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街道设计对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空间环境营造起着重要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形象特色和市民出行文化。构建活力街道、创造美好生活是杭州市街道重塑的目标。结合当前街道设计发展的理念,回顾进入21世纪后杭州市街道设计与改造的实践历程,总结各阶段的问题与经验。杭州市在街道改造过程中经历了从单一的道路工程向完整街道改造的转变过程,其街道改造的亮点是关注步行与骑行空间和街道文化。以湖滨步行街区和延安路为例,展望G20峰会后、2022年杭州亚运会前,以世界名城为目标的杭州在街道设计与实践中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2.
城市中心区道路建设基本完成的情况下,通过优化交通组织提高道路运行效率是缓解中心区交通矛盾的必然选择.以杭州主城核心区——湖滨地区为例,通过对区域功能定位、路网条件、交通流特征进行分析,指出现状交通组织存在的症结,在明确交通组织优化目标与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单向交通组织改善方案设计及利弊分析,以期对大城市中心区交通组织改善提供一定的借鉴帮助.  相似文献   

3.
正城市设计与交通设计融合,提升城市活力城市设计需要以提升城市活力为目标,改善地区活力要强调临近性。为此需要与交通设计相融合,探索步行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协同设计方法。目前,交通设计与城市设计各自独立开展,城市设计为交通设计制造障碍,交通发展也为空间制造障碍,两者协同设计才能取得更大效益。  相似文献   

4.
为了合理开展面向区域城市群的旅游交通协同规划,以江浙沪皖地区的18个主要旅游城市为例,基于入境旅游者的手机信令数据构建了城市间的旅游出行网络,并运用节点结构指标和网络结构指标对其进行评价,定量分析了入境旅游客流在城市间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上海、杭州和南京等城市在区域旅游交通规划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连云港、徐州和盐城等城市需加强与核心城市之间构建高效的出行路径;城际间便捷的综合交通出行网络对于提升区域旅游的整体竞争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同步编制为契机,充分发挥交通规划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基于城市空间发展策略的多模式交通供给策略分析,开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现状评价和多情景交通需求分析,明确公共交通发展战略和目标,构建"快干支微"多层级公交服务体系,坚持城市重点发展区和重要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原则,建设集约高效的综合交通枢纽换乘体系,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拓展,将武汉交通打造为绿色出行楷模。  相似文献   

6.
张珏  郭明飞  陈宁 《交通标准化》2009,(21):213-217
杭州城市诱导体系是以各类智能交通信息采集设备为基础,以数据处理、融合等相关理论及数学模型为支撑,并充分结合具有地方特色的杭州城市交通实践经验,开发出的城市智能交通诱导软硬件系统。以建成的杭州城市诱导体系为例,对其框架体系、交通流预测与检测纠错等若干关键技术进行阐释,可以引发对该诱导体系功能的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作为公共交通服务的重要设施,是展现城市公共服务品质和人文关怀的重要窗口。然而,早期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普遍存在换乘不便、公共空间连续性差且品质低、轨道交通附属设施与城市风貌不协调等问题。梳理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更新的四种类型,对比美国纽约、日本东京最新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改造案例,总结现阶段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一体化改造的特征与重点。以深圳宝安中心站公共空间一体化改造项目为例,从宏观到微观尺度系统阐述站外环境改善、站内功能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与周边地块立体衔接等内容,为以轨道交通运营公司为主体、推动自下而上的车站公共空间一体化改造提供实施借鉴。  相似文献   

8.
学会讯息     
1.市城科会举办城市建设论坛 2004年10月12日,上海城市与交通科学促进会在杭州举办了"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城市建设分论坛".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作为上海市城科会这个城市与交通学会群的学会之一,组织专家提交论文、参加大会,并就上海都市圈内涵及范围,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与上海都市圈之间的空间构成,上海与周边地区在水利、港口、生态环境、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及其接口建设等问题和与会专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相似文献   

9.
正上海临港地区作为未来的一个魅力城区,碧水、蓝天,绿色环保的生态、低碳、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城区,更应强调交通的"绿色性",本文以临港为例,探讨绿色交通发展方向。一、临港地区现状分析 1.地区发展情况 临港地区处于上海市空间发展战略中"城市功能主轴"与"滨江沿海发展带"的交汇点,具备了重要的战略发展区位优势。临港距上海市中心65公里,对外交通条件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同时也决定了临港内  相似文献   

