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无砟轨道是当今世界先进的轨道技术,可以减少维护、降低粉尘、美化环境,而且列车时速可以达到200公里以上。无砟轨道的轨枕本身是混凝土浇灌而成,而路基也不用碎石,铁轨、轨枕直接铺在混凝土路上。本文针对无砟轨道沉降控制标准,依据国内在建及已建设完成的无砟轨道客运专线、高速铁路的设计及施工经验,从路桥分界、地基处理、填料及压实、过渡段、沉降观测及评估五个方面说明了沉降控制的重要性及控制点,同时重点提出了部分设计及施工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
在提出无砟轨道路基沉降变形观测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从无砟轨道沉降变形观测的参建各方的职责、沉降变形观测的内容和范围、沉降变形观测的实施等方面,系统论述无砟轨道铁路路基沉降变形观测的组织、范围及方法、常用断面形式以及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3.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后沉降评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总结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后沉降评估技术.结合已经实施的遂渝线无砟轨道综合试验段建设工程实践,介绍无砟轨道客运专线线下工程工后沉降的变形观测、沉降预测和评估等主要工作流程和方法,以及由第三方承担的平行观测工作方案.研究结论:提出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线下工程工后沉降的变形观测、沉降预测和评估等主要工作流程和方法,指出技术关键和重点:(1)建立高精度测量控制网;(2)制定科学的沉降观测方案;(3)实施第三方平行观测;(4)进行全面与整体评估.  相似文献   

4.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沉降监测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高速铁路对路基工程工后沉降控制十分严格,路基工程工后沉降主要为铁路铺轨完成后地基的残余沉降。石家庄—武汉高速铁路设计标准为时速350 km,全线无砟轨道。为研究地基加固措施的科学性,在建设过程中,选取代表性试验工点对复合地基沉降进行监测和研究。研究结论:采用桩+板结构和CFG桩复合地基联合堆载预压措施加固深厚松软土地基,施工期沉降约占最终总沉降的72%~85%,有效地控制了路基工后沉降,整个区段内纵向沉降较为均匀,符合区段路基铺设无砟轨道要求,加固措施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5.
介绍莞惠城际铁路无砟轨道路基地基加固设计方案和路基沉降观测措施。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综合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用以判断地基加固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截止2019年,我国已建成高速铁路3.5万km,其中路基长度约1万km,涵盖我国由南到北、从东到西,除西藏地区外的不同气候、不同地貌、不同地形、不同地质区域.大规模的高速铁路建设,极大促进了我国无砟轨道铁路路基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本文梳理、总结了我国无砟轨道铁路路基取得的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1)建立了一套无砟轨道铁路...  相似文献   

7.
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无砟轨道路基变形控制设计关键技术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全面介绍武广铁路客运专线乌龙泉至韶关段路基变形控制设计,阐述客运专线高标准的路基变形控制设计理念、方法与内容。提出无砟轨道路基变形控制设计的关键不仅要有准确的地质资料以及正确的土工参数,还关系到设计沉降估算方法的正确选取、设计沉降控制措施的合理选择、路基施工质量的控制、沉降监测系统与分析评估等各个方面。目前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已建成并经近1年的联调联试检验,成功地实现了变形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为有效控制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路基与桥梁、隧道连接处的沉降差异、刚度差异,有必要进行路基纵断面面设计。本文论述了路基纵断面设计的作用和意义,并讨论了路基程纵断面设计的内容以及技术要点。研究结论: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应进行路基工程纵断面设计。路基纵断面设计内容包括:连接处刚度差异、沉降差异检查与处理、工程接口设计的检查与处理。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应按照\"纵断面面优先\"的原则,首先进行路基工程纵断面程设计,依据路基工程纵断面设计进行路基横断面辅助设计,路基横断面的数量可以适当减少。  相似文献   

