。非软路基的沉降变形主要发生在施工期间,工后沉降很小。沉降量主要由填土高度决定。  相似文献   

10.
依托广东某高速公路高压旋喷桩加固桥台软基路段项目,持续进行了长达8年的路基工后沉降监测,主要分析桩距、桩径等因素对高压旋喷桩加固效果的影响。现场监测分析表明,经高压旋喷桩处理后软基沉降总体上随时间递减,前3年产生的沉降量约占监测期总沉降量的45%~70%。在软土层厚度沿线路走向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选用常规的桩间距比大间距时能更好地实现软基沉降的控制。按照桩基变刚度设计的理念进行桥头软基段高压旋喷桩设计,有利于减小路基纵向不均匀沉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双曲线法、指数曲线法和三点法等预测超载预压情况下地基的工后沉降的局限性。反演导出沉降系数m,以反算的系数为沉降计算参数,同时考虑超载部分对工后沉降的影响,推导出能预测超载预压地基的工后沉降计算式,并针对沿海高速公路一段软土地基处理工程,较准确地预测了超载预压地基的工后沉降。  相似文献   

12.
高等级公路建设越来越多地延伸到软土地区,但工程中采用的工后沉降量指标并不能完全消除路面开裂及不均匀沉降等病害的大面积发生。基于此,在提出软土地区公路建设工后沉降量及沉降速率双指标控制理论的基础上,确定了软土地区高速公路工后沉降速率控制标准,并以济(宁)—徐(州)高速公路济宁南四湖地区某高填土路段湖相软土地基处理工程为依托,在进行不同地基处理方法下工后沉降特性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工后沉降双指标控制理论,提出了适于该工程的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研究成果可供类似工程的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3.
针对软土地基的特点,采用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对路段进行处理,以减少工后沉降、提高地基承载力。以莆田市涵江区火车站站前道路建设项目为依托,分析水泥搅拌桩布置间距、桩径、桩长、水泥土强度等因素对单桩及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与路基沉降的影响,以达到合理优化设计参数、在实际工程中节约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针对新疆建设兵团垦区软土地区的公路工程特点,运用有限元软件,建立计算模型来研究路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路面结构的受力特性,从控制路面结构的容许弯拉应力的角度,分析了影响软土地基的工后容许差异沉降量的因素,包括公路等级、路基宽度、交通量、路堤填土高度等;提出了垦区软土地区公路路基顶面的工后差异沉降控制标准的计算思路,并总结了计算流程.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提出了垦区软土地区二,三,四级公路路基顶面的工后差异沉降控制标准,并根据路基顶面的差异沉降率控制标准,反算出软土地基的工后容许差异沉降量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5.
宁波地区地质条件复杂,软土层深厚且存在第二软弱层,若软基处理不重视,市政道路使用周期短,后期工后沉降大。宁波东外环路和南外环路原地基处理方案采用水泥搅拌桩或塘渣回填加固,考虑深厚软基工后沉降的危害性,变更设计后采用了TC桩处理新技术。通过复核计算和数值模拟分析,对TC桩处理软基新技术相关技术参数进行评估,使各路段的TC桩桩长、桩间距等设计控制指标合理可行,处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李宁  张媛君 《路基工程》2015,(1):172-176
某高等级公路连云港段,地处苏北滨海平原,采用钉形水泥土双向搅拌桩加固深厚软基,使其承载能力和工后沉降达到一级公路的标准。通过对钉形水泥土双向搅拌桩的水平位移、沉降监测数据及其处治软基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承载力为124 k Pa,工后沉降为8 cm,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处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以福建漳州港尾铁路复合地基处理工程为背景,探讨了桩间距和桩长对路基路堤边坡稳定和工后沉降的影响,分析了桩间距不变、长短桩结合设置工况下路基稳定系数、复合地基承载力、工后沉降的变化情况,以寻求最经济合理的处理方案。结果表明:国铁Ⅱ级铁路采用长短桩结合设置的多向水泥搅拌桩加固处理软土地基的方案合理、可行,且较为经济。  相似文献   

18.
杨逸枫  廖少明  吴东鹏 《隧道建设》2019,39(Z2):213-219
为确保软土地层中施工的大断面小间距顶管隧道及车站运营期的安全稳定,针对其工后的长期沉降进行预测分析。采用二维数值分析方法,选用软土蠕变本构模型,建立组合顶管结构长期沉降的预测分析模型,分析地表、组合顶管结构、地层内部土体的长期沉降随时间的发展规律。结果表明: 1)地表和组合顶管结构的长期沉降发展趋势均为前期增长较快,随着时间的发展增长速率减慢,但达到稳定所需的时间较长; 2)地表长期沉降分布为中间大两边小,20 年时间内最大沉降值为28. 4 cm; 3)东线站台层顶管和西线站台层顶管的长期沉降比较统一,沉降值为8. 9 cm,西线站厅层顶管相比之下沉降显著,沉降值达到22. 4 cm。  相似文献   

19.
赵新益 《路基工程》2012,(6):138-140
路基工后沉降合理控制已成为影响路基工程方案、投资和运营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典型高路堤工点的设计,结合实际施工填筑及沉降观测资料对中低压缩性土地基高路堤变形特点及工后沉降控制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对于地质条件良好、填高10.0~16.5 m的高路堤,采取相应措施后工后沉降能满足规范要求,路基平顺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