10.
大部制改革背景下,城市空间规划被赋予新的内涵,武汉市经过近10年城建跨越式发展,正处于新一轮城市空间格局塑造和发展演变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掌握城市空间发展联系和演变规律。尝试利用出行活动大数据,突破传统空间规划研究相互割裂、注重形态表象的思维局限,以"流空间"的形式刻画阐述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布局和行为,为城市空间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通过研究表明,利用大数据能更精准地刻画和研判武汉市空间发展形态,剖析市民交通分布和空间活动规律,可以为交通政策制定、设施规划布局、出行改善与功能品质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绿色交通体系和低碳城市的发展,近年来国内外慢行规划理念逐步打破传统模式,向更为精细化和人性化的规划方法发展。本文以细化研究慢行功能需求为切入点,将功能需求与空间载体有机对应,通过对不同慢行空间的精细化设计,精准满足不同类型的慢行出行需求,切实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出行空间品质。并以成都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为例,将这一规划方法进行应用,以期为成都绿色交通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上海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着"实现中心城功能优化和有机疏散、沿区域性交通轴线培育城镇节点、促进形成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目标。在历次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郊区经历了"卫星城"——"新城"的建设历程。一、新城规划的背景近十年来,郊区新城规划受到广泛重视:2001年国务院批准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建设11个郊区新城;"十五"期间,开展了"一城九镇"试点,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为提升苏州河滨河公共空间体系,对滨河慢行空间提升策略进行研究。结合苏州河滨河慢行系统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在研究国内外滨河慢行系统改造和上海城市更新政策的基础上,提出慢行系统连续畅通、系统可达、活力人文、绿色生态的提升目标,并提出宏观上与城市功能及滨河交通的提升相协调、中观上与城市功能地块的更新相衔接、微观上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微更新相结合的慢行系统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以自行车交通为主导的BOD开发模式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许多国家和城市纷纷采取措施建设城市慢行交通体系,以缓解小汽车带来的交通压力。以杭州为例,阐述了以公共交通为骨架、自行车交通为主导的慢行交通体系构建理论,分析了该体系在杭州实施的现状与成功经验.同时指出现存问题与不足.并针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积极发展"枢纽+社区+产业"的综合体宜居建设模式,创新研究将地铁站点综合体交通规划设计与宜居城市理念的相互结合,不仅实现"零换乘"的交通功能,还更注重整体宜居性设计。首先,梳理地铁站点综合体开发交通规划设计现状,归纳交通设施及交通组织布局设计要点;其次,以"动静分区、内外分流、快慢分离、人车分行"为基本原则,提出多项宜居城市理念下地铁站综合体的交通规划设计策略,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智慧"的立体交通体系,旨在实现地铁站点综合体交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最后,以在建12号线槎头站开发综合体项目为例,对广州市轨道综合体的交通宜居性设计要点进行研究、探讨和总结归纳,进一步指导今后的地铁站点综合体的规划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6.
自行车交通作为绿色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国内众多大城市关注,但是传统的以定性为主的规划方法已无法满足当今自行车交通发展需求。在此背景下,立足昆明城市特色和交通发展现况,以GIS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句法软件为手段,考虑交通聚集程度、地区功能定位、大中型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交通设施条件、骑行坡度等影响因子,构建交通评价模型,辅助自行车交通分区分级划定及线网布局。从量化分析的视角探索城市自行车交通网络规划的路径与方法,是一次"以数据定规划"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17.
彭文俊  邹楠 《交通与运输》2021,34(z1):102-106
在存量发展背景下,通过轨道交通引导城市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形成广泛共识.在剖析轨道交通引导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基础上,分析其深层次含义是构建以轨道为骨干的轨道城市空间形态,促进轨道交通以区域发展前景、城市空间形态、公共空间布局、其他交通方式的多维统一,需要从轨网规划、轨道近期建设规划到轨道实施落地的全链条规划设计体系支撑.以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实践为例,在区域协同方面,多前景分析园区城市发展的多种可能,前瞻性布局园区轨道网络;在城市空间方面,促进园区站枢纽与城市中心体系耦合;并在轨道规划建设实施过程中,探索了涵盖"规划——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阶段地下空间与交通一体化规划方法,为国内类似地区的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正>城市道路是经济社会活动和多元交通系统运行的重要载体,也是公共空间、城市景观以及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道路都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中的重点。因此,城市道路系统既要保障交通功能,也要保障公共空间和景观要素功能;既要保障提升城市效率的长距离机动交通,又要保障支撑多元交通系统的短距离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既要保障交通畅通和可达,还要保障以街道为核心的经济社会活动繁荣。  相似文献   

19.
日本京都市拥有良好的绿色出行传统,政府层面高度重视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建设。2010年,京都市发布《"步行城市·京都"宪章》和《"步行城市·京都"综合交通战略》,旗帜鲜明地宣布要打造步行城市,并着力从城市建设、交通模式转型等多个方面予以实质性推动。京都市建设步行城市的主要特点包括:社会价值引导与政府建设计划并重;空间、生活、交通三个维度协同共建理念;以示范项目带动政策整体推进的实施方式;长效运转的体制机制是建设成功的根本保障。京都市的成功经验包括:拥有可步行的道路网络本底;拥有民意支持的社会基础;以严谨的方案论证与周详的方案设计为技术保证;注重多模式协同;物质与社会建设并重;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程序作为制度保障。京都市的成功经验可以为中国城市以人为本的规划管理提供借鉴,尤其是以步行化为抓手实现城市功能再造和交通模式转型。  相似文献   

20.
过去30年,深圳城市空间逐渐由原特区内的带状组团拓展至现阶段的全境轴带梯度推进,并出现与城市规划期望的多中心组团化相背离的发展趋势。总结深圳市城市空间拓展与交通设施布局互动发展历程中的经验及教训,提出多中心组团化空间结构下的交通组织模式。强调结合城市不同功能中心布局客运枢纽,重点关注全国性、区域性、全市性三个层级的客运枢纽。依托城市"三轴两带"形成骨干交通走廊,为未来空间发展预留弹性空间。基于多中心组团化空间发展愿景以及规划预测出行分析,划分六大交通政策分区,并给出不同分区的居住人口、就业岗位等指标,公共交通发展目标,以及需求管理措施等发展指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