9.
无砟轨道路基沉降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列车安全、平稳、舒适的运行,严格控制无砟轨道路基沉降,才能保证无砟轨道结构耐久性及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为此,开发了一套无砟轨道路基沉降监测系统,其原理是利用密闭容器中静止液体的压力差及其变化来监测沉降监测点的沉降。提出了一套采用差动驱动和一元线性回归拟合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标定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测量沉降监测点沉降值,其标定方法满足无砟轨道沉降监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以石武客运专线实测沉降观测数据为立足点,在对大量的数据统计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就无砟轨道沉降测量评估过程中的异常数据判别及修正方法与小量级变形评佑标准两个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并提出一套解决办法,充实和完善了沉降评估体系,实践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无碴轨道的工后沉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武一 《铁道勘察》2008,34(3):39-40
用复合地基和U形槽相结合的方法来降低高填土路基的工后沉降,并根据工程实例进行分析,为严格控制工后沉降量的项目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针对高速铁路沉降要求精度高、工后沉降控制严格的特点,研究红黏土地基的沉降特性,通过对比分析得到较为实用的红黏土地基沉降计算方法及其沉降修正系数.研究结论:对武广高速铁路红粘土地基采用Es法、e~lg p法、三向应力法、割线模量法、现场试验法进行沉降计算,研究表明:几种理论计算方法基本上随外荷载的增加呈线性变化,但外荷载越大,理论值偏离越大.分层总和计算的沉降量值较其他方法最接近实测值,三向应力法、割线模量法偏离得较大.根据实测沉降量分别进行修正,修正后的曲线中,Es法的修正曲线比较接近实测值.  相似文献   

13.
铁路无砟轨道线下工程沉降评估是无砟轨道铺设前的关键工序之一,本文通过采用Asaoka法、三点法、双曲线法对某隧道线下工程沉降观测数据进行拟合,并预计工后沉降,分析对比了三种预计方法的相关系数、预计精度及预计工后沉降量,并对三种方法预计效果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通过增加前期沉降期监测频率、控制测量误差来提高沉降预计效果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高速铁路土路基上无碴轨道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主要介绍国外高速铁路和提速线路土路基上有代表性的无碴轨道结构类型、技术特征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通过遂渝线无砟轨道设计,解决成段铺设无砟轨道的技术难题,供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设计和施工参考。研究结果:运用先进的理念对板式轨道(包括普通板、框架板、预应力板)和双块式无砟轨道的构造、材料及钢筋混凝土的裂纹进行了详细设计,并提出了解决当前无砟轨道技术难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高速铁路无碴轨道设计关键技术   总被引:32,自引:8,他引:32  
简述国外高速铁路无碴轨道发展概况,论述我国无碴轨道选型及关键技术。对我国高速铁路前期选用的三种结构型式无碴轨道(长枕埋入式、板式和弹性支承块式)进行室内实尺模型铺设及各项性能试验,对前两种结构型式进行桥上和隧道内试铺及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无碴轨道具有线路稳定性、刚度均匀性和耐久性好、平顺性高、显著减少线路维修工作量等特点。无碴轨道结构设计的关键在于强度、横向稳定性、刚度均匀性、减振性和耐久性。为确保无碴轨道线路长期正常运营,必须严格控制桥梁及基础的变形、确保隧道基底稳固与合理设置线桥过渡段。  相似文献   

17.
石灰改良膨胀土用作无砟轨道铁路填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至孝感城际铁路采用无砟轨道,对填料的要求高,而武汉至孝感城际铁路沿线能直接用于填筑的填料严重匮乏,沿线附近仅有少量填料只能满足基床底层的填筑要求,路基本体填料需采用膨胀土作为填料。通过改良试验研究,确定膨胀土改良是否可以满足本线的路堤本体填筑以及改良土的合适的掺灰比。天河机场附近膨胀土在掺入6%生石灰改良后,膨胀土改良土可以作为无砟轨道铁路路基本体的填料。  相似文献   

18.
探讨杭甬客专无砟轨道无缝线路敷设;500 m长轨条之间的现场焊接、锁定及应力放散的研究;通过检测无缝线路的敷设过程中的轨温和锁定轨温,分析确定合理的无缝线路锁定和放散方式,使无缝线路的敷设能满足高速铁路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